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2026年中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考点解读(人教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主题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2026年中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考点解读(人教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对比维度 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5修订) 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 地球在宇宙中 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仅涉及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内容,要求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太空探索 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学业要求 能够描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 能够说出中国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 能够通过设计、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明经度和纬度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经纬网对现实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定位,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所在地的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等 活动建议: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活动
教学目标 旨在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增强科学兴趣提升科学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 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地理工具,并提高使用地理工具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 无具体相关内容
具体表现
题型分布 传统选择题、填空题考查基础知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天体系统层次等);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占比增加,侧重考查信息获取、知识迁移和综合阐述能力
考查形式 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嫦娥探月工程、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等真实航天事件)设题;通过VR、AR技术创设虚拟宇宙场景,考查空间感知和临场应变能力
核心素养考查 人地协调观:探讨人类太空探索对地球环境的潜在影响;认识地球仪作为地理工具对人类认知地球、协调人地关系的辅助作用;
综合思维:整合知识分析不同天体环境下生命存在的可能;整合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海陆分布等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与联系;
区域认知: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独特“区域”特征;借助地球仪理解不同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地理特征;
地理实践力:设计简单天文观测方案等;利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方位判断、区域定位等实践操作;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课标新增)
地球的位置;太阳系中已知有八颗行星,按照他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远及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然和公转周期适当,地表温度适宜,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液态水的存在。
情景探究——火星适宜人类生存吗
地球 条件 火星
大气层较厚,有效阻挡紫外线,形成稳定的自然环境,保护生命安全 大气 大气层稀薄,不能起到有效保护作用,没有足够的氧气供生物呼吸
大气层产生温室效应,维持地表温度 温度 大气稀薄,不能有效维持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光照稳定,温度适宜 离太阳远,热量不足,气温较低,
温度适宜,可以生成液态水 水 气温较低,缺乏液态水资源
与地球相比,火星的自然环境过于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
二、太空探索(课标新增)
人类太空探索及重大进展
人类太空探索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太空探索新纪元。此后,人类在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和空间站建设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
中国太空探索成就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2007年,我国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
2016年,我国在贵州平塘建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2021年,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
2022年,我国“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
2023年,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发布。
2024年,“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太空探索的意义: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新资源的开发: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认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北端指向北极星方向。
2.经线:所有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形弧线。
3.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4.纬线: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5.北极:地球上的最北点上。
