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湘艺版三年级音乐上册 自主选择的音乐天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湘艺版三年级音乐上册 自主选择的音乐天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教案

资源简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并解释京剧的行当、唱腔、念白、动作等基本元素,清晰 阐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属的京剧类别及特点。
2. 学生可以流畅且有韵味地哼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主要旋律,准确把握 节奏和音准,掌握西皮原板、西皮跺板等节拍特点,能够在演唱中体现出京 剧唱腔的独特韵味。
3. 深入理解歌词含义,尤其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一核心主题所蕴含的情 感与道理,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物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看京剧表演视频、聆听讲解、模仿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 的感知能力和模仿能力,提高音乐表现力。
2. 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引 导学生在合作中深入探究京剧文化和歌曲内涵。
3. 鼓励学生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进行创意改编,如改变表演形式、添加旁 白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探索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感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中所传达的坚韧、自立、勤劳的精神品质,体会 革命时期普通民众的艰辛与担当,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奋斗意识。
2. 引导学生热爱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了解京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拓 宽文化视野,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欣赏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深入理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歌词内容和情感表达,体会歌曲所体现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精神内涵。
2. 感受京剧的独特魅力,包括唱腔、念白、动作等方面的特点,能够准确识别 并简单模仿京剧的基本表演形式。
3. 熟练哼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旋律,掌握西皮原板和西皮跺板的节拍韵 律,在哼唱中展现出京剧的韵味。
(二)教学难点
1. 精准把握京剧唱腔中的独特韵味和装饰音的运用,如滑音、颤音等,使演唱 更具专业性和艺术性,突出京剧的风格特点。
2. 深入理解京剧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以及这些因素对歌曲创作和表演 的影响,通过表演准确传达出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和精神。
3. 引导学生在欣赏和演唱京剧的过程中,培养对京剧艺术的持久兴趣和热爱, 克服对传统艺术形式可能存在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三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京剧的基本知识,包括京剧的起源、发展历程、行当分类(生、 旦、净、丑)、唱腔特点(西皮、二黄等)、表演形式(唱、念、做、打) 等;介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属的现代京剧《红灯记》的创作背景、故 事情节以及歌曲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对京剧和本歌曲的基础 认 知 。
2. 欣赏法:播放京剧《红灯记》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经典表演视频,让 学生从视觉和听觉全方位感受京剧的舞台魅力,包括演员的服饰、妆容、动 作、表情以及音乐、唱腔等元素的融合;同时,播放不同艺术家演唱的该选 段音频,对比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演绎风格的差异,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演示法:教师亲自示范京剧的基本动作,如台步、云手、兰花指等,以及《穷 人的孩子早当家》中的一些典型表演动作,让学生直观学习和模仿;示范京
剧的念白技巧和唱腔发声方法,如如何运用丹田气、控制声音的高低强弱和 音色变化等,通过现场演示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表演技巧。
4. 练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京剧动作练习,从简单的手势、步伐开始,逐 步过渡到与歌曲配合的完整动作组合;安排唱腔练习,从轻声哼唱到放声歌 唱,从跟唱到独立演唱,不断纠正发音、节奏和音准问题,提高演唱水平; 开展念白练习,让学生体会京剧念白的韵律和节奏特点,通过反复练习增强 语 感 。
5. 讨论法:提出与京剧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相关的问题,如“京剧的服装 和脸谱与角色性格有什么关系 ”“歌曲中哪些歌词最能体现铁梅的勤劳和懂 事 ”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生 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5 分钟)
1. 播放一段精彩的京剧武戏表演视频,视频中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进行着 高难度的武打动作,配以激昂的京剧音乐和锣鼓声,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营造出浓厚的京剧氛围。
