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6 单元《两颗小星星》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6 单元《两颗小星星》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简介

《两颗小星星》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6 单元《发现身边的音乐:高和低(五)》
第 2 课时 ——《两颗小星星》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沙锤、三角铁、木鱼、铃鼓)、星星头饰 / 发光手环、电影《英俊少年》片段视频、歌曲动画 MV、12/8 拍节奏图谱卡片、柯尔文手势图、亲情主题图片(父子互动、家庭团聚)、德国电影文化简介 PPT
教材分析
《两颗小星星》是 1970 年德国影片《英俊少年》的经典插曲,作为 “高和低(五)” 单元的核心欣赏课,歌曲以 “两颗小星星” 为隐喻,承载着主人公海因切对父亲的思念与坚守正义的勇气,传递出亲情可贵、乐观坚强的情感内核。歌曲采用 1=C 调、12/8 拍,中速热情地,情绪随结构呈现 “坚定自信 - 宁静柔和 - 热情激昂” 的递进变化,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三段体(ABA’):A 段(1-16 小节)旋律明快,以同音重复与紧凑节奏为主,凸显主人公的坚定品格;B 段(17-32 小节)音区降低、节奏拉宽,连音线的运用营造出宁静忧伤的氛围,暗藏对亲情的牵挂;A’段(33-48 小节)在 A 段基础上提高三度并叠加和声,情绪推向高潮,展现乐观向上的精神。核心节奏型为 “××× ××× | ××× ××× |”(12/8 拍基本节奏),12/8 拍 “强弱弱 - 次强弱弱 - 次次强弱弱 - 次次次强弱弱” 的复合韵律是教学重点,旋律以级进为主,音高变化贴合情感起伏,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知、情感表达与跨文化理解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电影片段与亲情主题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坚定、忧伤、激昂等不同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拍手、跺脚。在音乐感知方面,他们能初步感受旋律的高低与速度变化,但对 12/8 拍这种复合节奏的韵律感认知空白,难以把握 “三拍合一” 的节奏特点;对带再现三段体的结构逻辑理解较浅,在演唱时易出现气息不稳、情感表达流于表面的问题。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对连音线、和声等音乐元素的感知需具象化引导。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对抽象的节奏理论理解困难,需借助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活动降低学习门槛,在 “听中学、演中学” 中深化对歌曲情感与内涵的理解。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两颗小星星》12/8 拍中速热情地的情绪特点,辨别带再现三段体(ABA’)“坚定 - 宁静 - 激昂” 的结构美感,体会复合节奏带来的韵律变化与音高起伏的情感张力,感知德国电影插曲深情质朴的音乐风格。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亲情、勇气与乐观精神,提升对音乐节奏、力度、音高变化的感知能力,培养对电影音乐的审美兴趣。
艺术表现
能准确把握 12/8 拍的核心节奏型,通过拍手、跺脚、乐器演奏等方式表现复合韵律,做到节奏稳定、强弱分明。
能用嘹亮自信的声音演唱 A 段,用轻柔舒缓的声音演绎 B 段,用热情饱满的声音表现 A’段,结合柯尔文手势辅助音高把握,做到 “唱 - 情” 合一,展现歌曲的情感递进。
能借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参与小组合作表演(模拟电影场景),增强艺术表现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克服情感表达不深入的问题。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为歌曲创编贴合情感的肢体动作(如 A 段握拳坚定踏步、B 段双手抚心表达思念、A’段挥手激昂展望),保持与节奏、情绪的一致性。
能结合亲情主题,创编简单的和声伴唱(如 A’段加入 “啦 - 啦 - 啦” 和声)或用打击乐器编配个性化节奏伴奏(如沙锤表现 B 段的宁静感),创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
文化理解
了解《两颗小星星》作为德国电影《英俊少年》插曲的文化背景,知晓电影情节与歌曲情感的关联,感受德国电影音乐 “以乐传情” 的特点。
通过学唱与实践活动,体会亲情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主题,理解电影音乐对情节与情感的烘托作用,增进对不同国家电影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珍惜亲情、培养乐观坚强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 12/8 拍的核心节奏型与复合韵律,感受带再现三段体的结构特点,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准确传递各乐段的情绪变化。
理解歌曲蕴含的亲情与勇气内涵,体会电影音乐与情感表达的关联,接受情感熏陶与品格教育。
教学难点
精准把握 12/8 拍 “三拍合一” 的复合节奏韵律,避免出现节奏混乱或与常见节拍混淆的问题;在 A’段演唱中准确把握音高提升后的气息控制与和声配合。
深入理解 B 段的宁静忧伤情绪,避免演唱时情感平淡;在创意实践中,做到动作、伴奏与歌曲情感、节奏的高度契合,实现情感与艺术表现的统一。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 1. 播放电影《英俊少年》精彩追逐片段视频,展示亲情主题图片,提问:“同学们,视频里的少年遇到了什么困难?你们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你遇到困难时,谁会给你力量?”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或困难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共情:“这个勇敢的少年叫海因切,他在困境中一直有一首音乐陪伴着他,给了他坚持的勇气”。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德国电影插曲 ——《两颗小星星》,一起从音乐中感受他的勇气与亲情吧”,板书课题并带领学生齐读。 1. 观看视频、观察图片,积极分享对少年的评价与自身经历。
2. 参与情感互动,产生共情,激发对歌曲的探究兴趣。
3. 齐读课题,建立对歌曲 “勇气与亲情” 的初步认知。 通过电影片段创设情境,结合亲情主题引发情感共鸣,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自然引出教学主题,为后续情感理解与表现铺垫基础。
二、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1)—— 聆听感受,初识歌曲 1. 首次完整聆听:播放《两颗小星星》动画 MV,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有什么变化?速度是快是慢?你听到了怎样的节奏感觉?”
