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6 单元 《对花》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6 单元 《对花》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简介

《对花》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6 单元《发现身边的音乐:高和低(五)》
第 3 课时 ——《对花》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对花》是广泛流传于陕北地区的民间小调,属于 “对花体” 民歌群,作为 “高和低(五)” 单元的收尾唱歌课,歌曲以问答式的对歌形式为核心,通过一问一答的歌词唱出不同花卉的名称与特点,兼具知识传授与娱乐功能,是陕北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歌曲诞生于陕北人民的劳作与节日生活中,反映了黄土高原人民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对生活的热爱,传递出热情豪爽、乐观向上的民俗风情。歌曲采用 1=C 调、2/4 拍,中速风趣地,情绪欢快活泼、充满互动感,曲式结构为一段体(8 个乐句,含重复乐句),结构简洁规整、易于传唱。旋律融入陕北民歌特有的 “五度三音列” 与 “羽 — 商” 色彩,核心节奏型为 “× × × | × × |”“× × × | × - |”,装饰音(滑音、倚音)的运用是其风格灵魂,歌词口语化、问答对仗,既保留民间音乐的质朴,又充满童真趣味,是培养学生民间音乐感知、节奏把握与文化认同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互动性强、节奏鲜明的音乐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欢快风趣的音乐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拍手、跺脚。在演唱方面,他们能自然发声并完整演唱简短儿歌,但气息控制较弱,对陕北民歌特有的装饰音(滑音、倚音)把握困难,易出现 “唱平”“无韵味” 的问题;对 2/4 拍 “强弱强弱” 的韵律感需进一步强化,问答式对唱的默契配合能力有待提升。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对 “五度三音列”“羽 — 商” 色彩等专业概念理解空白。课堂上乐于参与对答、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对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感知不敏锐,需借助具象化的道具、视频、游戏降低学习门槛,在 “玩中学、对中学” 中深化对歌曲的理解与表现。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对花》2/4 拍中速风趣地的情绪特点,辨别一段体(8 个乐句)的结构美感,体会问答式歌词的互动韵律与装饰音(滑音、倚音)带来的陕北民歌独特韵味,感知民间对歌的热闹氛围与黄土高原民俗风情。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陕北人民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提升对音乐节奏、装饰音变化的感知能力,培养对民间小调的审美兴趣。
艺术表现
能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熟练掌握核心节奏型(附点节奏、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组合),精准表现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凸显陕北民歌的风格特色。
能用明亮、热情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 “一问一答” 的对唱形式(师生对唱、生生对唱)展现歌曲的互动趣味,做到对答默契、情绪饱满。
能借助打击乐器(快板、腰鼓)为歌曲伴奏,或结合陕北秧歌动作进行表演唱,增强艺术表现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展现民间音乐的热闹氛围。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为歌曲创编新的问答歌词(融入当地特色花卉或自然事物),保持 “一问一答” 的结构与 2/4 拍的节奏韵律。
能结合陕北秧歌动作元素(如扭腰、摆胯、挥手绢),为歌曲设计简单的舞蹈动作,或用打击乐器编配个性化伴奏(如快板配合问答节奏),创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
文化理解
了解《对花》作为陕北民间小调的文化背景,知晓 “对花体” 民歌的问答形式、传承场景(劳作之余、节日庆典),感受陕北民俗文化中 “以歌传情、以歌互动” 的特点。
通过学唱与实践活动,体会民间音乐与生活的紧密关联,理解陕北人民的生活智慧与乐观精神,增强对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的旋律与问答式歌词,准确演唱核心节奏型与装饰音(滑音、倚音),感受 2/4 拍的韵律感与陕北民歌的风格韵味。
理解 “对花” 对歌形式的特点,能通过师生、生生对唱展现歌曲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体会民间音乐的热闹氛围。
教学难点
精准把握滑音、倚音等装饰音的演唱技巧,避免 “唱平”,凸显陕北民歌的独特韵味;在对唱中做到节奏一致、对答默契,避免抢拍或拖沓。
创编新歌词时,保持 “一问一答” 的对仗结构与歌曲节奏韵律;在表演中,将秧歌动作与演唱、伴奏自然融合,传递出陕北人民的热情豪爽。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 1. 播放陕北秧歌舞蹈动作分解视频,展示陕北民俗场景 PPT 与秧歌服饰道具,提问:“同学们,视频里的人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动作和服饰有什么特别之处?”
