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4 单元 《梅花鹿》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4 单元 《梅花鹿》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简介

《梅花鹿》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4 单元《我的动物朋友》
第 3 课时 ——《梅花鹿》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梅花鹿》是一首承载着鄂温克族文化底蕴的内蒙古鄂温克旗童谣,作为 “我的动物朋友” 单元的第三课时唱歌课,其创作深深植根于鄂温克族的生活环境与文化传统。鄂温克族世代生活在广袤的大草原,梅花鹿作为当地生态中灵动美好的生灵,成为民族情感与自然崇拜的载体,歌曲也由此传递出鄂温克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歌曲采用 1=F 调、2/4 拍,中速活泼,曲式结构为 a+a’+b+a 的一段体,四个乐句形成 “重复 - 变化 - 回归” 的完整逻辑:第一、二乐句运用 “换头同尾” 的变化重复手法,既保持旋律轮廓的统一性,又通过开头音符变化增添新鲜感;第三乐句作为对比句,在节奏(融入附点音符)和音高上与前两句形成明显起伏,避免旋律单调;第四乐句完全回归第一乐句旋律,强化主题记忆点,符合低龄儿童的认知与记忆规律。节奏以 “X XX X-” 为核心节奏型,简洁明快且富有动感,歌词生动描绘了梅花鹿在河边自由吃草的场景,语言质朴易懂,是培养学生音乐感知、民族文化认同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动物主题和民族特色内容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欢快与舒缓的音乐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进行拍手、跺脚等律动。在演唱方面,他们能自然发声并完整演唱简短儿歌,但气息控制较弱,音准稳定性有待提高,对 “换头同尾” 的旋律变化感知不够敏锐,对附点音符等节奏型的把握不够精准。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对 2/4 拍 “强弱强弱” 的韵律感认知需进一步强化。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需借助情境化、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在公开表演时存在胆怯心理,需通过鼓励式教学增强自信心,在 “玩中学、唱中学” 中深化对歌曲的理解与表现。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梅花鹿》2/4 拍中速活泼的情绪特点,辨别歌曲 “换头同尾” 的旋律变化与 “重复 - 变化 - 回归” 的结构美感,体会附点音符带来的节奏韵律,感知鄂温克族童谣明朗质朴的音乐风格。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对梅花鹿的喜爱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提升对音乐节奏、音高变化的感知能力,培养对少数民族童谣的审美兴趣。
艺术表现
能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重点掌握核心节奏型 “X XX X-” 与附点音符的演唱技巧,把握 “换头同尾” 乐句的旋律差异与衔接。
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演唱,结合梅花鹿的动作模仿(如低头吃草、轻盈奔跑、抬头眺望)配合演唱,做到 “唱 - 演” 同步,展现歌曲的灵动氛围。
能借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参与小组合作表演,增强艺术表现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克服公开表演的胆怯心理。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以《梅花鹿》为基础进行简单创编,如结合梅花鹿的其他生活场景(如奔跑、嬉戏、喝水)创编新歌词,保持歌曲的节奏与旋律风格。
能设计贴合梅花鹿形象的舞蹈动作,或用打击乐器编配个性化节奏伴奏(如用沙锤表现梅花鹿奔跑的轻盈感),创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
文化理解
了解鄂温克族的生活环境(大草原)、文化特色(与自然共生的理念),知晓《梅花鹿》作为鄂温克族童谣的文化内涵,感受民族文化与自然的紧密关联。
通过学唱与实践活动,体会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准确演唱核心节奏型与附点音符,感受 2/4 拍的韵律感,体会歌曲活泼灵动的情绪。
理解鄂温克族童谣的文化内涵,在演唱与表演中体验歌曲传递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教学难点
精准把握 “换头同尾” 乐句的旋律差异,准确演唱附点音符的节奏时值,避免乐句衔接脱节或节奏混淆。
创编歌词与动作时,既能保持歌曲原有的节奏韵律与风格,又能充分融入梅花鹿的灵动特点与创意,同时帮助部分学生克服公开表演的胆怯心理。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 1. 播放内蒙古鄂温克族草原风光视频(搭配轻柔的草原音乐),同时展示森林场景 PPT 与梅花鹿动态图片,提问:“同学们,视频里展示的是哪里?你们看到了什么可爱的动物?”
