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九 走进社会生活——2026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专题复习考点解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主题九 走进社会生活——2026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专题复习考点解读

资源简介

对比维度 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11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本单元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性,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明确参与社会生活是成长为负责任公民的必经之路 。这与课标中“关心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要求直接对应 。 参与公共生活,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单元内容强调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引导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如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这体现了课标中“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的要求 。 理性利用网络,做负责任的公民 :本单元第三课专门探讨网络生活,分析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社会进步的双重影响,引导学生提高媒介素养,遵守网络规则,传播正能量 。这对应课标中“认识信息化时代网络是把‘双刃剑’,引导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做守法、理性、负责的信息化时代公民”的要求 。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树立责任意识
学业要求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认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提高媒介素养,使其成为网络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和负责任的公民 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体对应的课程标准是:“关注社会发展,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媒,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核心素养目标 责任意识 :通过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法治观念 :强调遵守网络规则和公共秩序,增强法律意识 。 健全人格 :通过社会化过程,促进规则意识、价值观的养成。 无具体相关内容
具体表现
题型分布 本单元试题以选择题为主,同时包含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主观题型。
考查形式 情境化命题 :通过真实生活场景(如社区服务、网络信息辨析)考查知识应用能力。 辨析类题目 :如判断“社会关系太复杂,青少年要远离”(错误,正确答案强调融入社会的重要性) 。 材料分析题 :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网络的双刃剑作用等
考查重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亲社会行为、网络生活
1.怎样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个人在社会中生活,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社会为个人成长提供必要条件。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源,这些资源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个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多样化的发展机会。
(4)个人影响和推动社会发展。个人的行为和选择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当个人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时,就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我们要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融入社会,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和发展,同时也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是什么(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谦让、分享、合作、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为什么(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原因) ①青少年阶段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养成亲社会行为。②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能够为他人带来温暖,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为社会增添正能量。
怎么做(养成亲社会行为的要求) 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①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变化发展。②了解风俗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积极融入社会生活。③热心帮助他人,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3.为什么未成年人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发育都还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自控能力不强,情绪波动大,易冲动,极易受到网上不文明、不道德信息的影响。
4.网络谣言的危害有哪些?
①扰乱人们的思想和行为;②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③破坏互联网的形象和公信力,影响互联网的健康发展;④损害公共利益,危害公共安全,加剧社会恐慌,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等等。
5.如何防范网络谣言?
①国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谣言的性质、责任认定、损害赔偿以及管理的主体、程序、监督等都需要给予明确的界定;②行政机关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力度;③互联网平台积极主动承担监测和督促职责;④广大网民守法自律,文明上网,不信谣、不传谣。
1.(2025·山东潍坊·中考真题)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部署开展“清朗 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开展这一专项行动有利于( )
①提升媒介素养,张扬个性发展
②遏制滥用谐音传播不良信息等乱象
③弘扬诚信文化,引领社会风尚
④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5·山东东营·中考真题)观察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DeepSeek”能深度思考、能获取知识、能查阅资料,我们可以不再需要教师
②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学习工具和交往平台,通过网络就能了解全世界
③网上交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将网友转化为现实朋友需慎重
④在利用网络过程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25·北京·中考真题)在“行万里路”中开阔眼界,在感悟“诗与远方”中收获成长,文旅活动持续火热;在户外空间里拥抱自然、挑战自我,骑行、越野、冰雪运动等广受追捧;在购物时关注商品提供的情绪体验,消费风向从“物质满足”扩展到“心灵抚慰”……从人们越来越“有滋有味”的生活里,可以看出( )
①情绪决定人们的健康水平和行为选择
②丰富的生活体验让我们的生命充满色彩与活力
③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5·贵州贵阳·中考真题)在贵州岑巩,多名同学在支教老师影响下,立志成为家乡教育的播种者;在四川凉山,彝族孩子在支教老师带领下朗读文章、品悟生活;在云南景东,受助学生给支教团来信,希望将来有能力,把感受到的关爱传递下去。这些场景启示我们要( )
①培养亲社会行为,参与社会实践
②发展和成就自己,倾力奉献社会
③积极传播正能量,主动承担责任
④挥洒青春的热血,仅能通过支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25·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连云港市某中学组织志愿者服务队走进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小课堂”活动,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手把手教他们进行垃圾分类操作。开展这项活动有助于( )
①养成青少年亲社会行为②增强社区居民环保意识
