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版】音乐一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氹氹转》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接力版】音乐一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氹氹转》 教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
接力版(2024)小学一年级上册《氹氹转》教学设计
学科 音乐 年级 一年级 课型 唱游、表演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氹氹转》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情感与兴趣:用欢快、有趣的声音演唱歌曲《氹氹转》,感受歌曲所表现的端午节赛龙舟等热闹场景和家庭团圆氛围,体验粤语童谣的独特韵味。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粤语念白、模唱、圆圈游戏和打击乐器伴奏等方式,学会演唱歌曲并参与表演。知识与技能: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能按节奏念白“氹氹转”、“睇龙船”等粤语词汇;初步感受歌曲的欢快节奏。
教材分析 内容与结构:主题鲜明:隶属于“六、欢乐节日”单元,内容为粤语童谣《氹氹转》,生动展现了广府地区端午节“睇龙船”(看龙舟)的热闹习俗和家庭团聚的欢乐场景。要素清晰:教材提供了清晰的歌谱(1=G, 2/4拍,快速)、粤语歌词,并明确了“跟着老师用粤语念一念歌词,再唱一唱歌曲片段”和“跟着音乐跳起圆圈舞”的学习活动。图文并茂:左页为歌谱,右页为儿童游戏插图,画面充满动感和节日气氛,有效辅助音乐情境的理解。音乐与文化特点:方言特色:歌词使用粤语方言(如“氹氹转”、“睇龙船”),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节奏与情绪:2/4拍,快速,节奏鲜明跳跃,情绪欢快活泼,非常适合律动和游戏。文化内涵:歌曲紧密围绕端午节习俗,是音乐与民俗文化结合的典型范例。教学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是学生接触、了解广府文化和粤语童谣的生动载体。能力培养价值:念、唱、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身体协调性和综合表现力。社会性发展价值:圆圈舞等活动需要协作配合,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一年级学生对“过节”、“赛龙舟”有初步认知,游戏和律动能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粤语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新奇的,能引发强烈的好奇心。学习优势: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对节奏念白、歌唱和圆圈游戏有天然的热爱。歌曲的欢快情绪和游戏性符合其年龄特点。潜在难点:语言障碍:粤语发音是最大难点,需要教师准确示范和反复练习。协调性:边唱边跳圆圈舞,对部分学生的协调性和节奏感是挑战。文化理解:对“氹氹转”等方言词汇和其背后的民俗意涵理解需引导。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能感受粤语童谣《氹氹转》欢快、活泼的情绪,感知其独特的方言韵味和节奏特点,体验音乐所表现的端午节赛龙舟的热闹场景。艺术表现:能尝试用粤语有节奏地念读歌词;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片段;能跟随音乐进行简单的圆圈舞律动。创意实践:能够根据对歌曲的理解,即兴创编简单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氹氹转”和“睇龙船”的情景。文化理解:通过学唱和表演,初步了解粤语童谣这一艺术形式,知道端午节“睇龙船”(看龙舟)的广府民俗,萌发对岭南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
教学重点 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参与圆圈游戏。
教学难点 掌握粤语歌词的发音,并能边唱边做游戏。
课前准备 PPT课件、歌曲音频/钢琴、相关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音乐小船要带我们去一个过节能看龙舟赛的地方——广东!我们一起去学一首好玩的粤语童谣——《氹氹转》!” 被标题和画面吸引,产生兴趣 利用教材意境,创设“端午节看龙舟”的情境,快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聆听导入——端午节教师语言:“歌曲里唱的是什么节日呢?(端午节)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赛龙舟、吃粽子等)”2.介绍粤语童谣教师语言:“在广东,人们讲一种好听的语言叫粤语(广东话)。我们用粤语唱的儿歌就叫粤语童谣,听起来特别有味道!”3.初次聆听,感受情绪教师语言:“我们来听一听这首用粤语唱的《氹氹转》,歌曲的情绪是优美的还是欢快的?”第二部分:学习歌曲,玩转游戏1.学习稳定的节拍教师语言:“玩圆圈游戏,最重要的是节奏要稳。我们来跟着老师的掌声,一起用‘走’和‘跑跑’来感受一下稳定的节拍。”2.按节奏读歌词教师语言:“现在我们跟着稳定的节拍,像读儿歌一样有节奏地读歌词。注意粤语的发音。”3.学习简单的拍手规律教师语言:“游戏开始啦!