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2.4《科技力量大》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2.4《科技力量大》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评一致性”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题目 3.科技力量大 备课时间 2025.10.13
课标要求 依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如下: 三: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内涵: 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对自己负责,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维护统一和国家安全,具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总目标 热爱伟大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三)学段目标第二学段(3-4年级) 道德修养:体验公共设施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 健全人格: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 课程内容(第二学段3-4年级) 道德教育: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形成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的意识。学习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做到文明上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 国情教育: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 学业质量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成果,距离讲述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遵守基本的网络交往道德规范。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科技力量大”的开篇内容,核心围绕“科技如何改变生活”展开,在单元学习中起到“建立认知、激发兴趣”的基础作用。“科技力量大”单元的开篇课时,承接“生活中的小发现”单元对生活观察的基础,聚焦“科技与生活的关联”。通过“科技魔法秀”“古今通信PK”等活动,引导学生从“认识身边科技”到“体会科技价值”,既是对生活认知的深化,也为后续“科技如何工作”“创造小科技”等内容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是培养学生科技兴趣的关键环节。
学情分析 已知点: 学生在日常中频繁接触PPT中提及的科技产品,如用智能手表看时间、被叫醒,用手机微信和家人联系,靠导航软件指路,借助冰箱保鲜食物、空调调节温度等,对这些科技产品的基础功能有直观认知。 发展点: 从“知道科技产品有用”提升到“理解科技如何突破限制改变生活”,比如通过古今通信对比,明确现代通信突破“时间、距离、信息形式”的优势,而非仅停留在“微信能发消息”的表层认知。从“感受现有科技”过渡到“畅想未来科技”,结合PPT中“今天发现科技魔法,将来创造科技魔法”的理念,激发创新思维,思考如何设计新的科技产品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困惑点: 对“古代通信方式的局限性”缺乏具象认知,如难以想象“邮驿传信骑马慢、烽火传信无法传具体信息”的实际场景,可能无法深刻理解现代通信“突破时间和距离限制”的核心优势。能识别科技产品,但可能无法清晰梳理“科技产品—具体作用—生活改变”的逻辑链条,比如知道冰箱能放东西,却难以精准表述“冰箱通过低温保鲜,延长食物保质期,减少频繁采购的麻烦”这类完整关联。
学习重点 通过图片,能对比古今通信的差异,用简单语言说明科技带来的便利;能独立填写“魔法记录卡”,记录身边的科技。
学习难点 通过学习,能感受科技对生活的积极影响,愿意主动观察生活中的科技,激发对科技的兴趣。
学习目标 1.通过图片和视频,知道生活中常见科技产品的名称及作用,了解邮驿、烽火等古代通信方式。 2. 通过图片,能对比古今通信的差异,用简单语言说明科技带来的便利;能独立填写“魔法记录卡”,记录身边的科技。 3.通过学习,能感受科技对生活的积极影响,愿意主动观察生活中的科技,激发对科技的兴趣。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1:能说出“智能手表、导航、洗衣机”3种科技产品的作用,如“智能手表能叫醒我”; 针对目标2:能在“魔法记录卡”上填写1个时间段的科技产品及“无科技时的不便”,如“早上用电动牙刷,没有的话牙齿刷不干净”; 针对目标3. 能对比说出“微信比烽火传信好在哪里”,如“微信能发图片,烽火只能报信”,并主动分享1个未被提及的生活科技。