③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④促进社区居民和睦相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5·四川成都·中考真题)2024年8月1日,《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正式施行。规定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和用户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促进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维护良好网络生态。下列行为符合这一要求的有( )
①不利用网络暴力事件蹭炒热度、推广引流
②不关注涉网络暴力事件的热点新闻和信息
③不为他人提供涉网络暴力的数据、流量支持
④不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涉网络暴力信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25·四川成都·中考真题)当下,AI(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它既是学习帮手、生活助理,又是“电子好友”。但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生成内容不准确,让人过度依赖、思维能力弱化等问题。面对AI,我们应该( )
①辩证看待,适度适切使用
②及时享乐,感受科技福利
③理性思考,避免盲信盲从
④提升技能,增强数字素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25·陕西·中考真题)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屡禁不绝,诈骗手段不断升级。为避免落入骗局,小秦制作了防骗攻略。其中正确的是( )
①网络生活需谨慎,不乱扫码露信息
②索要短信验证码,不用怀疑及时发
③天上不会掉馅饼,高额回报有陷阱
④自称来自公检法,要求转账相信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5·山东·中考真题)根据漫画内容,青少年保护自身信息安全应该( )
①远离网络生活,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②提高媒介素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③严厉打击“信息倒卖”,净化网络环境
④明辨是非善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5·四川宜宾·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5年2月,网民陈某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一张未成年人图片,并配音称“xxx失踪且被害”,引发网民关注和议论。经警方调查核实,陈某为博取关注,编发相关谣言信息,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属地公安机关依法对陈某处以行政处罚。
警方提醒: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民应注意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希望广大网民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法治知识,说明公民应如何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
答案及解析
1.D
【解析】专项行动旨在规范网络语言使用,而非直接提升媒介素养或张扬个性,且“张扬个性”可能与规范要求存在矛盾,故①错误;专项行动明确整治滥用谐音、网络黑话等乱象,故②符合题意;题目未涉及诚信文化相关内容,与专项行动的直接目的无关,故③不符合题意;规范网络语言可减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优化其成长环境,故④符合题意;故选D。
2.B
【解析】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网上交友存在不确定性,将网友转化为现实朋友需慎重,这是正确的网络交往态度,故③说法正确;图片中提到“网络是把双刃剑,要‘善用’,防‘滥用’”,因此,在利用网络过程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故④说法正确;教师的作用是网络无法替代的,故①说法错误;通过网络就能了解全世界,说法绝对化,不符合实际,故②说法错误;故选B。
3.D
【解析】情绪会影响健康和行为,但“决定”一词过于绝对,忽略了其他因素的作用,故①说法错误;题干中人们通过文旅、运动等丰富生活,体现了生命因体验而多彩,故②符合题意;人的身份由社会关系确定虽正确,但题干未涉及身份问题,与题意无关,故③不符合题意;文旅、消费等变化反映人民追求更高层次需求,体现美好生活需要被满足,故④符合题意;故选D。
4.A
【解析】支教活动及学生受其影响的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体现了参与社会实践,故①符合题意;支教老师通过奉献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学生也立志回馈社会,体现了成就自己与奉献社会的统一,故②符合题意;支教传递关爱、学生希望传递正能量,说明主动承担责任和传播正能量,故③符合题意;“仅能通过支教”表述绝对化,奉献社会的方式多样,故④说法错误;故选A。
5.A
【解析】青少年参与“垃圾分类小课堂”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有助于养成亲社会行为,故①符合题意;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能增强社区居民环保意识,引导居民践行环保行动,故②符合题意;该活动围绕垃圾分类展开,与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促进社区居民和睦相处无关,故③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6.C
【解析】不利用网络暴力事件蹭炒热度、推广引流,能避免对网络暴力事件的不当利用,防止不良影响扩大,符合规定要求 ,故①说法正确;不关注涉网络暴力事件的热点新闻和信息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关注此类事件,从中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进而更好地参与抵制网络暴力,故②说法错误;不为他人提供涉网络暴力的数据、流量支持,能从传播渠道上遏制网络暴力信息的扩散,符合规定要求,故③说法正确;不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涉网络暴力信息,从源头和传播过程阻断网络暴力信息,维护良好网络生态,符合规定要求 ,故④说法正确;故选C。
7.C
【解析】题文中,“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生成内容不准确,让人过度依赖、思维能力弱化等问题”,说明 AI有利有弊,是一把双刃剑,因此,面对AI,我们应该辩证看待,适度适切使用;理性思考,避免盲信盲从;提升技能,增强数字素养,故①③④说法正确;要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学会“信息节食”,不能及时享乐,故②说法错误;故选C。
8.B
【解析】随意扫码可能泄露个人信息,需保持警惕,故①符合题意;短信验证码是重要隐私,不可随意提供,故②说法错误;高收益承诺往往是诈骗手段,需提高防范意识,故③符合题意;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要求转账,应核实身份,故④说法错误;故选B。
9.C
【解析】网络生活既有弊端,也有很多积极作用,如学习知识、交流沟通、娱乐等。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采取远离网络生活的方式来避免个人信息泄露。这种做法过于极端,不切实际,故①错误;在网络环境中,存在各种信息泄露的风险。提高媒介素养,能够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网络,明白如何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保护自己的信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会使青少年在面对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情况时更加警觉,从而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自身信息安全,故②正确;“严厉打击‘信息倒卖’,净化网络环境” 主要是相关执法部门和网络监管机构的职责,不是青少年能够直接做到的,故③不符合题意;网络上存在各种不良信息,有些不良信息可能会以各种方式诱导青少年泄露个人信息。明辨是非善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能够减少青少年接触到可能威胁个人信息安全的不良因素,从而更好地保护自身信息安全,故④正确;故选C。
10.【参考答案】①树立法治意识,要认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依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陈某编发谣言信息受到行政处罚,警示我们不能在网络上造谣、传谣。
②增强责任意识,要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不随意发布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内容。
③学会辨析网络信息,学理性分析和判断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④积极举报违法行为,发现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违法行为,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理性使用网络的有关知识,从做法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陈某为博取关注,编发相关谣言信息,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被处以行政处罚→可链接树立法治意识,恪守道德遵守法律+要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学会辨析网络信息+积极举报违法行为;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