2. 邀请学生模仿秧歌扭腰、挥手绢的动作,用花名卡片互动:“老师这里有很多花的卡片,谁能说说正月里会开什么花?”
3. 引出课题:“陕北的人们喜欢用对歌的方式唱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热闹的陕北民歌 ——《对花》,一起体验‘一问一答’对唱的乐趣吧”,板书课题并带领学生齐读。 1. 观看视频、观察 PPT 与道具,积极分享对秧歌的发现与花名答案。
2. 模仿秧歌动作,参与花名互动,激发参与兴趣。
3. 齐读课题,产生学习对唱歌曲的期待感。 通过秧歌情境创设、动作模仿与花名互动,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对 “花” 与 “互动” 的已有认知,自然引出教学主题,为后续对唱与文化理解铺垫基础。
二、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1)—— 聆听感受,初识歌曲 1. 首次聆听:播放《对花》陕北民歌原版演唱视频,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是快是慢?歌曲里用了怎样的方式唱花?”
2.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歌曲 “中速、欢快风趣” 的特点,讲解歌曲背景:“这是一首陕北民间小调,人们在劳作或过节时,会用‘一问一答’的对歌方式唱花,既热闹又能传递知识”,展示花名卡片对应歌词,带领学生用拍手的方式随节拍打基础节奏,再次聆听歌曲(儿童改编版)。
3. 歌词与节奏感知:出示歌词与节奏谱,标注核心节奏型与附点节奏,带领学生逐句朗诵歌词,重点练习 “正月里开的什么花?”“正月里开的迎春花” 等问答句的节奏律动,强调附点节奏的 “长 - 短” 对比。 1. 观看视频、聆听歌曲,感受情绪与速度,分享对 “问答式” 演唱的发现。
2. 跟随教师了解歌曲背景,拍手打节奏,再次聆听歌曲,加深对节奏的感知。
3. 逐句朗诵歌词,配合拍手练习核心节奏型,熟悉歌词的问答结构与节奏关联。 通过多次聆听建立对歌曲的整体认知,节奏律动与歌词朗诵相结合,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核心节奏与问答式文本结构,重点突破附点节奏难点,同时渗透民间文化背景知识,为 “文化理解” 目标铺垫。
三、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2)—— 分析特点,分句学唱 1. 旋律与风格讲解:结合钢琴弹奏,说明歌曲为 2/4 拍(“强弱强弱”),一段体结构(8 个乐句,含重复乐句);重点讲解装饰音(滑音、倚音)的演唱技巧,用示意图展示 “滑音像小滑梯,倚音像小尾巴”,用口诀辅助记忆:“滑音要圆滑,倚音快又轻”;带领学生用 “la” 模唱滑音、倚音,强化风格感知。
2. 分句学唱: (1)第 1-2 乐句(问答句):播放乐句音频,带领学生跟琴演唱简谱,重点练习滑音与附点节奏,再进行填词对唱(教师问、学生答),强调声音明亮有互动感。 (2)第 3-4 乐句(问答句):引导学生对比第 1-2 乐句,发现节奏重复特点,跟随教师逐句模唱,重点纠正装饰音演唱,鼓励学生加入轻微扭腰动作辅助感受风格。 (3)第 5-8 乐句(重复 + 收尾):讲解 “重复乐句要保持情绪一致,收尾乐句要坚定有力”,带领学生集体演唱,配合拍手强化节奏。
3. 整体跟唱:播放完整歌曲音频,带领学生完整演唱,采用 “师生对唱→生生分组对唱” 的形式,提醒学生注意装饰音与对答默契。 1. 聆听教师讲解,理解 2/4 拍韵律、结构特点与装饰音技巧,记忆口诀,练习模唱装饰音。
2. 跟随教师逐乐句学唱简谱与歌词,攻克装饰音、附点节奏等难点,通过对唱形式熟悉问答互动。
3. 参与整体演唱与分组对唱,配合动作,熟悉歌曲整体表现与对唱逻辑。 按 “特点讲解→难点突破→分句学唱→对唱整合” 的逻辑教学,用通俗语言与口诀化解装饰音难点,针对问答句设计专项对唱练习,帮助学生精准把握演唱技巧与互动形式,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精彩演绎 自由发挥 1. 提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创意表演,可选方式:①创编新的问答歌词(如‘二月里开的什么花?二月里开的桃花儿’);②用快板、腰鼓、木鱼为歌曲伴奏(快板配合问答节奏,腰鼓强化重拍);③佩戴秧歌服饰道具,结合扭腰、挥手绢等动作进行表演唱,采用‘小组内对唱’形式。”
2. 给予 5 分钟准备时间,巡视各小组,提供指导(如提醒装饰音演唱、帮助创编歌词押韵、指导秧歌动作规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 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播放歌曲音频配合,给予具体表扬(如 “装饰音唱得真有陕北味儿”“对答真默契”“新歌词编得很押韵”“秧歌动作真标准”),组织台下学生为表演者鼓掌。 1. 小组讨论确定创意形式,分工合作进行创编与练习(如部分同学对唱、部分伴奏、部分表演动作)。
