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黑土传情——《 东北风》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音版(2012)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黑土传情——《 东北风》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音版(2012)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东北风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东北风》这首东北民歌。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歌曲的情绪、演唱形式、音乐特点等知识点。包括歌曲情绪热烈欢快,表达了东北农村的风情;演唱形式为女高音,音色明亮柔美;音乐特点有下滑音、大跳音程、衬腔等。还讲解了弱起小节、重复、加花、衬词等创作手法。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用自然、明快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情绪,把握东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能够感受东北民歌的魅力,对东北民歌、东北秧歌产生兴趣,并乐于探究东北的地方音乐文化。了解东北地方音乐的特点,增强对东北文化的热爱。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领略东北民歌的风采,感受东北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东北文化的认同感。
(2)语言运用:能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东北民歌的特点,如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等。
(3)思维能力:通过欣赏和演唱东北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如感受歌曲的情绪、节奏等。
(4)审美创造:启发学生创作东北民歌歌词,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东北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歌曲中的下滑音、大跳音程等音乐特点,并用歌声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情绪。
(2)理解东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包括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等,通过演唱和创编活动进行深入体会。
(3)学会运用扇子、手绢等道具,结合东北大秧歌的动作,边歌边舞,展现东北民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家在东北》)欣赏:《家在东北》。让学生沉浸在东北音乐的独特氛围中,感受那浓郁的地域风情。
提问:(生:)这是哪个地区的歌曲呢?
展示东北特色:通过幻灯片放映一系列图片,(展示东北的农村风光,金黄的稻田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二人转表演,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服饰,动作夸张而幽默;东北秧歌,人们手持扇子和手绢,欢快地舞动着)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东北的风土人情。
生:(学生们纷纷发言)我感受到了东北的辽阔,那大片大片的稻田一望无际;我还感受到了东北的热情,那热闹的歌舞场景仿佛能把人的心都点燃。看着这些图片,我仿佛身临其境,真的太有意思了。
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将视听相结合,以火爆的音乐场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感受东北农村的风情,以及东北音乐、歌舞所具有的热情奔放的风格特点。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知道得可真不少呀,东北三省不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还有非常美丽的自然景观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了一方的艺术形式,像幽默的东北小品、火爆的东北二人转,都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首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东北民歌《东北风》。
教师深情范唱《东北风》:(教师用饱满的情感和独特的嗓音演唱《东北风》,将歌曲的情感和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想一想:
(1)歌曲的情绪怎样呢?表达了怎样一种场面?(生:)乐曲的情绪热情奔放,就好像东北农村的人们在田间辛勤劳作后,欢快地庆祝丰收的场面,充满了活力和喜悦。
(2)这是哪一种人声演唱的呢?演唱的声音有什么特征?(生:)这是女高音演唱的,声音明亮、柔美、悦耳,高音区较多,很符合东北民歌的风格,就像东北姑娘的歌声一样清脆动听。
(3)音乐的特点是什么呢?(生:)有下滑音、大跳音程、衬腔等。
创作手法:
(1)弱起小节:从弱拍或次强拍开始的小节叫做弱起小节。(教师通过弹奏曲谱,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弱起小节的节奏特点)
(2)重复:表示按作品的风格、演奏者的意图可以自由地增长音符或休止符的时值。(教师举例说明重复在歌曲中的运用,如某一段旋律的多次重复,以加深学生对重复手法的理解)
出示歌谱,随琴试唱曲谱。
