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7 单元《捕鱼歌》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7 单元《捕鱼歌》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简介

《捕鱼歌》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7 单元《诗乐画舞(三)》
第 4 课时 ——《捕鱼歌》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捕鱼歌》是一首源自中国台湾的山地民谣,作为 “诗乐画舞(三)” 单元的收官唱歌课,歌曲深深植根于台湾独特的海洋文化,以质朴直白的语言描绘了渔民出海捕鱼的劳动场景,传递出 “不畏风浪、乐观向上、勤劳坚韧” 的劳动精神,更蕴含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深刻内涵,是进行音乐教育与家国情怀培养的优质载体。歌曲采用 1=C 调、2/4 拍,中速豪放地,情绪豪迈爽朗、充满力量感,曲式结构为一段体(4 个乐句),节奏型 “× × | × × ×× | × × | ×- ‖” 贯穿全曲,与渔民划船、撒网的劳动节奏高度契合,具有鲜明的劳动号子特征。旋律简洁有力、起伏明快,以级进为主,附点音符与八分音符的组合形成独特的律动感,既模拟了海浪起伏的动态,又凸显了劳动的力量感,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知、艺术表现与文化认同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海洋、捕鱼等生活场景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豪迈、轻快等不同音乐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拍手、跺脚。在演唱方面,他们能自然发声并完整演唱简短歌曲,但气息控制较弱,对附点音符 “× ×” 与八分音符 “××” 的节奏组合把握不够精准,易出现 “节奏拖沓”“重音不突出” 的问题;对 “劳动号子” 的韵律感理解较浅,难以通过歌声传递出渔民的豪迈气势。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对 “一段体结构”“劳动节奏与音乐的关联” 等概念需具象化引导。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对台湾的海洋文化与两岸同源的文化背景认知空白,需借助视频、道具、动作模拟等直观素材降低学习门槛,在 “演中学、唱中学” 中深化对歌曲的理解与情感表达。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捕鱼歌》2/4 拍中速豪放地的情绪特点,辨别一段体(4 个乐句)的结构美感,体会附点音符与八分音符组合带来的劳动韵律,感知台湾民谣豪迈爽朗、充满力量的音乐风格,联想渔民出海捕鱼的生动画面。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劳动力量与乐观精神,提升对音乐节奏、旋律起伏的感知能力,培养对中国台湾民谣的审美兴趣。
艺术表现
能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熟练掌握核心节奏型 “× × | × × ×× | × × | ×- ‖”,精准表现附点与八分音符的韵律,用豪迈、有力的声音传递歌曲的力量感。
能结合捕鱼劳动动作(划船、撒网、拉网)进行表演唱,做到 “唱 - 演” 同步,展现歌曲的劳动气息与豪迈情绪,提升艺术表现力。
能借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参与小组合作表演,增强艺术表现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大胆展现对捕鱼劳动的理解。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为歌曲创编新的劳动相关歌词(如结合划船、收网的具体场景),保持核心节奏型与歌曲风格。
能设计贴合捕鱼劳动的肢体动作,或用打击乐器编配个性化伴奏(如铃鼓模拟海浪声,木鱼配合划船节奏),创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
能利用简易道具(船桨、渔网)进行情景表演,还原捕鱼劳动场景,深化对歌曲的多维度感知。
文化理解
了解《捕鱼歌》作为中国台湾山地民谣的文化背景,知晓台湾的海洋文化与渔民的生活方式,明确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感受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特点。
通过学唱与实践活动,体会渔民不畏风浪、勤劳乐观的劳动精神,增强对中国多元民俗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树立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准确演唱核心节奏型(附点 + 八分音符组合),感受 2/4 拍的劳动韵律与台湾民谣的豪迈风格,用有力的声音表现歌曲情绪。
了解台湾的海洋文化与歌曲的劳动内涵,体会两岸文化同源性,激发对祖国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与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
