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解读】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解读】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025新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解读
一、教材整体修订与框架逻辑。
(一)修订概况。
二年级上册教材微调10处、新增6处。新增加的课文一共有五篇,主要集中在第四单元《我爱我们的祖国》这个单元。这是一个突出国家主题教育的单元,在这个单元里,除了3篇新增加的课文之外,还有大改的课文《红红火火中国年》这一课。第一单元第2课《教师节快乐》,结合过好节假日这个主题,新修订教材将教师节纳入节日这个范畴。第二单元《我爱我们班》,也就是“班集体教育”单元,有一篇新的课文《我为班级做贡献》,替换了原来的《装扮我们的教室》,就是将为班级作贡献这样的活动性综合课作为一篇新课文。
新增内容聚焦“文化传承、集体意识、国家认同”三大核心,且均依托具体课文落地,形成“知识点+生活场景”的呈现模式,贴合二年级学生“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具体新增内容如下:
1.文化传承类:在《团团圆圆过中秋》中补充“重阳节敬老”(如陪长辈登高、做重阳糕)与“中国农民丰收节”(观察家乡丰收场景、理解“崇劳”内涵);在《红红火火中国年》中新增“中国年的世界影响”(外国城市灯光秀祝福、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及“春节非遗身份”,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国际认同。
2.国家认同类:在《我们都是中国人》中新增“国徽认知”内容,结合国旗、国歌形成“国家标志”整体认知体系;在《美丽中国我们的家》中明确“台湾日月潭”案例,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细化首都北京的象征意义(天安门广场国旗升降、人民大会堂功能、人民英雄纪念碑意义);在《欢欢喜喜庆国庆》中强化“烈士纪念日”内容(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仪式、革命先烈故事渗透),深化“新中国来之不易”的认知。
3.生活实践类:在《假期有收获》中新增“留守儿童假期生活”案例(如“妈妈带‘我’去城里看爸爸”),拓展学生对多元假期生活的认知,避免单一化视角;同时通过“奇奇的暑假”连环画,引导学生理解“包容式假期安排”(不强制统一计划,鼓励自主适配)。
微调内容则聚焦细节优化,如《班级生活有规则》中“文明棋”设计更贴合学生实践(新增“主动打扫教室进3格”“走廊吵闹退1格”等具体规则),《家乡物产养育我》补充“千人糕”案例(通过“谁播种、谁收割”的设问,理解劳动成果的多元参与性),均旨在降低认知门槛,强化“知行合一”。
(二)核心框架逻辑。
教材搭建围绕4条关键逻辑线,且依托“对话式语言、绘本式呈现、活动性设计、板块式结构”的低年段共性特点落地,确保内容系统且可感知,形成“从个体到集体、从生活到价值”的完整育人链条:
1.主导线(伦理道德发生逻辑):从“自身→家庭→社会→国家”逐步延伸,如从《假期有收获》的“个人假期安排”(自身生活),到《我爱我们班》的“班级集体生活”(集体),再到《我的家乡美》的“家乡认同”、《我爱我们的祖国》的“国家情怀”(社会/国家层面),符合低学段学生认知范围的自然拓展节奏。
2.主体线(学生发展逻辑):立足学生日常可感知的生活经验设计内容,且配套“绘本式场景”降低理解难度。例如《班级值日》呈现“值日生擦黑板、整理图书”的插画,《家乡物产观察》搭配“北方小麦、南方水稻”的实物图片,《教师节快乐》用“老师备课、家访”的连环画,均让抽象的“责任”“感恩”转化为具体场景。
3.时间线(生活实践逻辑):结合学期内关键时间节点展开,且关联“节日文化内涵”深化认知。如9月教师节(关联“尊师重教”传统)、秋季中秋节(关联“团圆”习俗)、10月国庆节(关联“国家诞生”历史)、寒假前铺垫春节(关联“文化传承”),让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自然联动,避免脱离生活的抽象说教。
4.内容线(螺旋上升逻辑):在低年段共性设计基础上,逐步深化价值观引导,且通过“活动设计”强化认知升级。例如从《班级生活有规则》的“个人规则意识”(共同制定班级约定),升级为《我是班级值日生》的“集体责任意识”(值日职责辨析),再到《我们都是中国人》的“国家认同意识”(尊重国家标志、行注目礼),形成层层递进的价值体系。
