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7 单元 《土风舞》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7 单元 《土风舞》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简介

《土风舞》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7 单元《诗乐画舞(三)》
第 3 课时 ——《土风舞》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土风舞》是一首源自捷克的经典民歌,以民间波尔卡舞曲节奏为核心,作为 “诗乐画舞(三)” 单元的收官唱歌课,歌曲生动描绘了捷克人民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的热闹场景,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与丰收的喜悦,是跨文化音乐教育的优质载体。捷克地处欧洲中部,土风舞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中 “特啦……” 等衬词的运用,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凸显了民间音乐的质朴与活力。歌曲采用 1=F 调、2/4 拍,稍快欢乐地,情绪热烈欢快、充满律动性,曲式结构为一段体(6 个乐句),第 4 与第 6 乐句完全重复,通过重复强化主题与记忆点。旋律以级进为主,核心节奏型为 “×× × | ×.× × |”“××× 0 |”(含切分节奏),波尔卡舞曲特有的轻快节奏与衬词的韵律感完美融合,既保留了民间舞蹈的动感,又通过音乐增强了情感感染力,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知、艺术表现与跨文化理解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节奏鲜明、互动性强的音乐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拍手、跺脚。在音乐感知方面,他们能初步感受旋律的轻快与节奏的变化,但对切分节奏的强弱规律把握困难,易出现 “重音错位”“节奏不稳” 的问题;对波尔卡舞蹈的律动性理解较浅,衬词 “特啦” 的发音与节奏配合需强化。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对 “一段体结构”“模进创作手法” 等音乐概念需具象化引导。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对捷克文化的认知空白,需借助视频、动作模拟等直观素材降低学习门槛,在 “跳中学、唱中学” 中深化对歌曲的理解与表现。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土风舞》2/4 拍稍快欢乐地的情绪特点,辨别一段体(6 个乐句)的结构美感,体会波尔卡节奏与切分节奏带来的律动变化,感知捷克民歌热烈欢快、充满民俗风情的音乐风格。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丰收喜悦与生活热情,提升对音乐节奏、衬词韵律的感知能力,培养对跨国民俗音乐的审美兴趣。
艺术表现
能准确把握歌曲的核心节奏型(切分节奏 “×.× × |”“××× 0 |”),通过拍手、乐器演奏等方式表现节奏,做到节奏稳定、重音准确。
能用轻快有力、热情洋溢的声音演唱歌曲,精准处理 “特啦” 等衬词的发音与节奏配合,结合波尔卡舞蹈动作(踏步、拍手、上举)进行律动表演,展现歌曲的欢乐氛围。
能借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参与小组合作表演(结合色块律动指令),增强艺术表现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大胆展现对捷克土风舞的理解。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为歌曲创编新的衬词(如 “啦啦啦”“咚咚锵”)或丰收主题歌词,保持歌曲的波尔卡节奏与风格。
能设计贴合丰收主题的舞蹈动作,或用打击乐器编配个性化伴奏(如铃鼓表现舞蹈律动,沙锤模拟丰收欢呼),创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
能根据彩色色块指令卡,完成 “踏步 - 拍手上移 - 拍手三次” 的律动组合,实现音乐与动作的精准配合。
文化理解
了解《土风舞》作为捷克民歌的文化背景,知晓波尔卡舞蹈与丰收庆祝的民俗关联,感受捷克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唱与实践活动,体会不同民族用音乐舞蹈表达喜悦的共通方式,拓宽文化视野,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准确演唱核心节奏型(切分节奏),感受波尔卡舞曲的轻快律动,用热烈欢快的情绪表现歌曲。
了解捷克土风舞与丰收民俗的关联,体会跨国民俗音乐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世界音乐的兴趣。
教学难点
精准把握切分节奏的强弱规律,避免重音错位;衬词 “特啦” 的发音与节奏配合自然流畅,不脱节。
引导学生将舞蹈律动与演唱、伴奏有机融合,生动展现丰收庆祝的热闹场景,传递出歌曲的热烈情感;实现跨文化内涵与音乐表现的统一。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 1. 播放捷克土风舞表演视频(丰收主题),展示捷克民俗文化 PPT,提问:“同学们,视频里的人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舞蹈节奏给你什么感觉?”
