2025秋湘艺版三年级音乐上册 《土风舞》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湘艺版三年级音乐上册 《土风舞》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土风舞》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土风舞》是湘艺版三年级上册第七课 “外国小朋友的歌” 单元的核心曲目,源自欧洲民间舞蹈音乐,后改编为适合儿童演唱的歌曲。这首歌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以 “邀请伙伴跳舞” 为核心主题,歌词简洁且富有互动性(如 “来吧,来吧,大家来跳舞”),生动展现了外国小朋友欢聚起舞的热闹场景,传递出快乐分享、团结友爱的情感。
从音乐要素来看,歌曲采用 D 大调,四二拍子,强弱规律为 “强 - 弱”,节奏以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为主,模拟了舞蹈时轻快的脚步,营造出灵动活泼的氛围。歌曲中融入了大量重复乐句(如 “土风舞,真快乐”),增强了传唱性与记忆点,同时包含 “领唱与合唱” 的演唱形式,凸显了土风舞 “群体互动” 的特点,与教材中 “感受外国民间音乐风格”“体验多形式演唱” 的教学目标高度契合。
作为一首外国民间风格的歌曲,《土风舞》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四二拍子、快速节奏的音乐知识,还能引导他们感受欧洲民间音乐的舞蹈性特点(如节奏鲜明、注重互动),理解 “音乐与舞蹈” 在外国民间文化中的紧密联系,培养对多元文化音乐的欣赏能力,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与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优质素材。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乃呦乃》《铁路修到苗家寨》等民族音乐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与节奏把握能力,对 “舞蹈性歌曲” 兴趣浓厚,且通过之前的课堂活动,熟悉 “领唱与合唱” 的演唱形式。他们已掌握四二拍子的基本强弱规律,能通过拍手、跺脚表现节奏,但在演唱包含大量快速十六分音符的歌曲时,易出现咬字不清、节奏拖沓的问题。
该阶段学生对 “外国民间文化” 充满好奇,通过动画、绘本等渠道对 “外国小朋友的生活” 有初步认知,但对欧洲土风舞的文化背景(如常见的圆圈舞、拉手舞形式)了解有限。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参与群体互动类活动,具备一定的肢体协调能力,但在 “根据音乐节奏设计舞蹈动作” 与 “领唱合唱配合” 方面仍需引导。因此,教学中需通过 “情境创设、舞蹈体验、互动演唱” 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涵,感受外国民间音乐魅力,提升演唱与表现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聆听《土风舞》,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体会外国小朋友欢聚起舞的快乐氛围,提高对外国民间音乐情绪的感知能力。
分辨歌曲中快速节奏(十六分音符)、重复乐句以及 “领唱与合唱” 的形式特点,理解这些音乐元素对 “舞蹈场景” 与 “互动氛围” 的表现作用,提升对外国民间音乐风格的感知辨别能力。
(二)艺术表现
用明亮、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土风舞》,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与音准,清晰演唱快速节奏部分(如 “来吧来吧”),做到咬字清晰、气息连贯,展现歌曲的欢快氛围;熟练掌握 “领唱与合唱” 的配合,领唱部分声音突出,合唱部分声音整齐。
