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二单元《维护社会秩序》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二单元《维护社会秩序》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维护社会秩序
第四课 遵守社会规则
第一框 维护秩序靠规则
1、社会秩序的含义和种类 (P27/1)
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状态。
种类: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包括交通秩序、生产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2、社会秩序的作用 (P27/1、P25/1)
①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②社会正常运行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密切合作,有序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安全、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
③社会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3、社会规则的含义和种类 (P27/2)
含义: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种类:道德、纪律、法律等。其中,道德和法律是两种主要社会规则。
4、社会规则的作用 (P27/2、P26蓝字)
①社会规则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②社会规则有助于我们的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
5、★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P27/2、P28)
①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维系。
②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a.社会规则明确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如何行使权利、承担责任。★b.不遵守社会规则,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会受到纪律的处罚、法律的制裁。)
第二框 遵守规则
1、★如何遵守规则?(P29-33)
①遵守规则,需要增强规则意识。我们对规则要心怀敬畏,知方圆、守规矩。
②遵守规则,需要他律与自律。
③遵守规则,需要坚定地维护规则。
④遵守规则,需要积极完善规则。
2、为什么遵守规则,需要他律与自律?(P30)
自律和他律相互补充,有助于我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更好地遵守社会规则。
3、自律与他律的含义(P30)
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监督、提醒、惩戒等外在约束,即他律;
又需要自我约束,即自律。自律就是严于律己,通过自省和慎独,不断发现及并时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4、如何维护规则?(P31)
①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将规则作为自己的行动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②另一方面,要用恰当的方法,提醒、劝导、帮助他人遵守规则,营造遵规守纪、崇德守法的良好氛围。
5、劝导的技巧(P32)
①有“礼”
劝导他人时最好先有礼貌地称呼对方,语言文明,态度和善。
②有“理”
劝导时要晓之以理。最好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告诉他:
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③有“节”
劝导时要注意适可而止。劝导无效时,可以向公共场所的管理机构或管理人员反映情况。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要机智地向他人求助,或拨打110报警电话。
6、★为什么遵守规则,需要积极完善规则?(P33)
①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
③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
④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需要调整和改进。
7、我们如何积极完善规则?(P33)
我们要关心和参与规则的改进、完善,积极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五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第一框 文明有礼
1、★为什么要文明有礼 (P35-36)
①地位: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直接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也事关社会风尚、国家形象。
②对个人: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③对社会: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④对国家:文明有礼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2、★如何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P37-38)
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增强文明有礼意识,讲文明、懂礼貌、守礼仪,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②做文明有礼的人,要言谈文明、举止端庄。
③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第二框 诚实守信
1、诚实守信的含义?(P38)
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信守承诺。
2、★为什么要讲诚信?(P38-39)
①地位: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道德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P38/1) 诚信是我国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P39相关链接)
②对个人:人以诚信立身。
③对社会:诚信促进社会文明。
④对企业: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P39相关链接)
3、★如何做诚信的人?(P39-41)
①人人都是诚信的受益者,也应成为诚信的践行者。每个人要立身成事,生存发展,都要恪守诚信这一准则,努力做一个诚信的人。
②真诚待人,积极履行承诺。
③讲究策略,注重方式方法。
④遵纪守法,珍惜诚信记录。
第三框 友善待人
1、友善的内涵?(P42)
友善,就是待人热情友好,与人为善。
2、友善待人的意义?(P42)
①地位: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彼此尊重、包容多样,能够传递温情与爱心,加深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
③营造互信互助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3、★如何做到友善待人?(P43-P44)
①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与人为善,守望相助,让友善的行为在社会蔚然成风。
②友善待人,宽容他人。
③友善待人,换位思考。
④友善待人,助人为乐。
第六课 提升法治素养
第一框 树立法治观念
1、法律的内涵、要求?(P46)
a.内涵: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b.要求: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2.法治观念的内涵/体现?(P47)
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3.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P46-47)
①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内心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会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
②★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P47-49)
①敬畏和信仰法律。(a.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
b.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②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a.要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b.要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a.要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b.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崇法治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框 学会依法办事
1.★如何学会依法办事?(P50-53)
①自觉守法。(原因: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做法:a.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经常想一想,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如果违反法律会有什么后果;
b.在行动上以法律为准绳,自觉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
②遇事找法。(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主动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充分利用能够提供法律服务的组织和机构,如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③解决问题靠法。(a.当生活中遇到矛盾纠纷,特别是自己或他人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要学会以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通过法律途径、运用法律武器加以解决。b.我们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④我们要树立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提供法律服务的组织和机构(P52相关链接)
①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
②律师事务所:律师可以回答我们的法律问题,替我们处理涉及法律的事务。他们还可以接受委托或指派,担任代理人或辩护人。
③公证处:公证员依据法律和事实,证明合同、遗嘱、亲属关系、身份、学历、出生日期、婚姻状况等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④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可以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
3.★诉讼的地位及类型(P53相关链接)
地位:诉讼是人们获得法律救济、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类型: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①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
②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
③刑事诉讼: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活动。
4.为什么要学会依法办事?P50/1
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依法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秩序和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