2. 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段表演是什么艺 术形式呀 ”引导学生回答出京剧。接着追问:“那你们对京剧都有哪些了解 呢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关于京剧的知识,如京剧的脸 谱、服装、著名剧目等。
3. 展示一些京剧行当的图片,包括生、旦、净、丑的不同扮相,让学生直观感 受京剧角色的多样性。然后说:“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京剧的世界,一 起欣赏一段非常经典的京剧唱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让我们看看在这段 唱段中能发现京剧的哪些魅力。”
(二)京剧知识介绍(5分钟)
1. 详细讲解京剧的行当:
生行: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老生一般都以唱工为主,也有一种做工老生, 专以念白和表情见长;小生扮演的是青年男子,不戴胡须,扮相清秀、英俊;武 生则是擅长武艺的男性角色,分为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
旦行:包括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青衣以唱为主,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 严肃、正派的人物;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泼或放浪泼辣的青年女性;武旦是表演一 些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老旦则专门扮演老年妇女角色。
净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 标志,一般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声音洪亮,风格粗 犷。
丑行:又称为“三花脸”,多扮演滑稽、幽默、机智或狡猾的角色,分为文丑和武 丑,丑角的表演常常能为剧情增添喜剧色彩。
2. 介绍京剧的唱腔:重点讲解西皮和二黄两种主要唱腔。西皮唱腔的特点是旋律起 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较为明快、活泼、刚劲有力,适合表现欢快、激昂、慷 慨的情绪;二黄唱腔则旋律较为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凝重、浑厚、稳健,多用 来表达沉郁、悲愤、激昂的情感。
3. 说明京剧的表演形式:
唱:是京剧表演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段之一,通过演员的歌唱来叙述故事、抒发情 感、塑造人物形象,京剧的唱有严格的音韵要求和独特的发声方法。
念:即念白,是京剧表演中人物的语言表达形式,念白也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 感,分为韵白和京白,韵白讲究字音的平仄和押韵,语调较为夸张,京白则更接 近北京方言,通俗易懂。
做:指的是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包括身段、手势、眼神、表情等,通过这些动作 来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情感和心理状态,京剧的做非常注重细节和美感, 一 招一式都有严格的规范。
打: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用于表现战斗、竞技等场景,包括翻跟头、跌打扑爬 等技巧,打在京剧表演中不仅能展示演员的武艺,还能增强剧情的紧张感和观赏 性。
(三)《红灯记》及歌曲介绍(5分钟)
1. 讲述《红灯记》的故事背景: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沦陷区的铁路扳道工人 李玉和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肩负着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重要任务。 李玉和一家祖孙三代,虽不是同姓,却在革命斗争中紧密相连。然而,由于 叛徒王连举的出卖,李玉和不幸被捕。在狱中,李玉和面对日寇宪兵队队长 鸠山的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李奶奶为了让铁梅继承革命意志,向她痛 说革命家史。最终,李玉和与李奶奶英勇就义,铁梅则继承了他们的遗志, 在党组织和群众的帮助下,成功摆脱敌人追捕,将密电码送上柏山,完成了 党交给的任务。
2. 介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剧中的情节:在《红灯记》中,李玉和看到女 儿铁梅小小年纪,就已经能够帮着家里承担许多家务,里里外外一把手,心 中充满了欣慰和夸赞,于是唱出了这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段唱词不 仅体现了铁梅的勤劳懂事,也反映出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穷人家的孩子早 早学会独立和担当的现实。
3. 强调歌曲的意义:这首歌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歌词,展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 质,同时也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强自立,勇于承担责任。它是京剧 艺术中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经典唱段之一。
(四)节奏学习(10分钟)
1. 展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中的典型节奏型,重点讲解西皮原板和西皮跺板 的节奏特点。西皮原板一般采用一板一眼,节奏较为平稳,具 有明快、流畅的特点,如“提篮小卖拾煤渣”这句的节奏;西皮跺板则是有 板无眼,节奏紧凑,常用于表达激动、急切的情绪,像“里里外外一把手”这 句的节奏。
2. 教师用木鱼、板鼓等打击乐器慢速示范击打这些节奏型,同时口中念出节奏, 如“哒哒 |哒哒 | ”(西皮原板)、“哒哒哒哒哒哒哒”(西皮跺板),让 学生清晰地听到节奏的长短和强弱变化。
3. 让学生跟着教师模仿练习,先用拍手表示西皮原板的强拍,拍腿表示弱拍; 对于西皮跺板,用快速的拍手来表现。先进行单个节奏型的练习,熟练后再 进行组合练习,如先打一段西皮原板节奏,接着转换为西皮跺板节奏。
4. 开展节奏接龙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依次击打出西皮原板或 西皮跺板的节奏型,后面的学生要重复前面学生的节奏型并加上一个新的节 奏型,依次类推,看哪个小组能够顺利地完成接龙且节奏准确、动作整齐, 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发放小贴纸、给予课堂加分等。
(五)学唱曲谱(15 分钟)