学习欧洲民间土风舞的基本动作(如拉手转圈、踏步跳跃、交换伙伴),结合歌曲节奏进行表演,做到唱跳协调,提升音乐表现力与肢体协调能力。
(三)创意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模仿歌曲 “邀请 + 舞蹈感受” 的歌词结构(如 “来吧来吧,一起跳圆圈”“手拉手呀,笑容多灿烂”),创编新的歌词,培养创新思维与语言组织能力。
尝试用课堂常见乐器(如铃鼓、三角铁、木鱼)为歌曲伴奏,根据四二拍子节奏设计伴奏型(如强拍敲铃鼓、弱拍敲三角铁),或为舞蹈设计简单的队形变化(如 “直线变圆圈”“分组交换”),丰富歌曲表现形式,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四)文化理解
了解《土风舞》源自欧洲民间文化,知道欧洲土风舞常见的形式(如圆圈舞、拉手舞)与文化意义(如节日欢聚、朋友互动),感受外国民间音乐 “注重节奏与互动” 的风格特点。
初步了解不同国家的民间舞蹈(如奥地利华尔兹、俄罗斯踢踏舞),体会世界民间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与尊重,拓宽文化视野。
四、教学方法
(一)情境创设法
播放欧洲民间土风舞视频(如小朋友拉手转圈跳舞、穿着传统服饰欢聚的场景),展示欧洲民间舞蹈道具(如彩色丝带、木质舞鞋),创设 “外国小朋友的舞蹈派对” 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外国民间文化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二)互动教学法
采用 “师生领唱互动”“生生拉手舞蹈” 的方式,模拟歌曲中 “邀请伙伴” 的场景,如教师领唱 “来吧来吧”,学生合唱 “大家来跳舞”,同时拉手完成简单舞蹈动作,增强演唱与表演的互动性。
(三)示范法
教师完整范唱歌曲,突出快速节奏的轻快感与领唱合唱的配合;同时示范欧洲土风舞基本动作(如拉手转圈、踏步跳跃),用乐器示范伴奏节奏(强拍铃鼓、弱拍三角铁),让学生直观学习演唱技巧、舞蹈动作与乐器运用。
(四)分层练习法
采用 “跟唱→分段唱→唱跳结合→创意表演” 的分层练习模式,先带领学生跟音频熟悉旋律,再针对快速节奏、领唱合唱难点分段练习,最后结合舞蹈与乐器完整表演,逐步提升演唱与表现能力。
(五)小组合作法
将学生分成 4-6 人小组,开展歌词创编、舞蹈排练与乐器伴奏活动,鼓励小组内分工(如 “领唱者”“合唱者”“舞蹈者”“伴奏者”),共同完成创作与展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5 分钟) 1. 播放欧洲民间土风舞视频(含小朋友拉手跳舞、欢快音乐),提问:“视频里的外国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的舞蹈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是否拉手、队形如何)?”2. 展示欧洲土风舞道具(彩色丝带、木质舞鞋),简单介绍:“这是外国小朋友跳土风舞时常用的道具,土风舞是他们最喜欢的民间舞蹈,今天我们要学的《土风舞》,就是唱他们跳舞的快乐歌曲。”3. 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土风舞》,邀请学生 “跟着音乐一起感受外国小朋友的快乐”。 1. 观看视频,描述 “外国小朋友在拉手跳舞”“队形是圆圈”,对土风舞产生好奇。2. 观察道具,了解外国土风舞的文化元素,期待学习歌曲。 通过视频与道具展示,创设 “外国舞蹈派对” 情境,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外国民间文化,自然引出歌曲,激发学习兴趣。