2.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歌曲 “中速、从坚定到宁静再到激昂” 的特点,讲解歌曲背景:“这首歌曲是德国电影《英俊少年》的插曲,主人公海因切在父亲入狱后,用勇气和智慧拯救了父亲,歌曲里的‘两颗小星星’就像他和父亲,代表着永远不变的亲情”,展示 12/8 拍节奏图谱卡片,用 “小跑步” 比喻节奏韵律:“12/8 拍就像三步一抬脚的小跑步,强弱弱的感觉重复四次”。
3. 节奏初感知:带领学生用拍手 + 跺脚的方式练习 12/8 拍核心节奏(拍手表示强拍,跺脚表示弱拍),重点强调 “三拍合一” 的韵律感,再次聆听歌曲,跟随节奏轻轻律动。 1. 观看 MV、聆听歌曲,感受情绪变化与速度,分享对节奏的直观感受。
2. 跟随教师了解歌曲背景与 12/8 拍特点,建立 “亲情隐喻” 的认知。
3. 参与节奏律动练习,初步把握 12/8 拍的复合韵律,加深对歌曲节奏的感知。 通过完整聆听建立对歌曲的整体认知,结合电影背景与比喻化讲解,降低 12/8 拍的理解难度;节奏律动专项练习针对性突破难点,同时渗透情感内涵,为 “文化理解” 目标铺垫。
三、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2)—— 分析结构,深化感知 1. 结构与节奏讲解:结合钢琴弹奏,说明歌曲为 12/8 拍复合节奏(“强弱弱 - 次强弱弱 - 次次强弱弱 - 次次次强弱弱”),带再现三段体(ABA’)结构,用 “勇敢出发 - 思念父亲 - 坚定前行” 的通俗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结构;重点讲解 12/8 拍节奏口诀:“一二三,强弱弱,四五六,次强弱,七八九,次次强,十十一十二,次次次强”,配合节奏图谱卡片强化记忆。
2. 分段聆听与学唱: (1)A 段(1-16 小节):播放片段,引导学生感知 “坚定自信” 的情绪,带领学生用柯尔文手势模唱旋律,重点练习紧凑节奏,强调声音嘹亮有力。 (2)B 段(17-32 小节):播放片段,引导学生对比 A 段,发现 “音区低、节奏缓” 的特点,体会 “宁静忧伤” 的情绪,跟随教师逐句模唱,用手抚心辅助情感表达,重点练习连音线的流畅演唱。 (3)A’段(33-48 小节):播放片段,讲解 “音高提升、和声叠加” 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 “热情激昂” 的情绪,带领学生合唱,强调气息饱满、情绪递进。
3. 整体跟唱:播放完整歌曲音频,带领学生分段落用不同情绪演唱,配合相应肢体动作,强化结构与情感认知。 1. 聆听教师讲解,理解 12/8 拍韵律、结构特点与节奏口诀,通过图谱卡片巩固记忆。
2. 分段跟唱,对比各乐段情绪与音乐特点,用手势与动作辅助演唱,攻克节奏与情感难点。
3. 参与整体演唱,配合肢体动作,深化对歌曲结构与情感递进的理解。 用具象化的比喻与口诀化解复合节奏与结构难点,通过 “分段感知 - 对比分析 - 整体整合” 的流程,帮助学生精准把握各乐段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精彩演绎 自由发挥 1. 提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创意表演,可选方式:①创编贴合各乐段情绪的肢体动作(如 A 段坚定踏步、B 段思念手势、A’段激昂挥手);②用沙锤、三角铁、木鱼为歌曲伴奏(A 段用木鱼强化节奏,B 段用沙锤营造宁静,A’段用铃鼓增强氛围);③模拟电影场景,加入简单台词进行情境表演。”
2. 给予 5 分钟准备时间,巡视各小组,提供指导(如提醒节奏与情绪匹配、帮助设计动作、鼓励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 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播放歌曲音频配合,给予具体表扬(如 “12/8 拍节奏把握得真准”“B 段演唱得真温柔”“动作和情绪太契合了”),组织台下学生为表演者鼓掌。 1. 小组讨论确定创意形式,分工合作进行创编与练习(如部分同学演唱、部分伴奏、部分表演)。
2. 上台展示小组作品,自信表现对歌曲的理解与创意,借助动作与道具强化情感表达。
3. 欣赏同学表演,主动鼓掌鼓励,学习他人优点。 通过多元创意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团队协作意识,结合电影情境表演,深化对歌曲亲情与勇气内涵的理解;在表演中巩固节奏与演唱技巧,落实 “艺术表现” 与 “创意实践” 目标。