二、教材内容结构与单元核心设计。
教材共设4个单元、16篇课文,以“个人成长→集体生活→家乡认同→国家情怀”为递进主线,每个单元主题明确、逻辑连贯,且均配套“素养目标+活动设计+思政渗透”的完整教学体系。
(一)第一单元:过好节假日(聚焦“生活规划与文化传承”)
单元逻辑:采用“假日管理+节日认知”并列结构,包含《假期有收获》《教师节快乐》《团团圆圆过中秋》《欢欢喜喜庆国庆》4课,兼顾“个人生活能力培养”与“传统/国家文化认同”。
核心内容:
1.《假期有收获》:以“奇奇的暑假”为案例,覆盖普通学生与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引导学生辨析“睡懒觉”与“学游泳、读课外书”的差异,学会“有计划安排时间”,渗透“用心过假期才有成长”的理念,配套“假期计划制定”活动,提升自主管理能力。
2.《教师节快乐》:按“现象(送祝福)→本质(老师的辛劳:备课、家访、关心学生)→行动(认真听课、做老师小助手)”递进,通过“老师工作场景绘本”让学生直观感受教师付出,培育“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3.《团团圆圆过中秋》《欢欢喜喜庆国庆》:前者聚焦中秋“团圆”习俗(吃月饼、赏月),延伸重阳节“敬老”(陪长辈登高、做重阳糕)、丰收节“崇劳”(观察家乡丰收场景);后者通过“1949年开国大典”“烈士纪念日敬献花篮”,引导学生理解“国庆是国家生日”“新中国来之不易”,初步建立爱国情感。
思政渗透:通过“烈士纪念日”“国庆大典”场景,潜移默化传递“感恩先烈、热爱祖国”的核心价值观,避免生硬说教。
(二)第二单元:我爱我们班(聚焦“集体意识与责任担当”)
单元逻辑:以“认识集体→遵守规则→承担责任→贡献集体”为递进结构,包含《这是我们班》《班级生活有规则》《我是班级值日生》《我为班级作贡献》4课,层层深化“个人与集体共生共荣”的认知。
核心内容:
1.《这是我们班》:通过“班级集体舞”“为班级点赞”(发现同学优点、班级闪光点)等活动,用“班级是大树,我们是叶子”的类比,让学生直观理解“个人与集体的依存关系”,建立“班级归属感”。
2.《班级生活有规则》:从“发现班级问题(打闹、物品乱放)→共同制定规则(设计‘文明棋’)→自觉践行规则”,强调“规则由大家约定、为集体服务”,避免“强制性要求”,培育主动遵守规则的意识。
3.《我是班级值日生》《我为班级作贡献》:前者明确值日生职责(擦黑板、整理图书、维持秩序),设计“值日问题辨析”(如“同学忘值日怎么办”),提升责任意识;后者鼓励学生用“小事贡献集体”(如“设计运动会入场式”“帮忙搬运器材”),渗透“集体荣誉靠每个人努力”的理念。
特色设计: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俗语点题,强化“个人与集体共成长”的价值观,配套“班级事务分工”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理解集体意义。
(三)第三单元:我的家乡美(聚焦“家乡认同与感恩情怀”)
单元逻辑:以“家乡景→家乡物→家乡人→家乡变化”为递进结构,包含《我爱家乡山和水》《家乡物产养育我》《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家乡新变化》4课,引导学生从“观察家乡”到“热爱家乡”,再到“感恩家乡”。
核心内容:
1.《我爱家乡山和水》:鼓励学生用照片、画笔记录家乡的自然景观(如平原田野、山区河流、城市公园),通过“分享家乡美景”活动,感受家乡的“景美”,建立初步的家乡情感联结。
2.《家乡物产养育我》:认识家乡特色物产(如北方的小麦、南方的水稻、地方手工艺品),理解“家乡物产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如“家乡的大米养活我们”“家乡的剪纸装点生活”),培育“珍惜家乡物产”的意识。
3.《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聚焦家乡普通人的贡献(如环卫工人、社区医生、学校老师、农民伯伯),通过“采访家乡人”简易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人的勤劳与付出”,培育感恩情怀。
4.《家乡新变化》:通过“旧照片vs新场景”对比(如矮房变高楼、土路变柏油路、村口有了文化广场),引导学生发现家乡发展,增强“家乡自豪感”,理解“家乡变化让生活更美好”。
实践导向:设计“家乡物产调查”“家乡变化绘画”等低门槛探究活动,提升学生“观察生活、收集信息、表达想法”的能力,贴合二年级学生的实践水平。
(四)第四单元:我爱我们的祖国(聚焦“国家认知与爱国情感”)