2. 邀请学生自由模仿梅花鹿的动作(如低头吃草、轻盈跳跃),用手偶互动:“这只来自大草原的梅花鹿想和大家做朋友,它还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鄂温克族童谣 ——《梅花鹿》,一起感受草原上的灵动旋律”,板书课题并带领学生齐读。 1. 观看视频、观察图片,积极分享看到的场景与动物。
2. 自由模仿梅花鹿动作,与手偶互动,激发参与兴趣。
3. 齐读课题,产生学习歌曲的期待感。 通过草原视频、动物图片创设沉浸式情境,结合动作模仿与手偶互动,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对梅花鹿与少数民族的已有认知,自然引出教学主题,为后续文化理解与表演环节铺垫基础。
二、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1)—— 聆听感受,初识歌曲 1. 首次聆听:播放《梅花鹿》完整音频,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是快是慢?歌里的梅花鹿在做什么?”
2.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歌曲 “中速活泼、灵动欢快” 的特点,讲解歌曲背景:“这是一首来自内蒙古鄂温克族的童谣,鄂温克族人民生活在大草原,他们热爱自然,把梅花鹿当作可爱的朋友,用歌声赞美它”,带领学生用拍手的方式随节拍打基础节奏,再次聆听歌曲。
3. 歌词与节奏感知:出示歌词与节奏谱,标注核心节奏型与附点音符,带领学生逐句朗诵歌词,强调语气贴合歌曲的欢快氛围,重点练习 “河边草儿青,鹿儿吃青草” 等乐句的节奏律动。 1. 聆听音频,感受歌曲情绪与速度,分享对歌词内容的理解。
2. 跟随教师了解歌曲背景与鄂温克族文化,拍手打节奏,再次聆听歌曲,加深对节奏的感知。
3. 逐句朗诵歌词,配合拍手练习核心节奏型,熟悉歌词与节奏关联。 通过多次聆听建立对歌曲的整体认知,节奏律动与歌词朗诵相结合,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核心节奏与文本内容,重点突破节奏难点,同时渗透鄂温克族文化背景知识,为 “文化理解” 目标铺垫。
三、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2)—— 分析特点,分句学唱 1. 旋律与结构讲解:结合钢琴弹奏,说明歌曲为 2/4 拍(“强弱强弱”),曲式结构为 a+a’+b+a,用 “双胞胎兄弟(前两句)- 新朋友(第三句)- 回到老朋友(第四句)” 的通俗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结构;重点讲解 “换头同尾”(“开头不一样,结尾相同”)、附点音符(“长音拖半拍,短音紧跟上”)的特点,用节奏口诀辅助记忆。
2. 分句学唱: (1)第一乐句(a):播放乐句音频,带领学生跟琴演唱简谱,重点纠正节奏,再进行填词演唱,强调声音轻快。 (2)第二乐句(a’):引导学生对比第一乐句,发现 “开头音符不同、结尾相同” 的特点,跟随教师逐句模唱简谱与歌词,巩固 “换头同尾” 的旋律记忆。 (3)第三乐句(b):播放乐句音频,讲解 “旋律起伏、附点节奏” 的特点,带领学生重点练习附点音符的演唱,提醒音高变化,再次演唱巩固。 (4)第四乐句(a):引导学生发现与第一乐句完全相同,自主跟琴演唱,强化主题记忆。
3. 整体跟唱:播放完整歌曲音频,带领学生完整演唱,配合简单的梅花鹿动作,提醒学生注意乐句衔接与情绪饱满。 1. 聆听教师讲解,理解 2/4 拍韵律、结构特点与节奏技巧,记忆节奏口诀。
2. 跟随教师逐乐句学唱简谱与歌词,攻克 “换头同尾” 旋律变化与附点节奏等难点,认真纠正演唱问题。
3. 参与整体演唱,配合动物动作,熟悉歌曲整体表现。 按 “特点讲解→分句突破→整体整合” 的逻辑教学,用通俗比喻与口诀化解专业难点,针对重点乐句设计专项练习,帮助学生精准把握演唱技巧,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旋律分析能力。
四、精彩演绎 自由发挥 1. 提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创意表演,可选方式:①创编新歌词(描绘梅花鹿奔跑、嬉戏等场景,如‘草原上阳光照,鹿儿跑呀跑’);②用木鱼、沙锤、三角铁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如附点节奏用三角铁表现);③佩戴梅花鹿头饰 / 手偶,设计轻盈的舞蹈动作配合演唱。”
