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6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专题复习考点解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6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专题复习考点解读

资源简介


对比维度 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11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 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践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高尚人格。 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学业要求 能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能以积极态度对待自己面对的各种挑战,主动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具备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能力目标: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并运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知识目标: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国策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初步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 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热爱劳动等个人美德和优良品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增强民族气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健全人格:自尊自信,正确认识自己,珍爱生命,能够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具备乐观开朗、坚韧弘毅、自立自强的健康心理素质。积极向上,有效学习,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确立符合国家需要和自身实际的健康生活目标,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具有适应变化、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责任意识: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并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对自己负责,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具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 无具体相关内容
具体表现
题型分布 ①单项选择题:属于该单元中考高频基础题型,在江苏、河北等多地中考中均有涉及,单题分值多为 2 分,部分地区涉及文化多样性的相关选择题分值达 4 分。 ②分析说明题:是该单元主观题中的核心题型,分值跨度较大,多在 6 - 12 分之间,常作为中考道德与法治主观题的第一题某小问,或独立成题考查。
③综合探究题:属于拔高题型,分值一般在 6 - 9 分,常与社会热点结合,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考查重点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重要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传承核心思想理念的具体做法。 ②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与作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途径(如弘扬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等) ③中华传统美德的地位与作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敬业乐群、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道德行为;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方式。
第六课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一)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深邃博大、历久弥新
(2)价值:①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培育和形成的思想理念,有助于我们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走好人生道路提供有益启迪。②长期以来,这些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容
(1)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华民族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有深刻的思考,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2)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既怀抱梦想,又关注现实,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3)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中华民族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
(4)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中华民族主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认为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二)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1.核心思想理念的形成及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凝结为具有主导性、根本性意义的核心思想理念。
2.核心思想理念的内容及传承要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1)讲仁爱
①讲仁爱,要求我们“亲亲”“仁民”“爱物”,即爱自己的亲人,爱全社会的人,爱天地万物。
②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关爱亲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实现由爱亲、爱他人、爱人类到爱万物的扩展。
(2)重民本
①重民本,要求我们遵循“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充分认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爱民保民利民。
②赢得人民的支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应当站稳人民立场,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3)守诚信
守诚信,要求我们做到真实无欺、言行一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我们应当树立诚信意识,做诚实守信的人。
(4)崇正义
崇正义,要求我们坚持做正确的事,做符合道义的事。“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实现社会的正义,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弘扬社会正气,坚守民族大义,才能让每个人有尊严地生活。在面对个人利益选择时,我们应当将道义置于优先位置,让我们的言行合乎道义。
(5)尚和合
尚和合,要求我们追求和谐,强调多样性统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多样性的东西相互作用并达到平衡,即“和”的状态,才能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完全相同的东西简单相加,事物则会失去生机,难以维系。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差异与矛盾,坚持多样性统一,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6)求大同
求大同,要求我们胸怀天下,牢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古训,将天下视作天下人的天下,追求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
我们应当热爱祖国和人民,积极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贡献。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一)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1.中华人文精神地位、主要体现
(1)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2)主要体现: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
2.中华人文精神的内容
(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内涵:①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②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意义: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内涵:各种各样的文化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
意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内涵: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具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可谓“形具而神生”。在文化生活中,人们追求立象尽意,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追求立象尽意, 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
意义: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内涵: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意义: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二)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1.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
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2.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要求
(1)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中华民族推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2)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立已达人,兼善天下。
我们要积极进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进;爱人利人,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
我们应当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第八课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一)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①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
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
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②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2.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1)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①判断一切是非、善恶、荣辱,都需要明确的标准。
②“由义为荣,背义为辱。”中华民族一贯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
