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道法7.1《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及研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道法7.1《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及研讨

资源简介

九年级《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自觉付诸行动。
教学目标(锚定学科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玩”转民族风情,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2.道德修养:在“研”讨案例中,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与习俗,培育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品德。
3.法治观念:知晓并理解《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关于民族平等、团结的基本原则,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法律意识。
4.责任意识:通过“创”作宣传方案,明确自身在维护民族团结中的责任,并能将“知行合一”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意愿和能力。
重点: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及其基本方针。
难点: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学过程:【环节一:玩转风情——导入新课,感知“多元一体”(约8分钟)
1.活动:“民族盲盒”猜猜看
玩法:准备数个“民族盲盒”,内装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图片或音频,如哈达、绣球、葫芦丝乐曲、馕饼图片等。
任务:请学生抽取盲盒,通过观察或聆听,猜测其所属民族,并分享对该民族文化的了解。
教师引导:在学生分享基础上,总结提炼:我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文化丰富多彩,共同构成了 “多元” 的中华民族文化。同时,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华民族,这就是 “一体”。
设计意图:以“玩”激趣,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直观感受中华民族的“多元”,为理解“一体”奠定感性基础。
【环节二:研思案例——探究新知,理解“为何与如何”(约20分钟)
2.议题一:民族团结为何如此重要?
情境材料: 播放短视频《跨越山海的对口支援》:展示东部省份在医疗、教育、产业等方面对西部民族地区的精准帮扶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
研的任务:
分组讨论:这些帮扶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从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等角度)
思考:如果民族不团结,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会带来哪些危害?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之基、社会稳定之本、经济发展之需、人民幸福之源。这就是我们必须要促进民族团结的原因。
3.议题二:如何促进民族团结?
情境材料: 呈现“文字案例包”:
案例A:某校食堂增设“清真窗口”。
案例B:网络上出现歧视某个民族的言论,网友们的正确做法。
案例C:《宪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研的任务: 开展“案例连线”活动。请学生将上述案例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基本原则进行匹配,并说明理由。
教师升华:明确“民族平等是基石,民族团结是主线,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根本”。同时强调,维护民族团结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环节三:创见行动——拓展延伸,践行“知行合一”(约12分钟)
4.活动:“民族团结我行动”宣传方案策划会
创的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为所在学校或社区设计一个“民族团结宣传周”的活动方案。形式不限(如:制作一部微视频、策划一次主题班会、设计一套文创书签、组织一场民族体育项目体验会等)。
成果展示与评价: 各组简要阐述方案创意。师生从“创意性、可行性、教育性”等维度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肯定学生的创意,并强调“促进民族团结,不在于口号多么响亮,而在于行动多么实在”。鼓励学生将方案中的金点子付诸实践,做民族团结的传播者、践行者。
板书设计:(中心)促进民族团结
(左侧)玩·感知→多元一体
(中部)研·理解→为何重要:国基、民福 如何促进:平等(基石)、团结(主线)、繁荣(根本)
(右侧)创·行动→从我做起,知行合一
聚焦核心素养,深化“玩研创”实践——《促进民族团结》
各位同仁:刚才我们共同观摩了一节非常有意义的《促进民族团结》课。感谢吴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精彩表现。我结合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谈几点感受与思考。
首先,本节课凸显了核心素养的引领作用,目标达成度高。
1.在“政治认同”的培养上,教师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民族盲盒”等活动,让学生在对具体民族文化的亲切感中,自然升华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由小见大”、“由具体到抽象”的路径,非常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2.在“道德修养”的培育上,课堂充满了尊重、包容的氛围。学生在猜测、讨论、倾听不同民族文化时,所表现出的好奇与尊重,正是我们道德教育所追求的内化于心的品质。
3.在“法治观念”的渗透上,教师巧妙地将《宪法》条文融入案例研讨,让学生明白民族团结不仅是情感纽带,更是法律准则,体现了道法课程的法治内涵。
4.在“责任意识”的激发上,最后的“宣传方案策划”环节是一大亮点。它将课堂所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行为能力紧密连接,有效地将“知”转化为了“行”的意愿与蓝图,有力提升了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其次,本节课是“玩研创”教学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
“玩”得有深度。“民族盲盒”不是为玩而玩,而是服务于“感知多元一体”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为后续的“研”打下了坚实基础。
“研”得有层次。教师设置了两个环环相扣的研讨议题,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从重要性到方法论,逻辑清晰。案例的选择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保证了探究的有效性。
“创”得有价值。宣传方案的策划,给予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创造性转化为实践方案的平台。这是学习的迁移与应用,是素养形成的闭环,真正让学习“活”了起来。
思考与建议:“玩研创”的更高境界,是追求“玩”与“思”的深度融合。在“玩”的环节之后,是否可以增加一个“短暂的沉默思考时间”?让学生从热闹的体验中沉淀下来,思考“这些多样的文化为何能汇聚成一个整体?”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化认同”是深层次的凝聚力。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从感知走向思辨,核心素养的根基会扎得更深。总之,这是一节素养导向鲜明、教学方式创新、育人效果显著的优质课。希望各位同仁能继续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让我们的道法课堂真正成为滋养学生生命成长的沃土。 谢谢大家!
研讨:“如何进行维护民族团结教育”
主题:铸牢根基,润物无声——初中阶段维护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探析
各位同仁:民族团结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教学内容。它关乎为国家培根,为民族铸魂。如何让这一宏大的主题在初中生心中落地生根?我认为,关键在于实现 “认知-情感-行为” 的三位一体,做到铸牢根基,润物无声。
一、认知上,要讲清“三个道理”,避免空泛化。
1.讲清历史渊源之理。 要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一部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是“我们”共同书写的历史。可以通过“地图上的民族迁徙”、“身边的民族交融故事”等方式呈现。
2.讲清现实必然之理。 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如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和鲜活事例(如对口援疆援藏成果),让学生明白民族团结是实现共同富裕、维护国家稳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
3.讲清法律政策之理。 简明扼要地讲解《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核心原则,让学生知道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一个公民的法律义务,而民族政策是为了保障平等、促进发展。
二、情感上,要营造“两种体验”,避免说教化。
1.营造“美美与共”的文化体验。这是“玩”的层面。通过民族歌舞、服饰、饮食、节庆等文化载体,让学生在“好玩”、“好看”、“好听”的审美体验中,感受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从心底生发出欣赏与尊重。
2.营造“手足相亲”的情感体验。这是“情”的层面。可以组织“与远方同龄人通信”、讲述民族团结互助的感人故事(如“三千孤儿入内蒙”)、邀请不同民族背景的先进人物进课堂等,引导学生体会超越血缘的民族情深,筑牢情感共同体。
三、行为上,要聚焦“一个转化”,避免口号化。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行动。这就是“研”与“创”的落脚点。
1.从“知”到“辨”。通过“研”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辨别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行(如网络谣言、地域歧视等)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性批驳。
2.从“辨”到“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实践。如:在校园里,可以做一名“民族团结小讲师”,向同学介绍一个民族的文化;在社区里,可以参与组织一次民族文化体验活动;在网络空间,可以积极转发正能量信息,抵制负面言论。要让“维护民族团结”从一个概念,变成一系列可操作、可评价的具体行为。
总结而言,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必须摒弃生硬灌输。它应该像春雨一样,融入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中;像种子一样,埋藏在学生真实深刻的思想探究中;像火种一样,点燃学生身体力行的责任担当中。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智慧和情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道法学科的独特力量。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