单元逻辑:以“国家基础认知→身份认同→文化传承→国家自豪”为递进结构,包含《美丽中国我们的家》《我们都是中国人》《红红火火中国年》《祖国,我为您自豪》4课,构建低学段“国家认同”的基础认知体系。
核心内容:
1.《美丽中国我们的家》: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称,引导学生在地球仪上寻找中国位置、认识祖国版图(特别提及台湾日月潭,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介绍首都北京的象征意义(天安门广场、国旗每日升起),让学生建立“祖国有明确疆域与首都”的基础认知。
2.《我们都是中国人》:从“多民族一家亲”(如蒙古族献哈达、朝鲜族穿长裙、汉族贴春联)入手,培育“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新增“国徽认知”内容,结合“国旗、国歌、国徽”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国家标志,建立“中国人身份认同感”。
3.《红红火火中国年》:通过“家庭年夜饭”“不同民族过年习俗”(如满族挂灯笼、壮族包粽子)、“中国年的世界影响”(如外国城市灯光秀祝福中国年),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渗透“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理解“过年不仅是团圆,更是文化传承”。
4.《祖国,我为您自豪》: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针灸、中国武术)到“国家发展成就”(高铁、空间站、无人驾驶插秧机),用“家人对话”“新闻图片”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祖国的强大与进步”,激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思政重点:通过“革命先烈故事”“开国大典场景回顾”,引导学生理解“新中国来之不易”;通过“尊重国家标志”(如升国旗时行注目礼)的行为引导,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具体行动,实现“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
三、素养框架目标(三维一体)。
教材围绕“价值观、品格、能力”三维素养,为每单元、每课设定明确目标,整体聚焦低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形成“认知-情感-行为”的完整育人闭环:
1.价值观层面:逐步建立“热爱生活(合理安排假期)、热爱集体(维护班级荣誉)、热爱家乡(认同家乡发展)、热爱祖国(珍视国家统一与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节日习俗)”的正确价值观,为后续价值观形成奠定基础。
2.品格层面:培育“责任意识”(认真值日、规划假期)、“规则意识”(遵守班级约定、尊重国家标志礼仪)、“感恩品格”(感谢老师、家乡人、革命先烈)、“担当品格”(为集体贡献、主动传承文化),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础。
3.能力层面: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制定假期计划、安排个人任务)、“集体参与能力”(参与班级活动、承担值日职责)、“探究表达能力”(调查家乡变化、分享国家成就)、“价值辨析能力”(判断假期生活、值日行为的对错),助力学生适应集体生活与社会发展需求。
四、教材特色与低学段适配性。
(一)呈现方式贴合低学段认知特点。
采用“对话式语言”(如“放假喽!”“老师,您辛苦了!”“这是我们家乡的大米!”)、“绘本式图文”(如“奇奇的暑假”连环画、“班级生活”场景插画)、“板块式结构”(每课分“生活场景→问题探究→实践活动”),避免抽象文字,用直观形象的形式降低理解难度,符合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易分散”的认知规律。
(二)内容设计立足生活实践。
所有教学主题均源于学生日常经验,如“假期生活”“班级值日”“家乡物产”“过年习俗”,且配套“可操作、低门槛”的实践活动(如“画假期计划”“做重阳糕”“分享家乡故事”),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道德与法治学习回归生活,助力“知行合一”。
(三)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内容。