五、拓展思路 开阔视野 1. 播放其他国家经典电影插曲片段(如《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插曲),展示德国电影文化简介 PPT,提问:“这些电影插曲和《两颗小星星》有什么相同之处?它们都怎样通过音乐表达情感?”
2.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不同国家的电影插曲都善于用旋律、节奏传递情感,《两颗小星星》用 12/8 拍和三段体结构展现了亲情与勇气,而其他电影插曲也通过独特的音乐风格表达了不同的主题,电影音乐让故事更有感染力”。
3.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电影音乐,鼓励课后观看《英俊少年》完整影片,感受歌曲与剧情的关联。 1. 聆听并对比不同电影插曲,分享自己的听觉感受与发现。
2. 观看 PPT,了解德国电影音乐的特点,深化跨文化认知。
3. 分享喜欢的电影音乐,激发课后探索兴趣。 通过拓展欣赏与文化讲解,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建立 “电影音乐传递情感” 的认知,强化 “文化理解” 目标,培养对不同国家电影音乐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后生活。
六、结语与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分享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颗小星星》,大家学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精神?对亲情有什么新的理解?”
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演唱德国电影插曲《两颗小星星》,掌握了 12/8 拍的复合节奏,还了解了电影音乐与情感表达的关联,感受到了亲情的珍贵与勇敢坚强的重要性。希望大家以后多关注不同国家的电影音乐,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做一个勇敢乐观的好孩子!” 1. 主动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情感体验(如 “学会了 12/8 拍节奏”“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知道了电影音乐能表达情感”)。
2. 认真倾听教师总结,牢记亲情的珍贵与音乐学习的乐趣。 梳理本节课学习内容,巩固音乐知识与创意实践成果,升华 “珍惜亲情、勇敢乐观” 的主题,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深化认知,落实 “审美感知” 与 “文化理解” 的情感目标。
课堂达标
填空题:《两颗小星星》是__________(国家)电影《》的插曲,采用__________拍,曲式结构为;核心节奏型是__________,情绪变化呈现 “--__________” 的递进。
判断题:
《两颗小星星》的 12/8 拍强弱规律是 “强弱强弱”。( )
歌曲 B 段情绪宁静忧伤,A’段情绪热情激昂。( )
简答题: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两颗小星星》中 “两颗小星星” 象征着什么?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品质?
答案:
德国;英俊少年;12/8;带再现三段体(ABA’);××× ××× | ××× ××× |;坚定自信;宁静柔和;热情激昂
(1)×(解析:12/8 拍强弱规律为 “强弱弱 - 次强弱弱 - 次次强弱弱 - 次次次强弱弱”,属于复合节奏);(2)√(解析:B 段音区低、节奏缓,情绪宁静忧伤;A’段音高提升、叠加和声,情绪热情激昂)
示例:“两颗小星星” 象征着海因切和他的父亲,代表着深厚的亲情;我感受到了勇敢、坚强、乐观的品质,还有对亲情的珍惜(答案贴合亲情与勇气核心即可)
板书设计
《两颗小星星》
1=C 12/8 中速、热情地 德国电影插曲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