6.南极:地球上的最南点。
注: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地球仪是一个正球体;地球仪上地轴和经纬网都是真实存在的,而在地球上都是不存在的。
四、经纬网
1.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
(1)经纬线特点:经线等长半圆,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相交于极点;纬线独成平行圆(除南、北极点外),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最长,纬线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重要的经纬线
①东西经度的分界线是0°经线(本初子午线)。
②南北纬度、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0°纬线(赤道)。
2.低、中、高纬度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3.半球划分
(1)东、西半球:以20°W和160°E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为分界线。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
(2)南、北半球:以0°纬线(赤道)为分界线,0°纬线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4.经纬网图的判读和应用
(1)经纬网图的判读
类型 方格经纬网图 极地经纬网图
示意图
定位 确定纬度:向北增大为北纬(N),向南增大为南纬(S)。如A点纬度为60°N,D点纬度为40°S。 确定经度:向东增大为东经(E),向西增大为西经(W)。如A点经度为140°E,D点经度为160°W。 确定纬度:从极地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自转,为北半球,纬度为北纬(N);地球呈顺时针自转,为南半球,纬度为南纬(S)。 确定经度:左图中经度按逆时针方向增大为东经,减小为西经;右图中经度按顺时针方向增大为东经,减小为西经。
定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注:若两地中一个在东经,一个在西经,且经度之和大于180°,则东经在西,西经在东。 靠北则北,靠南则南,“北逆南顺”。如A、B位于北极点的正南方;C、D位于南极点的正北方;A位于B的正东方;C位于D的正西方。
(2)经纬网图的应用:交通、军事、航空、航海、气象观测等多个领域。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这类题目常结合太阳系行星轨道图、天体系统示意图等进行考查。
地球存在生命条件:通常给出一段关于某星球环境的材料,要求分析该星球是否具备类似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人类太空探索:常以时事热点为背景,如我国嫦娥六号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等事件。
地球仪:这类题目常结合地球仪实物图、地球仪结构示意图等,考查地球仪的组成、功能及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
经纬网:通常给出经纬网图,要求判断经纬度、方位、区域范围,或分析经纬网在定位、导航、地理事象分布等方面的应用。
[2025年新疆中考真题]2024年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顺利完成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智能快速采样。探测器还搭载了欧洲空间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科研设备,协同开展科学探测任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探测器顺利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智能快速采样,主要得益于我国( )
A.历史悠久
B.科技先进
C.人口众多
D.农业发达
2.探测器搭载多国科研设备,协同开展科学探测,体现了( )
①开放包容态度
②共同发展理念
③人地协调观念
④共同富裕思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5年江苏宿迁中考真题]地理纬度测高仪是通过观测北极星来计算当地纬度的一种简易工具。使用时,将测高仪上的标杆对准北极星,测高仪上重垂线与零度线的夹角,即北极星的高度角,也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如图为利用简易测高仪测量当地纬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当地的纬度是( )
A.0°
B.30°N
C.60°N
D.90°N
4.使用测高仪时,应注意( )
①在南半球使用
②在晴朗的夜晚
③要找准北极星
④底座水平放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5年甘肃天水中考真题]如图,某地理学习小组利用地球仪在暗室模拟地球运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观察地球仪,可以发现( )
A.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B.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0°经线比180°经线长
D.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
6.将地球仪放置在桌面,自西向东拨转可以演示( )
A.天气的变化
B.四季的变化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昼夜更替现象
[2025年山西中考真题]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被称为冰穹A,是南极地区最有科学考察价值的地点之一。下图示意冰穹A及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我国在冰穹A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 )
A.长城站
B.昆仑站
C.泰山站
D.秦岭站
8.冰穹A位于南极点的( )
A.东北
B.西南
C.正北
D.正南
9.最适合在冰穹A开展的科考任务是( )
A.南太平洋生物研究
B.深冰芯钻探工程
C.冰盖边缘航空调查
D.海平面动态监测
[2025年四川遂宁中考真题]地理老师用雨伞制作了一个经纬网模型的教具。观察如图经纬网模型教具完成下面小题。
10.在制作过程中,伞的结构与经纬网的构成搭配不当的是( )
A.伞骨表示纬线
B.伞顶表示北极点
C.伞柄表示地轴
D.伞面表示地球部分表面
11.根据所制的经纬网模型,A点的地理坐标为( )
A.(30°S,60°E)
B.(30°S,60°W)
C.(30°N,60°E)
D.(30°N,60°W)
12.A点位于( )
①热带
②B点的东南方向
③高纬度
④东半球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024年江苏南通中考真题]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用铁丝、乒乓球等材料制作地球仪,并进行地球公转的演示实验活动。下图为小勤同学设计的地球仪制作与地球公转演示实验方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地球仪制作方案中需要把( )
