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6.提升法治素养(从电影《第二十条》解锁法治素养提升密码)课件+讲义+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6.提升法治素养(从电影《第二十条》解锁法治素养提升密码)课件+讲义+素材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BY YUSHEN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六课
BY YUSHEN
电影《第二十条》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出品,以三个正当防卫的案件(王永强赫秀萍夫妇案件、张贵生公交车救人案件、张科校园霸凌案件)为主线,将《刑法》第20条正当防卫条款搬上大银幕。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影评称:《第二十条》之所以受到关注,就因为这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百姓身边的事情,看似遥远,却时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很容易产生共鸣。
BY YUSHEN
议题一
审思明辨:何为法治观念
高中生张科(史彭元 饰)仗着其父亲(张译 饰)是学校教导处主任,肆意欺辱同学,实施校园霸凌。
韩雨辰(刘耀文 饰)勇敢地站出来制止,与张科扭打在一起,造成张科鼻骨单侧骨折属轻微伤,但因未有人证最终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BY YUSHEN
议题一
为了让孩子顺利读完高三,花点钱、送点礼解决问题,这是人之常情。
仗着自己老爸是教导处主任就霸凌同学,马上去教育局举报你爹!
主任算什么,赶紧托人找校长出面,看他还嚣张。
父子俩都不是好东西,必须搜集证据、找到证人,报警处理。
送 礼
举 报
找关系
报 警
审思明辨:何为法治观念
BY YUSHEN
议题一
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议学成果1.法治观念的含义 P47
BY YUSHEN
议题一
议学延伸:如果是法治社会——
01
从公民的观念
层面来看
全社会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02
从社会的治理
效果层面来看
各项事务依法开展、有序运行,社会纠纷通过合法途径有效化解,合法权利获得坚实保障。
思考:如果是人情社会呢?
BY YUSHEN
议题二
深中笃行:法治素养如何从家庭土壤生根
【小组讨论3mins】
A组:假如你是施害者张科的监护人,你会怎么教导他自觉守法?
B组:假如你是受害者韩雨辰的监护人,你会怎么教他应对不法侵害?
BY YUSHEN
议题二
深中笃行:法治素养如何从家庭土壤生根
A组:如果施害者张科是你的孩子,你会怎么教导他自觉守法?
BY YUSHEN
议题二
议学成果2.★公民如何提升法治素养,共建法治社会?
①敬畏和信仰法律P47
②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P48
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P49
①自觉守法:以法律为行为准则,预判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及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P50-51
(1)树立法治观念
(2)学会依法办事
BY YUSHEN
议题二
深中笃行:法治素养如何从家庭土壤生根
B组:如果受害者韩雨辰是你的孩子,你会怎么教他应对不法侵害?
BY YUSHEN
议题二
议学成果2.★公民如何提升法治素养,共建法治社会?
②遇事找法:善用专业力量,不做“孤勇者”
主动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充分利用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法律服务组织获取帮助。P51
③解决问题靠法:依靠国家力量,让正义落地
通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P52
(2)学会依法办事
(3)总结:树立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P53
法律服务组织 P52相关链接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
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可以回答我们的法律问题,替我们处理涉及法律的事务,他们还可以接受委托或指派,担任代理人或辩护人。
公证处的公证人员依据法律和事实,证明合同、遗嘱、亲属关系、身份、学历、出生日期、婚姻状况等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法律援助中心可以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
法律援助中心电话
12348
维权续篇
请结合P53相关链接,说说韩雨辰一家可以向下列哪个国家机关提起什么类型的诉讼。
因欺凌者对自己所做事情矢口否认,调解未果。
所以在律师的建议下,韩雨辰一家决定将欺凌者告上法庭。
公安机关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民事诉讼
议题二
BY YUSHEN议题二议学成果3.★诉讼的地位、类型P53相关链接地位:诉讼(“打官司”)是人们获得法律救济、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类型:①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②行政诉讼(“民告官”):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③刑事诉讼: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活动。BY YUSHEN
议题二
议学延伸:校园霸凌为何屡禁不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校园暴力与欺凌——全球现状报告》相关估算显示,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某种形式的校园暴力与欺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课题组2020-2022年针对3108名未成年学生的调研显示,53.5%的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调研显示,面对这些校园欺凌,20.3%的学生要再次发生同样的事才会向老师、校领导或家长报告,还有1.9%的学生从不报告。
《校园暴力与欺凌——全球现状报告》指出,许多校园暴力与欺凌的受害者不会把他们的经历告诉任何人,其理由包括不信任包含老师在内的成年人、害怕产生不良影响或遭报复、负罪感、耻辱感或困惑、担心不会被认真对待或者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等。
集体狂热
无效求助
BY YUSHEN
议题三
公民为何提升法治素养,共建法治社会?