我们先学一个最简单的拍手方法:先自己拍一下手,再和旁边的小朋友对拍一下。我们来试试看!”4.模唱旋律教师语言:“我们的拍手节奏真稳!现在,我们用‘la’音来唱一唱好听的旋律。”5.词曲结合,慢速练习教师语言:“现在我们放慢速度,试着一边拍手,一边把歌词唱出来。不着急,保证拍子要稳。”加速至原速,完整演唱第一段教师语言:“大家配合得真好!现在我们要加速到歌曲正常的速度了,有信心吗?”第三部分:创意拓展,综合表演创编更多动作教师语言:“想一想,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动作来表现‘氹氹转’和‘睇龙船’呢?和你的同桌一起编一编,演一演。”合作表演——“龙舟大赛”教师语言:“现在,我们要举行‘龙舟大赛’啦!请小朋友们分好组,一边唱《氹氹转》,一边进行划龙舟的表演!”展示与评价教师语言:“有请各小组上台展示!说说你最喜欢哪个组的表演,为什么?”情感升华——传统文化教师语言:“像《氹氹转》这样代代相传的童谣,是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希望你们喜欢它,也能把它教给更多的人。”第四部分:课堂小结与延伸课堂小结教师语言:“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就像一场热闹的端午派对!我们不仅用粤语念了有趣的童谣,还唱了歌、跳了圆圈舞,感受到了广东小朋友过节的快乐。希望你们能把这首好听的《氹氹转》带回家,和家人分享端午节的习俗和音乐的魅力。下课!” 聆听歌曲,结合生活经验,谈论端午节的习俗了解粤语童谣的概念,产生好奇安静、完整地聆听歌曲,感受其欢快、活泼的情绪。跟随教师的恒拍,进行律动,感受歌曲节奏。在教师带领下,按节奏有表情地朗读歌词先徒手练习“自拍-对拍”的节奏规律,熟练后边念歌词边做用自然的声音模唱旋律。尝试慢速演唱第一段,并配合拍手动作。跟随原速伴奏,完整演唱并拍手表演第一段。两人一组,即兴创编并练习圆圈游戏的动作。小组合作,练习并设计自己的表演方式。分组展示,并相互评价。聆听,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从学生熟悉的节日入手,建立与歌曲内容的联系简单介绍文化背景,激发学习粤语童谣的兴趣。整体感知歌曲风格,培养聆听习惯。确立稳定的节拍感,这是完成圆圈游戏的基础。熟悉歌词,并在朗读中继续巩固节奏感和歌曲情绪将拍手动作从易到难地进行分解学习,确保学生能够跟上。熟悉旋律,为演唱做准备。词曲结合,并在慢速中协调歌唱与动作。。巩固练习,达到正常表演速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通过小组合作和竞赛机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现力。提供展示平台,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拓宽文化视野,激发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传承意识。
课堂练习 节奏节拍练习,旋律模唱,动作创编等
总结提升 成功之处:紧扣“欢乐节日”主题和教材要求,将“念、唱、舞”有机结合,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方言学习、民俗介绍和音乐律动,自然渗透了文化传承教育。圆圈舞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在玩中学”的理念,学生参与度高。改进思路:可提前录制标准粤语发音的短视频或音频,辅助教学,保证发音准确性。在律动环节,可提供更具体的动作分解指导,或采用“先原地后行进”的步骤降低难度。对端午节民俗的介绍可以更生动,如展示龙舟模型、粽子等实物。升华点:本课不仅学会了一首童谣,更体验了一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的种子。
作业布置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课后小复习
板书设计 氹 氹 转 (粤语童谣 · 欢乐节日) 节拍:2/4拍 (快速、欢快) 内容:五月五,睇龙船,吃粽,团圆 学什么? 念 → 用粤语有节奏地读歌词 唱 → 唱一唱歌曲片段 舞 → 跟着音乐跳圆圈舞 文化:全国各地节日习俗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粤语童谣《氹氹转》开展唱游教学,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充满好奇与快乐,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成功经验:情境创设成功:“广府端午节”的情境贯穿始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难点突破有法:对于粤语发音难点,采用“慢速示范-分解模仿-游戏巩固”的步骤,学生掌握情况良好。综合活动出彩:“念、唱、舞”的综合活动设计,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了音乐,课堂动感十足。待改进之处:文化深度可加强:对“氹氹转”一词的动作含义(转圈玩)与民俗寓意(团圆、圆满)可做更生动的解释和更紧密的联系。个体差异关注需加强:在圆圈舞环节,个别学生方向感不佳,容易碰撞。未来可先进行原地旋转练习,再慢慢移动,或划分更小组活动。评价维度可更丰富:除关注参与度和情绪外,可增加“谁的粤语词念得最有味道”、“哪组圆圈舞最整齐”等具体评价点。总结:本课是一节充满欢声笑语和文化味道的唱游课。未来教学应在文化意涵的深度挖掘和大班额下活动组织的有效性上继续探索,让地域文化音乐教学既好玩又有深度。
注: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实际更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