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2 单元《卖汤圆 + 雨的节奏》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2 单元《卖汤圆 + 雨的节奏》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简介

《卖汤圆 + 雨的节奏》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2 单元《探索身边的音乐:长和短(二)》
第 4 课时 ——《卖汤圆 + 雨的节奏》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三角铁、木鱼、沙锤等打击乐器、节奏卡片、汤圆实物 / 图片、雨滴音效素材
教材分析
《卖汤圆 + 雨的节奏》是本单元 “长和短(二)” 主题下的欣赏综合课,由歌曲欣赏《卖汤圆》与节奏创编《雨的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围绕 “节奏感知” 核心有机融合。《卖汤圆》创作于 1957 年,为电影《风雨桃花村》插曲,由陈蝶衣作词、姚敏作曲,是兼具生活气息与传统文化内涵的经典歌曲。歌曲采用六声商调式、4/4 拍,中速轻松,单一部曲式(五个乐句)结构规整,旋律以级进和小跳进为主,朗朗上口且灵动活泼;节奏上大量运用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及波音记号,模拟市井叫卖的俏皮韵律,完美契合 “小二哥卖汤圆” 的热闹场景。歌词 “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 既展现市井烟火气,又寄托家庭团聚的美好期许,汤圆作为传统美食,成为中华团圆文化的具象载体。《雨的节奏》则以自然现象为切入点,通过模拟雨滴 “滴答”“哗啦啦” 的不同节奏型,巩固本单元 “长和短” 的节奏认知,为歌曲欣赏增添创意实践维度,实现 “欣赏 — 感知 — 创造” 的教学闭环。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音乐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欢快与舒缓的音乐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进行拍手、跺脚等律动。在音乐感知方面,他们能初步感受旋律的高低起伏与节奏的快慢变化,但对附点音符、切分节奏、波音等复杂音乐元素的把握不够精准,音准稳定性与气息控制能力有待提升。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需借助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资源、实物观察、游戏化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在 “听、唱、演、创” 中逐步提升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卖汤圆》中速轻松、欢快活泼的情绪特点,辨别歌曲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带来的韵律感,体会《雨的节奏》中不同雨滴节奏(短节奏 “滴答”、长节奏 “哗啦啦”)的差异。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节日热闹氛围与团圆文化内涵,感受节奏与生活场景(叫卖、下雨)的紧密关联,提升对音乐节奏、音高、音色等要素的感知能力,培养音乐审美情趣。
艺术表现
能跟随《卖汤圆》音频准确哼唱旋律,做到节奏基本稳定、音准大致准确,重点把握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及波音记号的演唱技巧,用轻松愉悦的声音传递歌曲欢快情绪。
能模仿雨滴节奏,用拍手、跺脚或打击乐器表现 “滴答”(短节奏)、“哗啦啦”(长节奏)等不同雨声,做到节奏统一、动作整齐。
能结合歌曲与节奏素材,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综合表演,如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搭配雨滴节奏创意演绎,增强艺术表现力。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为《卖汤圆》创编新歌词(如替换售卖物品 “卖元宵”“卖年糕”),或设计多元演唱形式(如领唱、合唱、加入叫卖声)。
能以《雨的节奏》为基础,创编不同场景的节奏(如 “敲门声”“脚步声”),或用打击乐器编配个性化节奏伴奏,创意表达对节奏与生活的理解。
文化理解
了解《卖汤圆》的创作背景(电影插曲)、元宵节吃汤圆的传统习俗,知晓汤圆象征团圆的文化内涵。
通过欣赏、演唱与节奏创编活动,感受音乐与生活、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理解节奏在表达生活场景中的作用,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卖汤圆》的欢快情绪与节奏特点,能准确哼唱歌曲,理解歌曲蕴含的团圆文化内涵。
辨识并模仿《雨的节奏》中不同雨滴的节奏型,体会节奏长短与生活场景的关联,完成简单的节奏创编。
教学难点
精准把握《卖汤圆》中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及波音记号的演唱,避免节奏混乱或韵味缺失,生动传递歌曲的欢快氛围。
结合《卖汤圆》与《雨的节奏》进行综合创意实践,做到节奏协调、表演自然,避免二者衔接生硬。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 1. 出示汤圆实物或图片,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大家在什么时候会吃它?吃汤圆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呀?”