BY YUSHEN
议题三
他们以无私奉献甚至热血生命,为法治社会筑起坚固防线
周春梅,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监一庭原副庭长,因坚守司法底线,多次拒绝人情干扰,不幸遭报复杀害,以身殉职,年仅45岁。
滕启刚,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原四级高级法官,生前扎根基层法院30年,留下了47万字的工作笔记。
苏知斌,原成都市锦江区法官,主动扎根甘孜州雪域高原三十余载,被誉为“马背上的法官”,因积劳成疾,在工作中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
李庆军,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原立案二庭副庭长,从事审判工作25年,患尿毒症的最后4年里,他仍然带病坚持工作。
BY YUSHEN
议题三
议学成果4:★公民为何提升法治素养?
(为何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①国家之基(重要性):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P46
②社会之信(必要性):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内心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才会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P47
③公民之行(地位):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学会依法办事是构建和谐有序社会的实践要求。P50
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
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 ——卢梭
BY YUSHEN
本课总结
是什么
怎么办
为什么
树立 法治观念
学会依法办事
提升法治素养
社会之信
公民之行
国家之基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提升法治素养》讲义
(板书:“法”字边框)
同学们好,请坐!大屏幕上的这句话——“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大家知道它出自哪里吗?
(《第二十条》!)
没错。但这不仅是电影中的金句,更是连续七年被写入最高检工作报告的法治强音。今天,我们将一起,跟随这部电影的剧情,学习八上第六课《提升法治素养》,请大家翻开教材第46页。(板书:提升法治素养)
2、电影《第二十条》由最高检影视中心出品,以三个有现实原型的正当防卫案件为主线,引发全民讨论。今天,我们将聚焦其中的张科校园霸凌案,走进第一个议题——审思明辨:何为法治观念?(板书:是什么;法治观念)
3、话说呀,高中生张科仗着他老爸是教导主任,经常欺凌同学。转学生韩雨辰撞见后挺身制止,却在冲突中失手打伤张科,造成其鼻骨骨折,构成轻微伤。然而,被霸凌的同学因恐惧不愿作证。那张主任这个时候,就只认儿子的一面之词,认为儿子是受害方,为了给儿子“讨说法”,决定报警。
但是要知道,一旦报警,正值高三的韩雨辰同学,很有可能会被行政拘留,那这个时候,韩雨辰的妈妈担心影响儿子高考和前途,于是做出了一个决定……
什么呢?
想送礼“私了”。
对此,我们的热心网友有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网友一:为了让孩子顺利读完高三,花钱送礼解决,是人之常情。
网友二: 仗势欺人,马上去教育局举报!
网友三: 主任算什么?赶紧托人找校长,看他还怎么嚣张?!
网友四:父子俩都不是好东西,必须搜集证据,报警处理!
这些观点背后,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一种是“送礼、找关系”————典型的遇事找?(人情),另一种是“举报、报警”——典型的遇事找?(法律)。
请大家思考30秒:如果你是高三的韩雨辰,你会怎么做?
(核心观点:支持找法律者强调公正、长远保障;倾向人情者顾虑备考节奏、现实压力)
(生1: 我选择法律。理亏的不是我们,法律会给出公正的裁决。
生2: 我也选法律。靠人情只能暂时掩盖问题,以后还会有更多人受委屈。
生3: 我相信法律的公正。送礼会留下污点,而正义无价。
生4: 我可能选人情。高三学业压力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生5: 我也偏向人情,觉得这样解决起来更快。)
大家的思考都很真实。
其实,遇事习惯找人情还是找法律,直接反映了我们法治观念的强弱。
那么,何为法治观念呢?(抽答)
5、教材P47指出,法治观念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就像大家相信“霸凌者会受法律处罚,见义勇为有法律保护”,而不去靠人情和关系解决问题,这就是法治观念的体现。
理解了法治观念是什么,咱们不妨进一步畅想:
6、试想,如果每个公民都筑牢法治观念,社会会怎样?——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法治社会”:各项事务依法开展,纠纷依法化解,合法权利得到坚实保障。
反之,若法治观念淡薄,遇事习惯找人情、托关系,社会会怎样?