2. 邀请学生模仿视频中的简单舞蹈动作(踏步、拍手),用互动游戏引发兴趣:“这种欢快的舞蹈叫土风舞,是捷克人民庆祝丰收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同名歌曲 ——《土风舞》,一起感受跨国民俗的快乐吧”。
3.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并带领学生齐读,出示 “特啦” 衬词发音练习卡,带领学生练习发音,强调轻快有力。 1. 观看视频、观察 PPT,积极分享对舞蹈与节奏的感受。
2. 模仿土风舞动作,参与互动游戏,激活律动感知。
3. 齐读课题,练习衬词发音,为后续演唱铺垫。 通过捷克文化情境创设、舞蹈模仿与衬词练习,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对 “节奏律动” 与 “丰收庆祝” 的初步认知,自然引出教学主题,为后续跨文化理解铺垫基础。
二、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1)—— 聆听感受,初识歌曲 1. 首次聆听:播放《土风舞》儿童改编版演唱视频,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是快是慢?歌里反复出现的‘特啦’是什么意思?”
2.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歌曲 “稍快、热烈欢快” 的特点,讲解歌曲背景:“这是一首捷克波尔卡风格民歌,‘特啦’是当地民间歌曲的衬词,用来表达快乐情绪,就像我们欢呼‘耶’一样”,展示切分节奏谱卡片,用口诀辅助理解:“切分节奏真特别,重音落在弱拍上”。
3. 节奏与歌词感知:带领学生逐句朗诵歌词,重点练习切分节奏的律动(配合拍手),强化 “特啦” 衬词与节奏的配合,再次播放歌曲,跟随节奏轻轻律动。 1. 观看视频、聆听歌曲,感受情绪与速度,分享对衬词的猜想。
2. 跟随教师了解歌曲背景与切分节奏特点,建立 “衬词表达快乐” 的认知。
3. 逐句朗诵歌词,配合拍手练习切分节奏,熟悉歌词与节奏的关联。 通过多次聆听建立对歌曲的整体认知,节奏口诀与歌词朗诵相结合,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核心节奏与文本内涵,重点突破切分节奏难点,同时渗透跨文化背景,为 “文化理解” 目标铺垫。
三、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2)—— 分析特点,分句学唱 1. 旋律与结构讲解:结合钢琴弹奏,说明歌曲为 2/4 拍(“强弱强弱”),一段体结构(6 个乐句,4 与 6 句重复);重点讲解切分节奏的演唱技巧:“弱拍起唱要轻快,重音转移要明显”,用钢琴弹奏对比 “×× ×” 与 “×.× ×” 的节奏差异,带领学生用 “la” 模唱旋律,强化模进手法带来的韵律感。
2. 分句学唱: (1)第 1-3 乐句:播放乐句音频,带领学生跟琴演唱简谱,重点练习切分节奏与 “特啦” 衬词,再进行填词演唱,强调声音轻快有力。 (2)第 4 乐句:引导学生发现与前乐句的节奏关联,跟随教师模唱,重点练习渐弱处理,用手势辅助感知音量变化。 (3)第 5 乐句:播放片段,讲解 “附点节奏 + 渐强” 的特点,带领学生模唱,用双手打开的动作辅助表现情绪递进。 (4)第 6 乐句:告知学生是第 4 乐句的重复,鼓励学生自主演唱,强化记忆。
3. 整体跟唱:播放完整歌曲音频,带领学生完整演唱,配合简单波尔卡动作(踏步、拍手),提醒学生注意切分节奏与衬词配合。 1. 聆听教师讲解,理解 2/4 拍韵律、结构特点与节奏技巧,通过模唱强化旋律感知。
2. 分段跟唱,攻克切分节奏、衬词配合等难点,结合动作辅助情感表达。
3. 参与整体演唱,配合波尔卡动作,深化对歌曲结构与律动的理解。 用具象化的口诀与动作化解节奏与旋律难点,通过 “分段学唱 + 重复乐句自主练习” 的流程,帮助学生精准把握演唱技巧,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强化律动与音乐的结合。
四、精彩演绎 自由发挥 1. 提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创意表演,可选方式:①创编新衬词或丰收主题歌词;②用铃鼓、沙锤等乐器为歌曲伴奏(铃鼓配合切分节奏,沙锤表现衬词);③结合彩色色块指令卡,完成‘踏步(绿)- 拍手上移(橙)- 拍手三次(蓝)’的律动组合;④佩戴简易捷克传统服饰道具进行表演唱。”
2. 给予 5 分钟准备时间,巡视各小组,提供指导(如提醒切分节奏准确性、帮助设计动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 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播放歌曲音频配合,给予具体表扬(如 “切分节奏唱得真准”“律动与音乐配合太默契了”“新衬词很有创意”),组织台下学生为表演者鼓掌。 1. 小组讨论确定创意形式,分工合作进行创编与练习(演唱、伴奏、律动)。
