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音乐的独特魅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音乐的独特魅力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艺术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二单元 音乐的独特魅力 学习项目三 音乐是自由想象的艺术(二)
编写教师 工作单位
指导专家 工作单位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听众的联想是自由的、漫无边际的。 2.能够了解音乐理解的“多解性”与“不确定性”。 3.知道作品的标题和解说词,既能帮助我们理解作品,也会限制我们的想象。 4.学会在联觉的基础上,通过音乐音响,以及标题或解说词带来的引导,发挥想象力,更好地欣赏音乐。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音乐与解说词的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在联觉的基础上,通过音乐音响,以及标题或解说词带来的引导,发挥想象力,更好地欣赏音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 学生根据课前反复聆听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不同段落,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四个段落进行分析,为四个段落填写标题,以及相应的联觉因素等级,并交流各组的联觉与联想。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联觉因素对作品表现的作用。 教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学生安静聆听,聆听结束后分享自己对这段音乐的感受和联想到的画面。 教师再次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并加入解说词。播放完毕后,提问学生:两次的聆听体验有什么不同?解说词的加入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新的感受?
新知探究 教师播放管弦乐合奏《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并提问:你们在音乐中获得了什么体验?小组交流讨论你们联想到的内容。 教师提问学生:这首作品的标题是什么? 教师总结:音乐是无法表现标题中的内容的,但通过标题,能想象到这个美国人的心情是十分愉悦的。 教师再次播放管弦乐合奏《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并加入解说词,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解说词中的内容是否与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一致,哪些内容是在解说词中完全无法感受到的。 学生分组讨论解说词的意义。 教师总结:解说词既能提供欣赏指引,也会影响欣赏者对音乐表现内容的判断。虽然由音乐音响产生的联觉相同,但由于个人经验、知识背景等因素,由联觉产生的联想必然会有差异,而这些差异就导致了音乐理解中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 学生再次聆听音乐,结合自己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为这首作品写一段解说词,表达你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并由组长汇报。 教师总结:音乐理解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组讨论:当无法理解一首作品的表现内容或一首作品不能让自己产生视觉性的联想时,该如何欣赏这首作品 教师总结:人类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联觉现象,我们可以从音乐表现的基本因素,即音高、音强、音长、音色,以及起音速度的变化着手,感受音乐。 学生分组讨论:欣赏音乐需要解说词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当作曲家希望欣赏者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来理解音乐,或是研究者想把自己的理解告诉欣赏者,就会为作品加上标题、解说词等。而这些标题、解说词就是欣赏者欣赏音乐时的理解指南,使欣赏者在联觉的基础上沿着指定方向进行联想。不过,一首作品一旦有了解说词,就限制了欣赏者在音乐中的自由想象。正如《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乐曲解说词虽生动形象,但与音响产生的联觉反应不符,我们并不能通过解说词联想到音乐的表现内容,反而使自由联想的空间受到了限制。
拓展提升 教师播放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第二幕的场景音乐,并用舒缓、柔和的语调指引学生随音乐自由想象。
课堂小结 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音乐虽然不具有语义指向性和视觉规定性,但我们依然能通过联觉产生不可名状的情绪体验和联想。虽然乐谱、歌词、标题、解说词等为我们提供了欣赏指引,但用一些美术化、文学化的方式解读音乐是不合适的。“乐”的意义是音乐本身,我们在欣赏时应该首先关注音乐的音响,让自己的情绪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自由展开联想。
1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艺术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二单元 音乐的独特魅力 学习项目三 音乐是自由想象的艺术(一)
编写教师 工作单位
指导专家 工作单位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音乐赋予人们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及作曲家如何用音乐表现形象。 2.能够随音乐展开无限想象,不受任何约束地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 3.了解音乐作品的标题赋予音乐的意义,知道标题与音乐表现对象之间的关联。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音乐与联想的关系。 2.了解标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摆脱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式,真正做到不受任何约束地随音乐展开联想,并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2.理解标题的作用,以及标题与音乐表现内容的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 教师播放《森林狂想曲》或《在中亚细亚草原》,学生聆听并说一说自己联想到的画面,以及产生这些联想的原因。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在音乐中听到的各种音色,并引导学生思考除了音色,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我们对音乐的联想。
新知探究 1.聆听《扬鞭催马运粮忙》 教师播放《扬鞭催马运粮忙》,学生感受作品的情绪,联想作品描绘的画面。 教师呈现作品曲名,学生再次聆听作品,展开联想,说一说作品描绘了什么画面。 学生分组讨论曲名中的“扬鞭”“催马”“运粮”“忙”在音乐中是否得到了体现。 2.聆听多首作品,初步感知作品标题的作用 曲目单:《饿马摇铃》《雨打芭蕉》《杏花天影》《赛马》《平沙落雁》《春郊试马》 学生分组选择作品聆听,判断作品标题与音乐表现内容的联系。 教师介绍音乐作品标题的三种类型。 学生分组讨论刚才聆听的作品的标题属于哪一种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人们对同一首标题音乐作品会产生相同的联想吗?如何看待“音乐是自由想象的艺术”这一说法?
课堂小结 虽然标题与音乐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在欣赏者和作曲家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给欣赏者一定的指引,但欣赏者的联想会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标题虽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但无法限制我们的想象。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