(3) 加花:是以原有音乐材料为骨干音,用其它音对骨干音进行装饰。(教师在琴上弹奏加花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加花给音乐带来的变化)
(4) 衬词:是在民歌的歌词中,除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为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语。衬腔:衬词的曲调称为衬腔。(教师详细解释衬词和衬腔的概念,并通过演唱让学生体会)
练一练
3.2 2 2 2| 5 6 6 |5. 6| 1 3 |6 6 5|3 3 2 3|5 —||
哎嗨 哎嗨 呀 哎嗨 呀 嗨 哎 嗨 哎嗨 呀哎嗨 哎嗨呀。
强拍弱起:
02 26| 2 2. |5.3 2|5.3 2|255 32|12 6 |
255 32|12 6 | 05 55|5 3 7|6—||
学生们认真地跟着琴音练习,一边唱一边感受歌曲的节奏和韵律,努力将这些技巧融入到演唱中。
学生学唱歌词:
a. 学生尝试着随琴填唱第一段歌词。(学生们专注地看着歌谱,一边用琴音伴奏,一边尝试填入第一段歌词,他们的声音虽然稚嫩,但却充满了对歌曲的热爱和理解)
b. 用自学、生生互教等方式自己学习歌曲第二段。(学生们积极参与,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有的学生主动教其他同学,有的学生则虚心向他人请教。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快速掌握了第二段歌词)
c. 启发指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热烈的情绪完整的演唱歌曲。(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演唱,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教师引导学生调整演唱状态,用更加欢快活泼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聆听歌曲的伴奏乐器:敲一敲、打一打:
a. 聆听歌曲,说一说歌曲的伴奏乐器(生:)歌曲的伴奏乐器有鼓、小锣、钹等,它们的声音相互配合,营造出了热闹欢快的氛围,就像东北农村的喜庆场面一样。
b. 敲一敲、打一打
鼓 xxx xx|xx xx:||
小锣 xx ox|ox x:||
钹 x x|x x:||
学生们拿起乐器,认真地模仿着伴奏的节奏,感受着乐器的魅力,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课堂练习:
网上搜索并播放录像《东北大秧歌》,让学生学一学、扭一扭。(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搜索并观看《东北大秧歌》的录像,他们被录像中的热闹场景所吸引,纷纷跟着录像学起了秧歌。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动起来,仿佛他们也成了东北大秧歌的表演者)
用扇子、手绢做道具,自编动作,边歌边舞。(学生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用扇子和手绢编排出各种动作,有的学生模仿秧歌的基本步伐,有的学生则加入了自己的创意。他们边唱边舞,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三、拓展延伸
让学生欣赏几首东北民歌片段。[课件出示,视听结合更突出了东北民歌的艺术魅力。](播放《月牙五更》《摇篮曲》《小拜年》等东北民歌片段,让学生再次感受东北民歌的独特魅力。学生们静静地聆听,仿佛被带到了东北的乡村,感受到了那里的风土人情)
东北民歌
东北民歌是指流传于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五盟市、辽宁、河北北部)各民族的歌曲的统称,它的歌词是东北人民生活语言的诗化。由于地理、语言、生活习性养就了东北人豪爽的气质,在民歌中往往得以充分体现。东北民歌中有些曲调是受地方戏二人转唱腔的影响,所以显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反映了劳动人民开朗的性格和丰富的生活情趣。东北民歌的特点一般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也比较刚直。《东北风》《月牙五更》《摇篮曲》及《小拜年》已成为具有东北代表性的民歌,久唱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民歌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魅力。
1、小组合作,学生研究创编歌词。(学生们分成小组,热烈地讨论着如何创编歌词,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启发,灵感不断涌现。有的小组讨论着如何用东北方言来创作歌词,有的小组则思考着如何体现东北的特色文化)
2、小组学生汇报。(各小组代表上台汇报自己小组创编的歌词,他们的表情自信而兴奋,声音洪亮而有力。有的歌词充满了东北特色,如 “咱东北的冬天真热闹,雪花飘飘像鹅毛”;有的歌词则表达了对东北的热爱,如 “我爱东北的黑土地,它养育了咱东北人”。这些创编的歌词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给予学生创作的空间,增强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领略了东北民歌的风采,我们爱东北音乐,我们更爱东北,祝愿我们东北的明天更美好。(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对东北民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表达了对东北的热爱和祝福。学生们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对东北的深情)
板书
《东北风》
东北特色
东北民歌
课后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唱《东北风》,并录制视频分享给同学,展示对歌曲的理解与掌握。
(2)收集更多东北民歌,了解其特点和文化背景,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