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十 维护社会秩序 2026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专题复习考点解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主题十 维护社会秩序 2026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专题复习考点解读

资源简介

对比维度 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11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 1.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 :本单元通过“文明有礼”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基本的社交礼仪。 2. 恪守诚信 :单元中的“诚实守信”部分直接对应课程标准中关于诚信的要求,强调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3. 理性维护社会公德 :通过“遵守社会规则”等内容,培养学生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的意识。 4. 维护公共秩序 :整个单元聚焦于社会规则与秩序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5. 做文明的社会成员 :单元目标最终指向引导学生成为文明、守法的社会成员。 1.“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社会规则,并学会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 2.“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规则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强调社会规则(如道德、纪律、法律)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的保障作用,要求学生从规则意识、道德修养、法治观念三个层面深化认识 3.“培养公共精神,参与公共生活”: 通过探讨如何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善用法律等内容,单元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公共生活,践行社会规则 4.“增强法治观念,依法维护权益”: 单元第五课“做守法公民”聚焦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法不可违”的信念,并学习依法维权的方法
学业要求 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恪守诚信,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做文明的社会成员。这一要求贯穿于本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社会生活讲道德”等课程内容中,强调学生应具备的文明有礼、诚实守信等道德修养。 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 。这部分内容与本单元第六课“提升法治素养”中的“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等框题紧密相关,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遵守公共秩序 :要求学生理解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自觉遵守公共规则,维护社会公德,体现公共精神 尊重他人与文明交往:强调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培养文明礼貌、宽和待人的品质 规则意识与法治观念: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规则(如道德、法律)的作用,树立规则意识,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依法维权与预防犯罪:帮助学生了解法律救济途径,学会依法维护权益,同时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远离不良行为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认识到社会规则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认同我国相关规则体系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对国家治理的信心 道德修养 :培养遵守社会公德和规则的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中做到尊重规则、践行规则,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具体包括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做文明的社会成员。 法治观念 :了解法律作为最刚性社会规则的重要地位,明确违反规则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增强法治意识,树立依法行事的观念 。同时,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 健全人格 :学会在规则约束下自由、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培养理性、自律的人格品质 。在认识规则与秩序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尊重规则、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形成理性、自律的人格品质 。 责任意识 :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德,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 无具体相关内容
具体表现
题型分布 本单元试题以选择题为主,同时包含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主观题型。
考查形式 材料分析题 :结合社会现象或生活案例,分析如何维护社会秩序、遵守规则或践行道德。 观点辨析题 :围绕“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法治素养的重要性”等展开论述。 实践探究题 :设计活动方案(如宣传文明礼仪、模拟法治教育场景)并说明其意义。
考查重点 社会规则与秩序的关系 :规则如何保障秩序的实现 道德实践 :文明有礼、诚实守信、友善待人的具体要求与价值 法治素养 :树立法治观念、依法办事的途径。
1.社会规则是怎样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的?
①为了维护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秩序,社会规则明确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如何行使权利、承担责任,从而使大家可以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②不遵守社会规则,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会受到纪律的处罚、法律的制裁。
2.文明有礼有何重要性?
文明有礼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 则,直接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也事关社会风尚、国家形象。
①对个人: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②对社会: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③对国家:文明有礼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3.我们为什么要讲诚信?(诚信有什么重要意义?)
(1)对个人:人以诚信立身。
(2)对社会:诚信促进社会文明。
(3)对企业: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4.我们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②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当法 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5.如何学会依法办事?