精准把握附点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节奏组合,避免节奏拖沓或重音模糊;用声音传递出渔民的豪迈气势与乐观精神,避免演唱平淡无力。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家国情怀,在表演中自然融入劳动情感与对祖国的热爱,实现音乐表现与文化认同的统一。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 1. 播放台湾海岛风光 PPT 与渔民捕鱼场景视频,展示简易捕鱼道具(船桨、渔网),提问:“同学们,视频里的人们在做什么?这个四面环海的美丽岛屿是什么地方?”2. 邀请学生分享对台湾的认知,模仿捕鱼动作(划船、撒网),用互动游戏引发兴趣:“台湾是中国的宝岛,当地很多渔民以捕鱼为生,劳动时还会唱豪迈的歌曲给自己加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台湾民谣 ——《捕鱼歌》”。3.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并带领学生齐读,出示 “白浪滔滔” 歌词节奏练习卡,带领学生练习节奏,强调 “豪放有力” 的语气。 1. 观看视频、观察 PPT 与道具,积极分享对捕鱼场景与台湾的认知。2. 模仿捕鱼动作,参与互动游戏,激活劳动场景感知。3. 齐读课题,练习歌词节奏,为后续演唱铺垫。 通过台湾海岛情境创设、劳动动作模仿与节奏练习,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对 “捕鱼劳动” 与 “台湾” 的初步认知,自然引出教学主题,为后续文化理解与家国情怀渗透铺垫基础。
二、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1)—— 聆听感受,初识歌曲 1. 首次聆听:播放《捕鱼歌》儿童改编版演唱视频,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是快是慢?歌里唱的是渔民的什么场景?”2.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歌曲 “中速、豪迈爽朗” 的特点,讲解歌曲背景:“这是一首中国台湾的山地民谣,渔民出海捕鱼时会唱这首歌,既可以统一劳动节奏,又能鼓舞士气,表现了他们不怕风浪的乐观精神”,展示核心节奏谱卡片,用口诀辅助理解:“附点长,八分快,劳动节奏有力量”。3. 节奏与歌词感知:带领学生逐句朗诵歌词,重点练习核心节奏型的律动(配合拍手、跺脚),强化 “白浪滔滔我不怕,撑起舵儿往前划” 的豪迈语气,再次播放歌曲,跟随节奏轻轻模拟划船动作。 1. 观看视频、聆听歌曲,感受情绪与速度,分享对捕鱼场景的联想。2. 跟随教师了解歌曲背景与节奏特点,建立 “劳动号子” 的认知。3. 逐句朗诵歌词,配合肢体动作练习核心节奏,熟悉歌词与节奏的关联。 通过多次聆听建立对歌曲的整体认知,节奏口诀与肢体律动相结合,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核心节奏与文本内涵,重点突破附点 + 八分音符的节奏难点,同时渗透台湾文化背景,为 “文化理解” 目标铺垫。
三、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2)—— 分析特点,分句学唱 1. 旋律与结构讲解:结合钢琴弹奏,说明歌曲为 2/4 拍(“强弱强弱”),一段体结构(4 个乐句,节奏统一);重点讲解核心节奏的演唱技巧:“附点唱足半拍长,八分音符唱得俏,重音落在强拍上”,用钢琴弹奏对比 “× ×” 与 “××” 的节奏差异,带领学生用 “la” 模唱旋律,强化气息支撑的力量感。2. 分句学唱: (1)第 1 乐句:播放乐句音频,带领学生跟琴演唱简谱,重点练习附点与八分音符组合,再进行填词演唱,强调声音豪迈有力,体现 “不怕风浪” 的气势。 (2)第 2 乐句:引导学生对比第 1 乐句,发现节奏相同特点,跟随教师模唱,重点纠正附点节奏的准确性,用划船动作辅助感知节奏律动。 (3)第 3 乐句:播放片段,讲解 “旋律上扬” 的特点,带领学生模唱,用双手向前推的动作辅助表现 “往前划” 的力量感,强调歌词咬字清晰。 (4)第 4 乐句:告知学生节奏与前乐句一致,结尾 “×-” 要坚定有力,鼓励学生自主演唱,强化收尾的豪迈感。3. 整体跟唱:播放完整歌曲音频,带领学生完整演唱,配合捕鱼动作(划船、撒网),提醒学生注意节奏稳定与情绪饱满。 1. 聆听教师讲解,理解 2/4 拍韵律、结构特点与节奏技巧,通过模唱强化旋律与气息感知。2. 分段跟唱,攻克附点 + 八分音符节奏难点,结合动作辅助情感表达。3. 参与整体演唱,配合捕鱼动作,深化对歌曲结构与豪迈情绪的理解。 用具象化的口诀与劳动动作化解节奏与气息难点,通过 “分段学唱 + 重复节奏自主练习” 的流程,帮助学生精准把握演唱技巧,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强化劳动情感与音乐的结合。