2. 播放热闹的街市背景音(含 “卖汤圆” 吆喝声),引导学生倾听:“听,有人在叫卖我们刚刚聊到的美食,猜猜他在卖什么?”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充满节日氛围的歌曲《卖汤圆》,还会一起探索生活中的节奏 ——《雨的节奏》”,板书课题并带领学生齐读。
4. 出示节奏卡片 “×”(短节奏)、“××”(稍长节奏),带领学生拍手练习,激活节奏感知。 1. 观察实物 / 图片,积极分享对汤圆的认知(元宵节吃、象征团圆)。
2. 认真聆听背景音,猜测叫卖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3. 齐读课题,跟随教师练习基础节奏,为后续学习铺垫。 通过实物观察、情境音频创设生活场景,结合节奏热身,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建立对汤圆的文化认知,自然引出 “歌曲欣赏 + 节奏创编” 的双主题,为教学展开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1)—— 聆听感受,初识歌曲与节奏 1. 首次聆听《卖汤圆》:播放完整音频,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是快是慢?歌里唱了什么场景?”
2.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歌曲 “中速轻松、欢快活泼” 的特点,带领学生用拍手、拍腿的方式随节拍打基础节奏,再次聆听歌曲,轻声跟随哼唱。
3. 节奏衔接:播放雨滴音效(“滴答”“哗啦啦”),提问:“这是什么声音?它的节奏和歌曲里的节奏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雨的节奏》节奏谱,标注短节奏 “×× ××”(滴答滴答)、长节奏 “×××× ××××”(哗啦啦啦 哗啦啦啦),带领学生用拍手模仿不同雨声节奏。
4. 歌词朗诵:出示《卖汤圆》歌词,标注附点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段落,带领学生逐句朗诵,强调语气贴合歌曲欢快氛围,融入叫卖式的俏皮感。 1. 聆听歌曲,感受情绪与速度,分享对歌曲场景的理解。
2. 跟随教师拍打节奏,轻声哼唱歌曲,初步熟悉旋律与节奏。
3. 聆听雨滴音效,分辨不同雨声节奏,用拍手模仿练习。
4. 逐句朗诵歌词,调整语气,熟悉歌词内容与节奏难点。 通过 “歌曲聆听 — 节奏模仿 — 歌词朗诵” 的递进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歌曲与节奏的整体认知,将 “长和短” 的节奏概念与生活场景(雨声)结合,降低节奏学习的抽象性,为后续深入学习铺垫。
三、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2)—— 分析特点,精准表现 1. 歌曲分析与学唱: (1)结构与旋律:结合钢琴弹奏,讲解歌曲为单一部曲式(五个乐句),六声商调式,旋律以级进和小跳进为主,重点示范波音记号的演唱(如 “汤圆满又满” 中 “满” 的波音处理),用 “像小波浪一样轻轻颤动” 的通俗语言帮助理解。 (2)分句学唱:逐乐句带领学生跟琴演唱简谱,重点纠正附点音符(“三毛钱呀买一碗”)、十六分音符(“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的节奏,再进行填词演唱,强调声音轻快有弹性。
2. 节奏深化: (1)出示《雨的节奏》进阶节奏谱(短节奏 + 长节奏组合),带领学生用打击乐器(三角铁表现 “滴答”、沙锤表现 “哗啦啦”)练习节奏组合。 (2)衔接歌曲:尝试用雨滴节奏为歌曲前奏或间奏伴奏,感受节奏与旋律的融合。
3. 整体整合:播放《卖汤圆》完整音频,带领学生完整哼唱歌曲,部分段落加入雨滴节奏伴奏,实现 “歌曲 + 节奏” 的初步融合。 1. 聆听教师分析,理解歌曲结构与旋律特点,跟随教师逐乐句学唱,攻克节奏与音准难点。
2. 用打击乐器练习雨滴节奏,尝试节奏组合与歌曲伴奏衔接。
3. 参与整体整合表演,感受歌曲与节奏的融合效果。 按 “歌曲精准学唱 — 节奏深化练习 — 二者融合” 的逻辑教学,用通俗语言化解专业音乐术语难点,针对重点节奏与旋律要素设计专项练习,帮助学生精准把握表现技巧,突破 “复杂节奏与波音演唱” 的教学难点。
四、精彩演绎 自由发挥 1. 提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综合创意表演,可选方式:①为《卖汤圆》创编新歌词 + 搭配雨滴节奏伴奏;②设计‘歌曲演唱 + 雨声前奏 / 间奏’的综合表演;③用打击乐器编配个性化节奏,加入叫卖互动。”