①自觉守法;②遇事找法;③解决问题靠法;④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1.(2025·山东济南·中考真题)品国学经典,悟人生哲理。对以下名句解读正确的是( )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换位思考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
③不学礼,无以立——文明有礼是立身处世的前提
④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25·山东威海·中考真题)“胖东来”用二十多年的坚守证明:商业传奇靠的是刻进骨子里的诚信基因。从源头优选到透明消费,用严苛的细节把控兑现对消费者的承诺,这种刻入基因的真诚铸就了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这告诉我们( )
①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②诚信能提高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③只要讲诚信,就可书写企业传奇
④诚信能帮助企业赢得市场和客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5·青海·中考真题)下列生活场景,符合“生活现象→行为本质→社会影响”逻辑结构的是( )
①日常生活,不轻视或歧视他人→尊重他人→促进社会和谐融洽
②交通路口,司机行人互相礼让→文明有礼→形成社会文明风尚
③寒暑假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诚实守信→保障社会良性运行
④乘坐火车,人们排队进行安检→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5·青海西宁·中考真题)为提高公交专用道使用效率和路网整体通行效率,西宁交警对15条公交专用道通行规定及全市公交专用道启用时间、专用时间限制等进行统一调整。此举体现了西宁交警( )
A.坚定维护规则 B.自觉遵守规则
C.积极改进规则 D.努力宣传规则
5.(2025·山东·中考真题)某校推行“文明能量榜”,每周统计校园文明行为数据。实施两周后,食堂插队的人数明显减少,使用文明用语的人数明显增多。由此看出,这一措施有利于同学们( )
①增强规则意识 ②学会律己宽人
③掌握诚信智慧 ④践行以礼待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25·甘肃兰州·中考真题)下边漫画说明了( )
①要珍惜个人诚信记录
②诚信促进社会文明
③诚信是企业的有形资产
④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5·甘肃兰州·中考真题)五一小长假期间,兰州文旅局提示大家在享受美好时光的同时,展现良好的文明素养。以下行为与之相符的是( )
A.小潮主动承担“文明劝导员”维护秩序
B.小明参观博物馆时大声喧哗、追逐打闹
C.小胡为节省时间,翻越栏杆,横穿马路
D.个别游客在景区墙壁上刻“到此一游”
8.(2025·山东烟台·中考真题)“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一条长不过百米、宽不过六尺的窄小巷子,却成了被“和”字哲学充盈最宽阔的街巷。“六尺巷”的故事彰显了( )
①谦和礼让的处世智慧②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
③友善和谐的价值追求④宽容大度的君子之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25·安徽·中考真题)在某法院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法院不提供庭审内容脚本、不预设审判结果,让同学们沉浸式体验网络信息安全违法案件的模拟审判。此举旨在( )
①提升青少年的法治素养②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犯
③增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④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及解析
1.A
【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于人,体现换位思考,故①正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指出诚信是立足社会的根本,故②正确;“不学礼,无以立”说明文明有礼是立身处世的前提,故③正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强调学习需交流合作,体现的是学习方式,而非学习兴趣,故④错误;故选A。
2.B
【解析】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效益,材料中“胖东来”的诚信经营印证了这一点,故①符合题意;诚信经营能够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增强消费者信任,材料中“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体现了这一点,故②符合题意;“只要讲诚信,就可书写企业传奇”表述绝对化,企业成功还需其他因素(如产品质量、管理等),故③说法错误;诚信是企业赢得市场和客户的关键,材料中“兑现对消费者的承诺”直接体现了这一点,故④符合题意;故选B。
3.A
【解析】不轻视或歧视他人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尊重他人能促进社会和谐融洽,故①正确;司机行人互相礼让体现“文明有礼”,文明有礼有助于形成社会文明风尚,故②正确;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属于“服务社会”或“亲社会行为”,而非“诚实守信”,故③错误;排队安检体现“遵守规则”或“维护公共秩序”,而非“服务社会”,故④错误;故选A。
4.C
【解析】“对启用时间、专用时间限制等进行统一调整”体现西宁交警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规则,积极改进规则,故C符合题意;材料主要体现改进规则,并未体现“维护规则”、“遵守规则”、“宣传规则”,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B
【解析】食堂插队人数减少,说明同学们更遵守规则,体现规则意识的增强,故①符合题意;题目未涉及宽容他人或自我约束的内容,故②不符合题意;题干未提及诚信相关行为,故③不符合题意;使用文明用语增多,直接体现以礼待人的践行,故④符合题意;故选B。
6.B
【解析】分析漫画,漫画描述了失信者处处受限,这说明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启示我们要珍惜个人诚信记录;故①④符合题意;漫画体现的是诚信对个人的重要性,不能说明诚信促进社会文明;故②不符合题意;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故③错误;故选B。
7.A
【解析】题文中小潮主动担任“文明劝导员”维护秩序,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文明行为,故A符合题意;在博物馆大声喧哗、追逐打闹扰乱了公共秩序,翻越栏杆横穿马路违反了交通规则,在景区的墙壁上刻字破坏了公共财物,这些行为都是不文明行为,故BCD错误;故选A。
8.C
【解析】故事中双方主动退让三尺,体现谦和礼让的处世智慧,故①符合题意;扶危济困强调帮助困难群体,与邻里谦让无关,故②不符合题意;双方以友善态度化解矛盾,追求和谐,故③符合题意;宽容大度是双方让出土地的核心品质,故④符合题意。故选C。
9.A
【解析】模拟审判活动通过实践参与,帮助青少年理解法律知识,提升法治观念,故①符合题意;该活动侧重教育而非直接保障公民权利,且“保障不受侵犯”需依靠法律执行,故②不符合题意;案件主题为网络信息安全,通过模拟审判可强化青少年对网络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故③符合题意;活动对象是青少年,目的是教育而非监督司法机关,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