四、精彩演绎 自由发挥 1. 提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创意表演,可选方式:①创编新的劳动歌词(如‘拉起渔网用力拽,鱼虾满仓笑开怀’);②用木鱼、铃鼓、沙锤为歌曲伴奏(木鱼配合核心节奏,铃鼓模拟海浪,沙锤点缀八分音符);③佩戴简易道具(船桨、渔网),结合捕鱼动作进行情景表演唱;④模拟劳动号子,在乐句结尾加入呼应(如教师唱‘白浪滔滔’,学生呼应‘我不怕’)。”2. 给予 5 分钟准备时间,巡视各小组,提供指导(如提醒节奏准确性、帮助创编歌词押韵、指导动作规范),鼓励学生大胆展现豪迈气势。3. 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播放歌曲音频配合,给予具体表扬(如 “节奏把握得真稳”“声音真豪迈”“新歌词编得贴合捕鱼场景”“动作像真的渔民一样有力”),组织台下学生为表演者鼓掌。 1. 小组讨论确定创意形式,分工合作进行创编与练习(演唱、伴奏、表演)。2. 上台展示小组作品,自信表现对歌曲的理解与创意,借助道具增强劳动场景氛围。3. 欣赏同学表演,主动鼓掌鼓励,学习他人优点。 通过多元创意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团队协作意识,结合捕鱼道具与劳动动作,深化对歌曲劳动内涵与豪迈情绪的理解;在表演中巩固演唱技巧,落实 “艺术表现” 与 “创意实践” 目标。
五、拓展思路 开阔视野 1. 播放中国其他地区劳动号子片段(如黄河号子、渔民号子),展示台湾与大陆沿海渔民生活对比图片,提问:“这些号子和《捕鱼歌》有什么相同之处?台湾渔民的生活和大陆沿海渔民有什么联系?”2.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中国各地的劳动号子都节奏鲜明、充满力量,用来鼓舞劳动士气,台湾与大陆的渔民生活习俗、文化传统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台湾海洋文化小知识卡片,讲解:“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共同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家乡劳动歌曲,鼓励课后收集更多中国各地的劳动民谣。 1. 聆听并对比不同劳动号子,分享自己的听觉感受与发现。2. 观看图片与卡片,理解两岸文化同源性与台湾的中国领土属性,深化家国情怀认知。3. 分享家乡劳动歌曲,激发对中华民俗文化的探索兴趣。 通过拓展欣赏与文化讲解,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建立 “中华劳动音乐共通性” 与 “两岸文化同源” 的认知,强化 “文化理解” 与家国情怀目标,培养对中华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后生活。
六、结语与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分享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台湾民谣《捕鱼歌》,大家学会了什么?对台湾和渔民精神有了什么新的认识?”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演唱《捕鱼歌》,掌握了附点与八分音符的节奏技巧,还了解了台湾的海洋文化,感受到了渔民不畏风浪、勤劳乐观的精神。台湾是中国的宝岛,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文化同源,希望大家以后多关注中华各地的民俗文化,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做维护民族团结、传承中华文化的好孩子!” 1. 主动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情感体验(如 “学会了附点节奏的演唱”“知道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感受到了渔民的勇敢”)。2. 认真倾听教师总结,牢记两岸文化同源的内涵与爱国情怀。 梳理本节课学习内容,巩固音乐知识、创意实践成果与文化认知,升华 “热爱劳动、传承中华文化、维护祖国统一” 的主题,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深化认知,落实 “审美感知” 与 “文化理解” 的情感目标。
课堂达标
填空题:《捕鱼歌》是中国__________地区的山地民谣,采用__________调、拍,曲式结构为,共__________个乐句;核心节奏型是__________,歌曲情绪为__________。
判断题:
《捕鱼歌》的节奏缓慢抒情,表现了渔民悠闲的生活状态。( )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捕鱼歌》体现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
简答题: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捕鱼歌》描绘了什么场景,表现了渔民怎样的精神?或创编一句描写捕鱼劳动的歌词(需符合歌曲核心节奏)。
答案:
台湾;C;2/4;一段体;四;× × | × × ×× | × × | ×- ‖;豪迈爽朗、充满力量
(1)×(解析:歌曲节奏明快有力,具有劳动号子特征,表现了渔民豪迈劳作的状态,并非缓慢抒情);(2)√(解析:歌曲是台湾民谣,传递的劳动精神与大陆劳动号子一脉相承,体现两岸文化同源性)
示例 1:描绘了渔民在海浪中勇敢划船、出海捕鱼的场景,表现了渔民不畏风浪、乐观向上、勤劳坚韧的精神;示例 2:“拉起渔网用力拉,鱼虾满仓乐开花”(答案贴合捕鱼场景与歌曲节奏即可)
板书设计
《捕鱼歌》
1=C 2/4 中速、豪放地 中国台湾山地民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