2. 给予 5 分钟准备时间,巡视各小组,提供指导(如提醒创编歌词符合节奏、鼓励胆怯学生参与简单动作或合唱部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 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佩戴道具表演,给予具体表扬(如 “创编的歌词很贴合梅花鹿形象”“附点节奏唱得真准确”“勇敢上台真棒”),组织台下学生为表演者鼓掌。 1. 小组讨论确定创意形式,分工合作进行创编与练习,鼓励小组内胆怯学生积极参与。
2. 上台展示小组作品,自信表现对歌曲的理解与创意,借助头饰 / 手偶增强表演效果。
3. 欣赏同学表演,主动鼓掌鼓励,学习他人优点。 通过多元创意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结合梅花鹿主题道具,深化对歌曲灵动内涵的理解;同时通过鼓励式教学,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与舞台表现力,落实 “创意实践” 目标。
五、拓展思路 开阔视野 1. 播放鄂温克族其他民俗音乐片段(如《敖鲁古雅》片段),展示鄂温克族服饰、游牧生活、驯鹿养殖等图片,提问:“这些音乐和图片让你感受到了鄂温克族的哪些特点?他们和梅花鹿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2.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鄂温克族人民热爱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他们的音乐就像大草原一样明朗质朴,记录着生活的美好”。
3.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少数民族动物主题歌曲,鼓励课后收集少数民族童谣。 1. 聆听民俗音乐,观看图片,分享自己的感受与发现。
2. 聆听教师总结,理解鄂温克族文化与音乐的关联,深化文化认知。
3. 分享少数民族歌曲,激发对多元民族文化的探索兴趣。 通过拓展欣赏与文化讲解,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建立 “民族音乐与生活文化共生” 的认知,强化 “文化理解” 目标,培养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后生活。
六、结语与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分享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梅花鹿》,大家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分享?”
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演唱鄂温克族童谣《梅花鹿》,掌握了‘换头同尾’的旋律特点与附点节奏技巧,还了解了鄂温克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感受到了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希望大家以后多关注多元民族文化,永远保持对动物、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1. 主动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情感体验(如 “学会了附点节奏的演唱”“知道了鄂温克族生活在大草原”)。
2. 认真倾听教师总结,牢记民族文化与音乐学习的意义。 梳理本节课学习内容,巩固音乐知识与创意实践成果,升华 “热爱自然、尊重多元民族文化” 的主题,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深化认知,落实 “审美感知” 与 “文化理解” 的情感目标。
课堂达标
填空题:《梅花鹿》是一首__________(民族)童谣,歌曲的调式是__________,拍号是__________;曲式结构中,第__________句和第__________句旋律完全相同。
判断题:
《梅花鹿》的四个乐句旋律完全不同,没有运用重复手法。( )
歌曲第一、二乐句采用了 “换头同尾” 的创作手法。( )
简答题:请创编一句描绘梅花鹿奔跑场景的歌词(需符合歌曲节奏与风格)。
答案:
鄂温克族;F 调宫调式;2/4 拍;一;四
(1)×(解析:歌曲第一、四句完全重复,第一、二乐句运用换头同尾的重复手法);(2)√(解析:第一、二乐句保持结尾相同,开头音符变化,属于换头同尾的创作手法)
示例:草原上风儿吹,鹿儿跑得快(答案符合节奏与风格即可)
板书设计
《梅花鹿》
1=F 2/4 中速、活泼地 鄂温克族童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