学习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视频导入,科技“魔法秀”——开启科技之门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超神奇的‘科技魔盒’!这里面藏着能让生活变方便的‘魔法’,咱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大家睁大眼睛找一找:视频里藏了哪些‘科技魔法’呀?看完咱们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1. 播放包含导航、冰箱、微信、智能手表等科技产品的短视频,视频画面聚焦“导航指路”“冰箱放水果”“用微信发语音”等生活化场景。 2. 视频播放结束后,邀请学生举手分享发现的“科技魔法”,并简要板书学生提到的科技产品名称(如导航、冰箱)。 1. 认真观看视频,边看边在心里记录发现的科技产品。 2. 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找到的“科技魔法”,如“我看到视频里有人用手机导航找路”“视频里的冰箱能放水果”。
设计意图:用“魔法”“魔盒”等趣味元素契合三年级学生具象思维特点,快速吸引注意力;通过生活化视频唤醒学生对身边科技的已有认知,为后续“发现生活里的科技”做好铺垫,同时自然导入课题。
环节二:科技“寻宝记”——发现身边科技“大家刚才找得真准!原来‘科技魔盒’里的‘魔法’就藏在咱们生活里!接下来咱们玩‘抽魔法展品’的游戏,每抽出一个‘展品’,咱们就一起揭秘它的‘魔法作用’,再把它记到‘魔法记录卡’上,好不好?” 1. 准备写有“食物保鲜魔法”“指路魔法”“牙齿清洁卫士”等标签的“魔法展品”卡片,随机抽取卡片并展示对应的图片(如冰箱、导航、电动牙刷)。 2. 针对每张卡片引导提问:“这个‘魔法展品’是什么呀?它能帮咱们做什么?假如没有它,咱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方便?”,例如抽到“指路魔法”时,追问“导航能帮咱们解决什么问题?要是去陌生地方没有导航,可能会怎么样?”。 3. 出示“魔法记录卡”模板(时间、科技魔法、假如没有这项魔法),根据学生回答填写示例(如“出门导航—指路—可能迷路”),再发放空白记录卡,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填写1-2条。 1. 专注参与“抽卡片”游戏,看到图片后快速抢答“科技展品”名称及作用,如“这是冰箱,能保鲜食物,没有冰箱的话水果会很快坏”。 2. 参照教师示例,独立填写“魔法记录卡”,如“中午吃饭—微波炉热饭—没有微波炉要等很久才能吃到热饭”,填写完成后同桌互相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抽卡片”游戏让知识学习更具趣味性,避免枯燥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没有科技产品的影响”,帮助其深化对“科技便利生活”的认知;填写“魔法记录卡”则能锻炼信息整理能力,让学生从“说”到“写”,巩固学习成果。
环节三:古今通信“大PK”——理解科技突破: “咱们刚才发现的‘科技魔法’让生活变方便,尤其是‘万能魔法口袋’(手机)里的‘传信魔法’!但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手机的时候,人们是怎么传递消息的呢?今天咱们来一场古今通信‘大PK’,看看古代和现代的‘传信魔法’有什么不一样!” 1. 解锁“古代魔法”: 展示邮驿、烽火、飞鸽传信的插图,结合“烽火戏诸侯”故事讲解:“西周时有个周幽王,为了让妃子笑,点燃了报警的烽火,诸侯以为有敌人来,赶来却发现是骗局;后来真有敌人入侵,再点烽火没人信了,最后西周灭亡。大家想想,烽火传信有什么问题呀?” 引导学生总结古代通信的局限性:“邮驿传信骑马慢,烽火传信不能说具体事,飞鸽传信可能找不到地方”,并板书“古代通信:慢、信息少、不准确”。 2. 体验“现代魔法”: 展示微信、钉钉、电子邮件的图片,布置“模拟传信任务”:“假如你得奖了,要用微信给妈妈报喜,还要让妈妈看奖状,你会怎么做?”,邀请2-3名学生模拟描述操作过程(如“发文字说‘妈妈我得奖了’,再拍奖状照片发过去”)。 组织小组讨论:“你们家用过哪些现代传信工具?它带来了什么方便?”,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分享,教师总结现代通信优势,板书“现代通信:快、能传文字/图片/视频、随时联系”。 认真听“烽火戏诸侯”故事,积极思考并回答古代通信的问题,如“烽火只能告诉有敌人,不能说有多少敌人”。 2. 参与“模拟传信任务”,大胆描述操作过程;小组讨论时主动分享家庭使用经验,如“我和爸爸视频通话,能看到爸爸的样子,就像他在身边一样”。
设计意图:用“烽火戏诸侯”故事让古代通信更具象,帮助学生理解其局限性;“模拟传信任务”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现代通信的便捷,通过小组讨论调动生活经验;古今对比的“PK”形式,能让学生清晰感知现代科技对“时间、距离、信息形式”的突破,深化核心认知。
环节四:课堂小结 “咱们今天知道了冰箱、导航、微信等科技产品的作用,也明白现代科技突破了古代的限制,让生活更方便。希望大家以后多观察,发现更多身边的‘科技魔法’。
作 业 设 计
基础作业:向家人分享1个今天学到的“古今通信差异”,如“古代骑马传信,现在用微信”。 拓展作业: 思考“如果我是小发明家,想创造什么科技?”,简单写下或画出想法。
板 书 设 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