1.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曲谱,或者通过多媒体展示高清、 清晰的曲谱。先带领学生整体观察曲谱,找出曲谱中出现的音符特点,如有 没有高音、低音,哪些音符出现的频率较高,有没有特殊的音乐符号等。
2. 逐句教唱曲谱,教师用钢琴或电子琴弹奏出每一个音符,同时清晰地唱出曲 谱,学生跟着教师逐句模仿学唱。对于较难的乐句,如音高跨度较大的部分、 节奏复杂的部分,要重点示范和讲解。例如,在“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 柴也靠她”这一句中,“提篮”的“篮”字对应的音符有一个小的音高变化, 教师要多次示范,让学生准确掌握音准。
3. 采用接龙的方式,让学生依次接唱下一句曲谱,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的 趣味性。在接龙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给予鼓励和指导,如 “这位同学唱得很有进步,但是这个音稍微高了一点,我们再来试试”。
4. 当学生对曲谱有了一定的熟悉度后,播放歌曲的纯音乐伴奏,让学生跟着伴 奏唱谱,进一步巩固对曲谱的记忆和演唱的流畅性。可以先放慢速度,让学 生适应伴奏的节奏,然后逐渐加快到正常速度。
(六)歌词学习与演唱(10分钟)
1. 展示歌曲的歌词,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含义。 对于一些具有时代特色和生活场景的词汇,如“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 柴”等,要详细解释其意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铁梅的生活状态和勤劳品 质。
2. 一句一句地教唱歌词,将歌词与曲谱相结合,让学生感受歌词在旋律中的韵 律美。先慢速教唱,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将歌词与音符对应起来,再逐渐加
快速度。例如,在教唱“里里外外一把手”这一句时,要引导学生注意“里 里外外”四个字的发音要清晰、短促,与节奏紧密配合。
3. 组织学生分组演唱,一组唱曲谱,一组唱歌词,然后交换,通过这种方式让 学生更好地熟悉歌词和曲谱的配合。在分组演唱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 及时发现并解决两组之间配合不默契的问题。
4. 全体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师引导学生用坚定、自豪的情绪来演唱, 表现出铁梅的勤劳和懂事,以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自信与担当。在演 唱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演唱,及时纠正发音、节奏、音准等方面 的问题,如“同学们,‘家’字的发音要再饱满一点,拖长一些,唱出京剧的 韵味来”。
(七)拓展与创作(10分钟)
1. 介绍一些京剧的经典手势和身段,如兰花指(女生)、剑指(男生)、云手、 顺风旗等,以及这些动作所表达的含义和在京剧表演中的作用。教师亲自示 范这些动作,让学生跟着模仿练习,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动作与《穷人的孩 子早当家》的歌曲相结合,为歌曲创编简单的表演动作。例如,在唱“提篮 小卖拾煤渣”时,可以配上一个提着篮子的动作;唱“担水劈柴也靠她”时, 做出担水和劈柴的模仿动作。
2.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创编活动,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小组 的创编工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根据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加入一些自己的创意动作或表情,如在表现铁梅的勤劳时,可以设计一个擦 汗的动作;在表现铁梅的自信时,可以抬头挺胸,眼神坚定。同时,也可以 对歌曲的演唱形式进行创新,如加入合唱、轮唱等元素。
3. 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认真欣赏,并从舞蹈动作的协调性、与歌曲的 契合度、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建议。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 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改进意见, 如“这个小组的动作设计很有想法,很好地体现了歌曲的内容,但是在动作 的整齐度上还可以再加强一些”。
(八)课堂总结(5分钟)
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京剧的基本知识(行当、唱腔、表 演形式)、《红灯记》的故事背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歌曲特点、节 奏学习、曲谱演唱、歌词理解以及拓展创编等方面。强调京剧是我国传统文 化的瑰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首歌曲不仅展现了京剧的艺术魅力,更 传达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京剧,观看更多优秀的京剧剧目,如《贵妃醉酒》 《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等,感受京剧的博大精深;可以向家人、朋友 演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分享自己在音乐课上的学习收获;还可以进一 步探索京剧的文化内涵,了解京剧脸谱的含义、京剧服装的特色等知识,加 深对京剧艺术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
1. 回家后完整、有感情地演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给家人听,并向家人介绍 京剧的相关知识和《红灯记》的故事。
2. 从互联网上或其他渠道搜集更多京剧的经典唱段,选择一段自己最喜欢的, 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聆听感受和对唱段的理解。
3. 尝试根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歌曲内容,创作一幅绘画作品,或者编写 一个小故事,下节课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六、教学资源
1.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音频、视频资料,包括不同艺术家演唱的版本、京 剧《红灯记》的完整演出视频以及相关的音乐教学视频。
2. 京剧的图片资料,涵盖京剧行当的扮相、京剧脸谱、京剧服装等,用于帮助 学生直观了解京剧的外在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