③这一荣辱观念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道德标准。
(2)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①“德者,本也。”“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中华民族
自古就有尊崇道德、一心向善的优良传统。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断向有美德、有才能、有贡献的人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①“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兴衰、民族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尽心竭力报效国家。
②爱国情怀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①中华民族强调“明伦”“尽责”,要求每个人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人伦职责,不仅要担负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而且要兼济天下,为天下人谋幸福。
②这种担当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1)做自强不息的人
①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动力。
②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当自立自强、刚健有为,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不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
(2)做敬业乐群的人
①对待学习和工作,我们要专心致志,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②我们要乐于与他人交往,在集体中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
③只有敬业乐群,才能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3)做扶危济困的人
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助人者,人恒助之。当他人身处困境时,我们应当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②“仗义疏财”“雪中送炭”等成语是扶危济困美德的集中体现。
③正是有了这种美德,我们的社会才是一个充满爱心与温情的文明社会。
(4)做见义勇为的人
“①“见义不为,无勇也。”真正勇敢的人具有捍卫正义的勇毅精神,并能付诸行动。
②当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当他人遇到危难时,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帮助他人。
(5)做孝老爱亲的人
①百善孝为先。“孝”的本质是“爱和“敬”。
②我们应当孝敬老人,爱护亲人。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我们还要将爱的情感和责任扩展到全社会。
(6)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践行
我们要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让人生更加幸福,社会更加美好。
1.【2025·江苏淮安·中考真题】2025年5月10日,烟台小伙姜昭鹏为救发病同学导致职教高考语文学科缺考引发网友关注。他认为“考试一次没考还有下一次,但是同学的生命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会再重来。”他的言行彰显( )
A.文明有礼的处事准则,文明需在生活中升华
B.勤劳勇敢的奋进品格,勇敢赢得他人的赞赏
C.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尊重使生活更加融洽
D.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2.【2025·江苏镇江·中考真题】八十多岁的匡先生在体检途中摔倒在地,路过的小许同学毫不犹豫地将匡先生搀扶起来,并陪同他去医院检查,全程悉心照料。小许的行为(  )
A.折射出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B.诠释了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C.印证了律己宽人的处事准则 D.表明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俱进
3.【2025·湖南·中考真题】小明购买文具时,发现店主多找了钱后主动退还。小明的行为体现的美德是( )
A.勤俭节约 B.诚实守信 C.乐善好施 D.敬业乐群
4.【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下列属于正义行为的是( )
A.见义勇为 B.恃强凌弱 C.弄虚作假 D.以权谋私
5.【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下列名言能体现诚信的是( )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2019·甘肃陇南·中考真题】截至2019年3月底,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349万人次,累计限制购买动车高铁票571万人次,限制购买飞机票2047万人次。把“老赖”的名字登上曝光台,让他们坐不了高铁、乘不了飞机的举措( )
①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②有利于杜绝违法犯罪
③有利于培养诚信意识④有利于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25·江西·中考真题】春风化雨,德润赣鄱。以下“江西好人”的典型事迹中,直接体现诚信品质的是( )
A.特种兵飞奔跳江,勇救七旬老人 B.轮椅上的“创业达人”,热心公益助残友
C.电力人扎根一线,守护万家灯火 D.“护林人”22年信守承诺,一心守护山林
8.【2025·云南·中考真题】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下列行为违背诚信原则的是( )
A.驾驶员在高速路上违规变道且超速
B.卖家收款后未按合同约定给买家发货
C.部分观众在比赛结束后未清理垃圾
D.将他人照片制作成表情包发到聊天群
9.【2025·山东烟台·中考真题】“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一条长不过百米、宽不过六尺的窄小巷子,却成了被“和”字哲学充盈最宽阔的街巷。“六尺巷”的故事彰显了( )
①谦和礼让的处世智慧②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
③友善和谐的价值追求④宽容大度的君子之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25·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从不同方面引导和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下列名言与其引导方向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名言 引导方向
①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做到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
③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
④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践行家庭美德,孝亲敬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文明有礼强调待人接物的礼仪规范,与题干中“救人”行为无直接关联,故A不符合题意;勤劳勇敢侧重奋斗精神,题干未体现“奋进”或“赢得赞赏”的意图,故B不符合题意;尊重他人强调平等对待他人,而题干核心是“救助生命”,故C不符合题意;助人为乐直接对应姜昭鹏为救同学放弃考试的行为,且“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点明其行动本质,故D符合题意;故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践行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强调个人努力奋斗,与材料中助人为乐的行为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小许主动帮扶老人并悉心照料,体现了通过实际行动践行关爱他人的美德,故B符合题意;律己宽人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材料未体现这一准则,故C不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强调时代发展中的创新,而材料反映的是传统美德的传承,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传统美德。强调节约资源、不浪费,与主动退还多余钱财的行为无直接关联,故A不符合题意;小明主动归还店主多找的钱,体现了不贪利、守诚信的品质,故B符合题意;指乐于行善助人,而题目中未涉及主动帮助他人,故C不符合题意;强调专注职业、团结协作,与个人诚信行为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正义行为的判断。见义勇为是维护他人权益、促进社会公平的行为,符合正义行为的定义,故A符合题意;恃强凌弱是侵害他人权益、违背公平原则的行为,属于非正义行为,故B说法错误;弄虚作假破坏社会诚信,损害公共利益,属于非正义行为,故C说法错误;以权谋私是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损害公共利益,属于非正义行为,故D说法错误;故选A。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诚信的相关知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与诚信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明事物各有优缺点,与诚信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自《论语》,直接指出人无信用则无法立足,体现诚信的重要性,故C符合题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换位思考,属于人际交往原则,与诚信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曝光和限制失信人高消费行为能够促进社会诚信,减少不良风气;同时通过惩戒失信行为,强化公民对诚信重要性的认知;另外,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有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故①③④说法正确;“杜绝”表述过于绝对,此类措施能减少但不能完全消除违法犯罪,故②说法错误;故选C。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诚信品质的理解。描述的是见义勇为的行为,体现的是勇敢和助人为乐,与诚信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强调创业和公益助残,体现的是自强和友善,未直接涉及诚信,故B不符合题意;体现的是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属于职业道德范畴,与诚信无直接关联,故C不符合题意;“信守承诺”直接指向诚信的核心内涵,即履行诺言、坚守责任,故D符合题意;故选D。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践行诚信的要求。卖家收款后未按合同发货,属于不履行约定,违背了诚实守信的原则,故B符合题意;驾驶员违规变道且超速属于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与诚信无直接关联,故A不符合题意;观众未清理垃圾属于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与诚信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擅自使用他人照片可能侵犯肖像权,而非诚信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故事中双方主动退让三尺,体现谦和礼让的处世智慧,故①符合题意;扶危济困强调帮助困难群体,与邻里谦让无关,故②不符合题意;双方以友善态度化解矛盾,追求和谐,故③符合题意;宽容大度是双方让出土地的核心品质,故④符合题意。故选C。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尊自信自强等相关知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强调邻里互助,与“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无关,故①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换位思考与尊重他人,对应正确,故②正确;“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强调羞耻心对行为的约束,与“克服自卑”无关,故③错误;“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直接指向孝亲敬长的家庭美德,对应正确,故④正确。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