(生: 会导致规则失灵、秩序混乱、公平正义难存)
那么,大家更愿意生活在人情社会还是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
(P46课导语第二句明确)我国已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已经建成了理想的法治社会?
( 还没有)
看来大家都向往法治社会。那么问题来了:我国早已明确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请勾划教材P46课导语第二句),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已经建成了理想的法治社会呢?
——显然还没有。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定位,说明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权力运行已走上法治轨道,这是我们取得的重要成就;而“法治社会”则是一个更深远的目标,它需要每个公民提升法治素养,从而达到我们理想的社会治理效果。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议题二:公民如何提升法治素养,共建法治社会?
7、看过电影的同学应该还记得这个情节:张科在被韩雨辰制止霸凌行为后,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怀恨在心,找来校外小混混在没有监控的偏僻路段围殴了韩雨辰。
现在,请大家代入“监护人”的角色,分组探究“法治素养如何从家庭土壤生根”。
A组讨论:假如你是施害者张科的监护人,你会怎么教导他“自觉守法”? (提示:可采用法理解读、案例教育、参观体验等方式)
B组讨论:假如你是受害者韩雨辰的监护人,你会怎么教他“应对不法侵害”?(提示:拒绝以暴制暴、息事宁人,依靠法律维权)
分组讨论3分钟后,我会邀请代表分享。
(板书:怎么办;树立;学会依法办事)
8、(A组引导:法理解读法、案例教育法、参观体验法比单纯说教更有效哦)
大家分享得都特别真实!其实“自觉守法”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在一次次引导中养成的思维习惯。它不只是走路守交通规则,更是校园里不欺负同学、社交中不恶意伤人、犯错后不逃避责任——核心就是“遇事先问自己:这样做合不合法?会有什么法律后果?”
教导孩子,关键不是打骂或护短,而是让他敬畏法律,学法懂法,明白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请同学们在教材上落实相应笔记:
2. 公民如何提升法治素养,共建法治社会?
(1)树立法治观念
①敬畏和信仰法律:坚持宪法法律至上,不触碰法律红线、不逾越法律底线。P47
②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以便学用结合,将法律知识内化为理性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善用法律。P48
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从遵守日常规则到履行法定义务,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P49
(2)学会依法办事
①自觉守法:以法律为行为准则,预判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及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P50-51
10、(B组引导:剧情和现实都证明,以暴制暴、息事宁人不可取;法律,是守护善良最坚实的盾牌,也是打击不法最锋利的剑!)
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肯定孩子的善良与勇敢,更要赋予他依法自护的武器,这套武器,就是我们教材中强调的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11、请同学们在教材上继续落实笔记:2. 公民如何提升法治素养,共建法治社会?
(2)学会依法办事
②遇事找法:当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我们一定不要做“孤勇者”,而要主动咨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组织,获取专业行动指南。
③解决问题靠法:除了找专业的法律服务组织咨询、求助,我们还可以依靠国家力量,让正义落地。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公检法等机关寻求法律救济,让侵权者承担责任,让正义得到伸张。
总之,无论是A组监护人给孩子传递“敬畏”,还是B组监护人给孩子赋予“底气”,其核心都在于提升自己与孩子的法治素养。
这是我们共建法治社会的基石——既要树立法治观念,也要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习惯,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与坚定捍卫者。
继续回到维权剧情, 韩明向孩子介绍了常见的法律服务组织(具体信息可参考教材P52相关链接)
12、 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疏导、说理化解民间纠纷。
律师事务所可以提供咨询、代理诉讼、担任辩护人等专业服务。
公证处依法证明法律事实与文件的真实性、合法性。
法律援助中心又被称为“弱势群体的守护神”,为经济困难或符合条件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服务(温馨提示:记好法援热线12348,可免费获取专业解答)。
那么,韩雨辰可以如何借助以上组织进行维权?