聆听歌曲(6 分钟) 1. 播放《土风舞》音频(童声领唱合唱版),提问:“这首歌的旋律给你什么感觉?你仿佛看到外国小朋友在做什么?”2. 再次播放音频,引导学生用拍手表现四二拍子(强拍拍手、弱拍拍腿),提问:“这首歌的节奏有什么特点?有没有让你感觉像跳舞脚步的地方?”3. 第三次播放音频,引导学生关注演唱形式与歌词:“这首歌有几种演唱声音(领唱、合唱)?歌词里在邀请大家做什么?” 1. 第一次聆听,感受旋律 “欢快、开心”,联想 “外国小朋友拉手跳舞”。2. 第二次聆听,用动作感受节奏,回答 “节奏很快,像跳舞的脚步”。3. 第三次聆听,分辨 “领唱和合唱”,说出 “邀请大家来跳舞”。 通过三次聆听,让学生逐步熟悉歌曲旋律、节奏、演唱形式与歌词,初步感知外国土风舞的音乐风格,培养音乐感知能力。
音乐知识学习与舞蹈动作体验(7 分钟) 1. 节奏与演唱形式学习: - 展示快速节奏型,用 “拍手 + 跺脚” 的方式带领学生练习,强调节奏的 “轻快感”,如 “拍手代表‘来’,跺脚代表‘吧’”,模拟 “来吧来吧” 的节奏。 - 讲解 “领唱与合唱”:播放歌曲领唱片段,示范领唱的 “突出感”;播放合唱片段,示范合唱的 “整齐感”,带领学生分角色练习(一半领唱、一半合唱)。2. 土风舞动作教学: - 示范基本动作:“拉手转圈”(两人一组,双手相握顺时针转圈,每两拍一步)、“踏步跳跃”(强拍踏步、弱拍轻轻跳跃)、“交换伙伴”(转圈后与旁边同学击掌交换)。 - 带领学生分组练习动作,确保动作与节奏配合,如 “踏步跳跃” 对应歌曲 “土风舞,真快乐” 部分。 1. 跟着老师“拍手 + 跺脚” 练习节奏的 “轻快感”,学习“领唱与合唱”。2. 学习并练习土风舞动作,确保动作与节奏配合,如 “踏步跳跃” 对应歌曲 “土风舞,真快乐” 部分。 感知节奏,体会土风舞的快乐,为之后的歌曲学唱做铺垫。
学唱歌曲与唱跳结合(10 分钟) 1. 教师逐句范唱,重点示范: - 快速节奏部分(“来吧来吧”):用轻快的声音演唱,配合 “拍手 + 跺脚” 动作; - 领唱部分:声音稍突出,带有 “邀请感”; - 合唱部分:声音整齐统一,配合 “拉手转圈” 动作。2. 逐句教唱: - 针对 “来吧来吧” 的快速节奏,用 “先慢后快” 的方式练习,纠正咬字不清的问题; - 针对领唱与合唱的配合,先分角色单独练习,再合练,强调 “领唱结束后合唱及时跟上”。3. 唱跳结合练习: - 播放歌曲音频,带领学生完整演唱,同时加入动作:“来吧来吧” 部分做 “拍手 + 跺脚”,“拉手转圈” 部分做转圈动作,“交换伙伴” 部分在歌曲结尾处完成。 - 分组展示:将学生分成 4 组,每组完整表演 “唱 + 跳”,其他组给予掌声鼓励。 1. 认真聆听教师范唱,观察演唱技巧与动作配合,学习 “用声音传递快乐”。2. 逐句跟唱,重点突破快速节奏与领唱合唱配合,及时纠正错误。3. 参与唱跳结合练习,做到 “唱得轻快、跳得协调”,分组展示时展现自信。 通过逐句教唱、唱跳结合,层层递进地帮助学生掌握歌曲演唱技巧与舞蹈动作,同时通过分组展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表现力。
创意实践(8 分钟) 1. 歌词创编:组织学生分组,围绕 “外国小朋友的快乐活动”(如 “唱歌”“游戏”“野餐”),模仿 “来吧来吧 + 活动内容” 的结构(如 “来吧来吧,一起唱唱歌”“来吧来吧,大家做游戏”)创编新歌词。教师巡视指导,帮助调整歌词韵律,确保贴合旋律。2. 伴奏与队形设计: - 提供铃鼓、三角铁、木鱼,引导小组设计伴奏型(强拍铃鼓、弱拍三角铁,木鱼辅助快速节奏); - 引导小组为舞蹈设计队形变化,如 “开始直线站立,合唱时围成圆圈,结尾时形成五角星”。3. 成果展示:邀请小组上台表演(新歌词演唱 + 伴奏 + 队形舞蹈),其他学生从 “歌词创意”“唱跳协调”“伴奏配合” 三方面评价,如 “他们的新歌词很有趣,队形变化也很好看”。 1. 分组讨论创编歌词,结合 “外国小朋友的活动” 发散思维,在小组内排练新歌词演唱。2. 分工选择乐器,设计伴奏方案;讨论设计队形,排练 “唱 + 跳 + 奏” 的配合。3. 上台展示成果,认真倾听评价,学习其他小组的优点。 通过歌词创编、伴奏设计与队形编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与音乐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创作中深化对外国土风舞文化的理解。