避免生硬的思政说教,将“爱国、集体主义、文化自信”等核心元素融入具体场景:如通过“国庆挂灯笼”感受爱国情感,通过“班级集体舞”理解集体意义,通过“中国年的世界影响”建立文化自信,让价值观引导“润物无声”,符合低学段学生“以情感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特点。
五、二年级上册教材教学建议。
结合教材特点与“增强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的核心要求,针对上册教材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增强政治性:聚焦国家认同,落实价值引领。
1.提升教师自身政治素养:深入理解“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准确把握“国家认同”的内涵(热爱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等),尤其在第四单元教学中,需精准传递“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国家统一”的政治立场;
2.精准设计教学目标:以第四单元《我们共同的梦想》(关联上册国家认同)为例,教学目标需明确“初步了解中国梦与个人梦想的关系”“树立热爱祖国的价值观”,避免目标空泛;
3.结合生活传递政治内涵:通过具体材料(如国庆阅兵视频、烈士故事连环画)开展教学,如第4课《欢欢喜喜庆国庆》可播放烈士纪念日敬献花篮视频,引导学生缅怀先烈,萌生“做党的事业接班人”“向往少先队”的意识。
(二)增强思想性:强化价值辨析,更新教育观念。
1.更新教育观念:摒弃“单向灌输”,以“引导性、包容性”为主,如第1课《假期有收获》不强制要求“统一假期计划”,而是通过“奇奇的暑假”(留守儿童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
2.提升学生价值辨析能力:设计辨析活动,如第7课《我是班级值日生》通过“放学想玩,要不要完成值日?”“值日偷懒对吗?”等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形成正确的责任意识;
3.关注课文立意变化:对比原教材“冬天主题”,上册第四单元以“春节”为载体,教学中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而非单纯的“过新年”,如第15课可让学生探究“春联寓意”“年夜饭象征”,感受文化内涵。
(三)增强综合性:跨学科整合,实现“育人综合性”。
1.结合语文开展文化学习:如第3课《团团圆圆过中秋》结合古诗“举头望明月”,第11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让学生写“家乡人故事”,提升语言表达与文化理解能力;
2.结合劳动教育实践:如第10课《家乡物产养育我》让学生参与“家乡物产制作”(如包饺子、晒家乡特产),第3课中秋节可动手做月饼,将劳动与文化结合;
3.结合美育丰富体验:如第15课《红红火火中国年》让学生画年画、写春联,第9课《我爱家乡山和水》画家乡美景,通过艺术形式深化对“美”的感知。
(四)增强实践性:立足生活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1.开展班级实践活动:第二单元可组织“班级值日轮岗”“班级规则共创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规则、承担责任;如第8课《我为班级作贡献》可发起“班级金点子”征集,让学生参与班级建设(如设计班级文化墙);
2.开展家乡探究实践:第三单元可布置“家乡小调查”任务,让学生采访家乡人、拍摄家乡美景/物产,课堂上分享调查结果,提升对家乡的认知;
3.开展节日实践活动:第一单元可让学生“制定假期小计划”并执行,教师节制作贺卡、国庆节绘制“我心中的祖国”手抄报,将节日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第四单元可组织“国家标志寻找活动”,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看到的国旗、国徽(如学校、政府门口),强化对国家标志的尊重。
通过对本册教材的深入分析与暑假培训的认真学习,我将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将价值引领自然融入实际课堂,努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