1. 联系律所或法援中心(未成年案符合条件),申请律师介入(咨询了解“围殴报复”在法律上如何定性、我们有哪些权利应受法律保护)。
2. 固定证据(比如找目击同学做证言),必要时可公证。
3. 若对方想和解,可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
(生: 还可以报警! 师: 非常对!公安机关也是固定证据、打击犯罪、启动法律程序的重要力量,但它属于法律救济的范畴了。)
13、然而,欺凌者一方矢口否认恶行,调解失败。韩雨辰一家在律师建议下决定诉讼维权。大家认为,他们可以向哪个国家机关提起什么类型的诉讼呢?
14、诉讼俗称“打官司”,是获得法律救济、维护合法权益的的重要途径,又因诉求和情节不同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三类:
1. 民事诉讼:一般是解决“赔不赔”的问题,要求对方赔偿损失、赔礼道歉;
2. 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解决“管没管”的问题,状告政府相关部门不作为(如公安应立案不立案)或乱作为;
3. 刑事诉讼:解决“判不判刑”的问题,比如当张科的霸凌行为严重到构成犯罪时(如韩雨辰伤情达轻伤及以上,或张科多次霸凌、聚众围殴,构成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由国家追究刑责。
15、我们常说“学校小社会,社会大校园”,从大家的讨论中,能感受到社会对霸凌的零容忍态度,国家也在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整治这类行为,但校园霸凌目前消失了吗?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算,每年约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遇校园霸凌;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53.5%的未成年学生曾遭受校园霸凌。
那么问题来了——校园霸凌,为何屡禁不止?
短暂思考30秒。
(生1: 对霸凌者处罚太轻,犯罪成本低。
生2: 霸凌者能从中获得扭曲的满足感,法律观念未真正内化于心。
生3: 有时被霸凌者自身言行也可能引发矛盾。)
===
大家的分析都触及了不同层面,我想这些也是未来全社会需要合力攻坚的方向。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跟我一样——每当听到霸凌事件,都会感到生理性的不适——很多同学在点头。我曾多次追问,这种不适从何而来。后来渐渐明白,也许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孩子,未来也可能成为父母。而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世界。
我觉得电影《第二十条》有个很巧妙的设计:每个案件背后都有一个孩子的视角——郝秀萍的聋哑女儿、热血少年韩雨辰、货车司机的女儿,他们的目光清澈却沉重。作为孩子父亲的韩检察官,提出了一个对所有成年人的问题:《把怎样的世界交给孩子》?
16、(板书:为什么;国家之基;社会之信;公民之行)
《把怎样的世界交给孩子》——这其实是一个对所有成年人的提问。但今天,我想把这个问题反过来问各位在座的孩子:你,想要一个怎样的世界?
请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内心深处,最渴望的那个世界,是什么样子?
我们找一列同学来说一下啊,来:(明亮的、幸福的、包容的、充满正义、有规则的、和谐安定的……)
你们说了各种各样的词,而且每个人都不重复,真厉害!我觉得大家说的所有词,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
但追求真善美,必然要与假恶丑斗争,并且这个斗争它一定是凶险的,甚至伴随着牺牲的。这时,我们最需要的是一群怎样的人?
17、这场斗争需要坚守法治的人,他们不是电影当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他们曾经就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他们是拒绝人情干扰遭报复杀害的湖南高院副庭长周春梅;是留下47万字工作笔记的基层法官滕启刚;是将法治的阳光带到雪域高原的“马背上的法官”苏知斌;也是身患尿毒症仍坚持工作的李庆军……
他们明知世界不完美,却依然坚守岗位,用生命点燃法治的灯火。
如果大家问我,建设法治社会最大的意义是什么?我会说:唯有在法治社会,正义才会被铭记,正义之士才会被永远歌颂。
18、回归教材我们会发现,
法治是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而法治社会的建成,最终依赖于法律铭刻于每个人的内心。
20、回到课堂伊始的那句话——“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我们坚信,公正必将取代不公,善良终将战胜邪恶。这不仅是最朴素的价值观,更应升华为全社会的法治素养。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未来被唤醒的,将不仅仅是《第二十条》,更是整个国家的正义之光与浩然之气。
下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