2. 上台展示小组作品,自信表现对歌曲的理解与创意,借助服饰道具增强民俗氛围。
3. 欣赏同学表演,主动鼓掌鼓励,学习他人优点。 通过多元创意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团队协作意识,结合陕北民俗道具与动作,深化对民间音乐风格的理解;在对唱与表演中巩固演唱技巧,落实 “艺术表现” 与 “创意实践” 目标。
五、拓展思路 开阔视野 1. 播放其他地区 “对花体” 民歌片段(如河北《对花》、山西《看秧歌》),展示不同地区对歌场景图片,提问:“这些歌曲和陕北《对花》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地区的对歌风格有什么不一样?”
2.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对花体’民歌在很多地区都有流传,虽然旋律和方言不同,但都采用问答对唱的形式,体现了民间音乐的互动性与生活化特点”,展示陕北节日对歌场景 PPT,讲解:“陕北人民在春节、秧歌节时会集体对唱《对花》,这是他们表达欢乐、传承文化的方式”。
3.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民间歌曲,鼓励课后收集家乡的民间小调。 1. 聆听并对比不同地区对花民歌,分享自己的听觉感受与发现。
2. 观看图片,理解 “对花体” 民歌的广泛性与民间音乐的生活化特点,深化文化认知。
3. 分享民间歌曲,激发对本土民间音乐的探索兴趣。 通过拓展欣赏与文化讲解,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建立 “民间音乐多样性与共通性” 的认知,强化 “文化理解” 目标,培养对民间音乐的尊重与热爱,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后生活。
六、结语与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分享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陕北民歌《对花》,大家学会了什么?在对唱和表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对陕北民俗文化有什么新的认识?”
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演唱陕北民歌《对花》,掌握了装饰音和问答对唱的技巧,还了解了‘对花体’民歌的文化特点,感受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与乐观。民间音乐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宝藏,希望大家以后多关注家乡的民间音乐,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本土文化!” 1. 主动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情感体验(如 “学会了滑音的演唱”“感受到了对唱的乐趣”“知道了陕北人喜欢唱对歌”)。
2. 认真倾听教师总结,牢记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 梳理本节课学习内容,巩固音乐知识、创意实践成果与文化认知,升华 “传承民间文化” 的主题,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深化认知,落实 “审美感知” 与 “文化理解” 的情感目标。
课堂达标
填空题:《对花》是__________地区的民间小调,属于__________民歌群;歌曲采用__________调、拍,演唱形式为__________式;核心装饰音包括__________和。
判断题:
《对花》的歌词采用 “一问一答” 的形式,主要唱不同花卉的特点。( )
陕北民歌《对花》的节奏没有变化,始终保持平稳。( )
简答题:请创编一组 “三月里开什么花” 的问答歌词(需符合歌曲节奏与风格)。
答案:
陕北;“对花体”;C;2/4;问答对唱;滑音;倚音
(1)√(解析:歌曲以问答式歌词为核心,围绕花卉名称与特点展开,是 “对花体” 民歌的典型特征);(2)×(解析:歌曲包含附点节奏等变化,句幅有长短差异,节奏并非完全平稳)
示例:“三月里开的什么花?三月里开的桃花儿。桃花儿红,桃花儿艳,春风一吹香满天”(答案符合问答结构、节奏与风格即可)
板书设计
《对花》
1=C 2/4 中速、风趣地 陕北民间小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