A.地轴调整为与水平面垂直
B.北极圈改为用实线来表示
C.赤道改为与地轴垂直的大圆
D.经线改为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14.地球公转演示实验中,应做到( )
A.方向为①→④→③→②
B.地轴倾斜方向不断改变
C.公转轨道与经线圈平行
D.旋转一圈的用时为一天
15.[2025年福建中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中学生利用泡沫球、竹签、铁丝、记号笔和橡皮泥等器材制作简易地球仪,并演示地球自转。下图示意简易地球仪及其制作步骤。
制作步骤 ①用橡皮泥制作成底座。 ②在泡沫球上选取某点为南极,再找到另一端的对称点为北极,用竹签穿过南北极。 ③把铁丝弯成弧形支架,并将竹签两端连接固定在支架上。 ④将铁丝支架与底座连接牢固。 ⑤调整支架角度,使竹签与桌面垂直。 ⑥画出经纬线并标注经纬度。
(1)步骤③~⑤中有一处制作错误,指出其序号并更正错误。
(2)a、b、c、d四条经线中有一处经度标注错误,指出错误经线字母并更正经度。
(3)该学生利用自制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从北极上空俯视时,泡沫球呈现的旋转方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针,地球自转一周经历的时长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学生准备利用自制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还应补充的一项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历史悠久与航天探测技术无直接关联,A错误;月球背面采样需要尖端航天技术,体现科技先进,B正确;人口众多并非技术突破的关键因素,C错误;农业发达与航天探测无关,D错误。故选B。
2.答案:A
解析:搭载多国设备体现开放包容态度,①正确,协同探测符合共同发展理念,②正确,A符合题意;人地协调观念侧重环境与人类关系与题意无关,③错误,共同富裕属于经济分配领域,与科学探测无关,④错误,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测高仪上重垂线与零度线的夹角,即北极星的高度角,也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由于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北极星是北方天空的标志,按照如图的方式测得当地的地理纬度是30°N。B正确,排除ACD。故选B。
4.答案:D
解析: 结合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地理纬度测高仪是通过观测北极星来计算当地纬度的一种简易工具,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①错误;观测北极星需要良好天气条件,晴朗的夜晚是必要前提,②正确;测量纬度依赖北极星的高度角,要找准北极星,③正确;仪器底座未水平会导致测量误差,使用测高仪时,应注意底座水平放置,④正确。根据题意,故选D。
5.答案: D
解析: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但地球仪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制作的正球体模型,A错误;地球上海洋面积约占71%,陆地面积约占29%,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仪上也体现这一特点,B错误;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C错误;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D正确。故选D。
6.答案: D
解析: 天气变化主要受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与地球仪自西向东拨转演示的运动无关,A错误;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地球仪自西向东拨转演示的是地球自转,BC错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将地球仪自西向东拨转可以演示地球自转,图中的电灯表示太阳,可以演示昼夜更替现象,D正确。故选D。
7.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昆仑站位于冰穹A附近,我国在冰穹A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昆仑站,故选B。
8.答案: C
解析: 南极点是地球的最南点,在南极点上,所有的方向都是正北,冰穹A位于南极点以外的南极地区,所以冰穹A位于南极点的正北方向,故选C。
9.答案: B
解析: 冰穹A地区冰层厚,适合开展深冰芯钻探工程,研究冰芯可以获取过去气候等诸多信息,B正确;南太平洋生物研究应在南太平洋海域进行,冰盖边缘航空调查应在冰盖边缘进行,海平面动态监测更适合在沿海或海洋区域进行,排除ACD。故选B。
10.答案: A
解析: 伞骨通常是放射状的结构,类似于经线(连接南北极的半圆),而不是纬线(平行于赤道的圆),A搭配不当;伞顶是伞的顶部中心,可以表示北极点,B搭配合理;伞柄是伞的支撑中心线,可以表示地轴,C搭配合理;伞面是展开的曲面,可以表示地球的部分表面,D搭配合理。故选A。
11.答案: C
解析: 在经纬网地图上,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用“N”表示;向南递增的为南纬,用“S”表示;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用“E”表示;向西递增的是西经,用“W”表示。由图可知,A点的地理坐标为(30°N,60°E),C正确,BCD错误;故选C。
12.答案: B
解析: A点坐标为(30°N,60°E),热带范围是23.5°N—23.5°S,30°N不在热带,排除①;B点的地理坐标为(60°N,30°E),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判断,A点位于B点的东南方向,②正确;高纬度是60°—90°,30°N属于低中纬度的分界线,排除③;东半球范围是20°W—0°—160°E,60°E在东半球,④正确;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3.答案: C
解析: 地轴与水平面应该保持66.5°的夹角,A错误。北极圈、北回归线等都应该用虚线来表示,B错误。赤道改为与地轴垂直的大圆,C正确。经线改为与赤道垂直的半圆,D错误。故选C。
14.答案: A
解析: 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方向为①→④→③→②,A正确。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B错误。公转轨道与经线圈不平行,C错误。旋转一圈的用时为一年,D错误。故选A。
15.答案:(1)⑤。应更正为“调整支架角度,使竹签与桌面成66.5°角”。
(2)a。应更正为“30°W”。
(3)逆;1天(24小时)
(4)手电筒(蜡烛或台灯等);模拟太阳光
解析:(1)读制作步骤发现,步骤⑤出错了。地轴与地面的夹角约为66.5°。故步骤⑤应更正为“调整支架角度,使竹签与桌面成66.5角。
(2)读图,经线a位于本初子午线以西,是属于西经,字母标错,应更正为30°W”。
(3)根据所学可知,从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转,地球自转一周时间约为1天(24小时)。
(4)用手电筒或蜡烛或台灯等代表太阳,模拟太阳光照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