文化理解与总结(4 分钟) 1. 文化拓展:播放奥地利华尔兹、俄罗斯踢踏舞的短视频片段,简单介绍:“除了我们今天学的土风舞,不同国家还有很多有特色的民间舞蹈,它们的节奏和动作都不一样,但都传递着快乐。” 展示不同国家的民间舞蹈服饰图片,让学生感受文化多样性。2.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歌曲演唱、领唱合唱、土风舞动作、创意实践),提问:“通过《土风舞》,我们了解了外国民间音乐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 “节奏快、爱跳舞、喜欢互动”。3. 情感升华:组织全体学生手拉手围成大圈,播放《土风舞》音频,共同跳完整舞蹈,鼓励学生:“希望大家以后多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和外国小朋友一样,用音乐和舞蹈传递快乐。” 1. 观看舞蹈视频,观察不同国家民间舞蹈的特点,欣赏舞蹈服饰,感受文化多样性。2. 回顾知识点,梳理外国民间音乐的特点,加深记忆。3. 参与集体舞蹈,感受 “快乐分享” 的氛围,升华对多元文化的热爱。 通过文化拓展,让学生更全面了解外国民间舞蹈文化;通过总结与情感升华,梳理知识要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达成文化理解目标。
六、板书设计
主板书 副板书
《土风舞》(外国小朋友的歌)情绪:欢快、活泼拍子:四二拍子(强 - 弱)演唱形式:领唱与合唱音乐特点:快速节奏、重复乐句 节奏型示例:来吧来吧:XX XX
七、作业设计
回家后,教家人唱《土风舞》,并展示课堂上学的土风舞动作,向家人介绍 “这是外国小朋友喜欢的舞蹈歌曲”。
和家人一起用家里的物品(如杯子、筷子)模拟乐器,为《土风舞》设计新的伴奏方案,录制短视频,下次课分享。
搜集一张外国民间舞蹈的图片,简单了解其来自哪个国家、有什么特点,下次课与同学交流。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外国风格的《土风舞》展开,通过情境创设、互动教学、文化拓展等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导入环节的欧洲土风舞视频与道具展示,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直观感受了外国民间文化的 “互动性” 与 “舞蹈性”,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在音乐知识学习与舞蹈动作体验环节,“拍手 + 跺脚模拟快速节奏” 的方法,帮助学生轻松掌握了 “来吧来吧” 的难点节奏;“领唱与合唱” 的分角色练习,让大部分学生能准确配合,展现出较好的演唱效果。舞蹈动作教学中,“拉手转圈”“交换伙伴” 等动作贴合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能较好地配合歌曲节奏。
学唱环节的 “唱跳结合” 与分组展示,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演唱熟练度,还让他们在互动中感受到外国小朋友欢聚的快乐,情感表达更加自然。创意实践环节,学生创编的歌词充满童趣(如 “来吧来吧,一起吃野餐”“来吧来吧,玩捉迷藏”),伴奏与队形设计也能较好地配合歌曲风格,展现了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协作能力。
不过,教学中仍存在不足:一是在快速节奏演唱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咬字不清的问题,需在下次教学中通过 “慢速朗读歌词 + 逐步加速” 的方式加强练习;二是文化拓展环节,对不同国家民间舞蹈的介绍较为简略,可适当加入简单的舞蹈动作模仿(如学一个简单的华尔兹旋转动作),让学生更直观的掌握,从而促进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