2. 上台展示小组作品,自信表现对歌曲的理解与创意,借助道具增强民俗氛围。
3. 欣赏同学表演,主动鼓掌鼓励,学习他人优点。 通过多元创意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团队协作意识,结合波尔卡律动与跨文化道具,深化对歌曲情绪与内涵的理解;在表演中巩固演唱技巧,落实 “艺术表现” 与 “创意实践” 目标。
五、拓展思路 开阔视野 1. 播放其他国家丰收主题民歌片段(如中国《丰收歌》、俄罗斯《喀秋莎》片段),展示各国丰收庆祝场景 PPT,提问:“这些歌曲和《土风舞》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国家的丰收庆祝有什么共通点?”
2.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不同国家的丰收歌曲都节奏明快、情绪欢乐,都用音乐和舞蹈表达喜悦,这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语言”,展示捷克民俗文化 PPT,讲解:“捷克的土风舞、中国的秧歌,都是民俗文化的体现,音乐让不同文化相互理解”。
3.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丰收歌曲或舞蹈,鼓励课后收集更多跨国民俗音乐。 1. 聆听并对比不同国家丰收歌曲,分享自己的听觉感受与发现。
2. 观看 PPT,理解丰收音乐的共通性与文化多样性,深化跨文化认知。
3. 分享丰收相关音乐或舞蹈,激发课后探索兴趣。 通过拓展欣赏与文化讲解,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建立 “丰收音乐跨文化共通性” 的认知,强化 “文化理解” 目标,培养对不同国家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后生活。
六、结语与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分享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捷克民歌《土风舞》,大家学会了什么?对捷克文化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演唱《土风舞》,掌握了切分节奏与波尔卡律动的技巧,还了解了捷克的民俗文化,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庆祝丰收的快乐。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希望大家以后多关注多元文化,用音乐传递喜悦,做热爱生活、尊重差异的好孩子!” 1. 主动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情感体验(如 “学会了切分节奏的演唱”“知道了捷克人用土风舞庆祝丰收”“感受到了音乐的无国界”)。
2. 认真倾听教师总结,牢记跨文化音乐的魅力与生活的热爱。 梳理本节课学习内容,巩固音乐知识、创意实践成果与文化认知,升华 “热爱生活、拥抱多元文化” 的主题,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深化认知,落实 “审美感知” 与 “文化理解” 的情感目标。
课堂达标
填空题:《土风舞》是__________(国家)的民歌,采用__________调、拍,曲式结构为,共__________个乐句,第__________与第__________乐句完全重复;核心节奏型包含__________节奏,衬词是__________。
判断题:
《土风舞》的情绪是舒缓深沉的,表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
歌曲采用了模进的创作手法,第 1-3 乐句是向下模进。( )
简答题: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土风舞》描绘了什么场景,或创编一组新的衬词(需符合歌曲节奏)。
答案:
捷克;F;2/4;一段体;六;四;六;切分;特啦
(1)×(解析:歌曲情绪是热烈欢快的,表现了丰收庆祝的热闹场景);(2)√(解析:歌曲第 1-3 乐句采用严格的向下模进创作手法)
示例 1:描绘了捷克人民穿着传统服饰,跳着土风舞庆祝丰收的热闹场景;示例 2:衬词 “啦啦啦 啦 啦啦啦”(答案符合节奏与欢乐情绪即可)
板书设计
《土风舞》
1=F 2/4 稍快、欢乐地 捷克民歌(波尔卡风格)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