2. 给予 5 分钟准备时间,巡视各小组,提供指导(如提醒节奏与旋律匹配、创编歌词符合节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 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给予具体表扬(如 “创编的‘卖年糕’歌词很贴合主题”“雨滴节奏伴奏很和谐”),组织台下学生为表演者鼓掌、打分。 1. 小组讨论确定创意形式,分工合作进行准备,积极参与创编与练习。
2. 上台展示小组作品,自信表现对歌曲与节奏的理解与创意。
3. 欣赏同学表演,主动鼓掌鼓励,学习他人优点。 通过综合创意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将 “歌曲演唱” 与 “节奏创编” 有机结合,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舞台表现力,落实 “创意实践” 目标,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思路 开阔视野 1. 播放元宵节相关视频(赏灯、猜灯谜、吃汤圆场景),提问:“看完视频,你对元宵节和汤圆的文化有什么新的认识?”
2. 拓展节奏:展示生活中其他场景的节奏(如 “敲门声”“脚步声”“钟表滴答声”),引导学生用拍手或乐器模仿,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有独特的节奏?”
3. 文化总结:结合学生回答,讲解:“《卖汤圆》不仅是一首好听的歌曲,更是元宵节文化的载体,而节奏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与生活、文化紧密相连。” 1. 观看视频,分享对元宵节文化的新认知,深化团圆文化理解。
2. 模仿生活中其他场景的节奏,拓宽对节奏与生活关联的认知。
3. 聆听教师总结,建立 “音乐 — 生活 — 文化” 的关联认知。 通过文化视频与生活节奏拓展,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既深化对团圆文化的理解,又体会节奏的生活性,强化 “文化理解” 与 “审美感知” 目标,将课堂学习延伸至生活场景。
六、结语与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分享收获:“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卖汤圆》,还探索了《雨的节奏》,大家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分享?”
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哼唱《卖汤圆》,掌握了附点、十六分音符等节奏技巧,还创编了雨滴节奏与新歌词,感受到了音乐与传统文化、生活的紧密联系。希望大家以后多留意生活中的音乐与节奏,发现身边的美好,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1. 主动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情感体验(如 “学会了波音的演唱”“知道了汤圆象征团圆”“创编节奏很有趣”)。
2. 认真倾听教师总结,牢记音乐学习的意义与文化价值。 梳理本节课 “歌曲欣赏 + 节奏创编” 的核心内容,巩固知识与创意实践成果,升华 “音乐源于生活、承载文化” 的主题,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深化认知,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达标
填空题:《卖汤圆》是电影《__________》的插曲,由__________作词,作曲;歌曲的拍号是,象征__________的美好寓意。
判断题:《卖汤圆》的节奏舒缓,旋律优美,适合缓慢演唱。( )
简答题:请用 “×”(短节奏)和 “××”(稍长节奏)创编一句 “雨滴节奏”(如 “×× × ×× ×”)。
答案:
风雨桃花村;陈蝶衣;姚敏;4/4 拍;团圆美满
×(歌曲节奏欢快活泼,需用轻松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示例:×× ×× ×××(滴答滴答 哗啦啦)、× × ×× × ×(滴 滴 滴答 滴 滴)(答案符合节奏逻辑即可)
板书设计
《卖汤圆 + 雨的节奏》
1=D 4/4 中速 轻松地、欢快地
《卖汤圆》:
旋律 —— 级进 + 小跳进、波音记号(波浪感)
节奏 —— 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
文化 —— 元宵节、团圆美满
《雨的节奏》:
短节奏(××)→ 滴答 滴答
长节奏(××××)→ 哗啦啦啦 哗啦啦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