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2 单元《童谣》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2 单元《童谣》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简介

《童谣》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2 单元《探索身边的音乐:长和短(二)》
第 1 课时 ——《童谣》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铃鼓、木鱼、沙锤等打击乐器
教材分析
《童谣》是花城版二年级上册 “长和短(二)” 单元的核心唱歌课内容,选取民间流传的经典童谣改编而成,以拍读为主要表现形式。歌曲采用 2/4 拍,中速活泼,结构为一段体(六个乐句),节奏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通过 “XX”“XXXX” 等节奏型的组合,模拟小河流水 “哗啦啦啦”、小鸟鸣叫 “叽叽喳喳” 的自然声响,极具画面感。歌词质朴生动,围绕 “开心上学、万物问好” 的儿童生活场景展开,语言朗朗上口,搭配 “di li di li” 的节奏念白,既保留了民间童谣的质朴童趣,又通过肢体律动与语言节奏的结合,强化了音乐的互动性,契合二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喜爱游戏化学习的认知特点,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知与集体协作能力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音乐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欢快与舒缓的音乐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进行拍手、跺脚等律动。在演唱与拍读方面,他们能自然配合肢体动作完成简短文本的朗读,但对十六分音符、附点节奏等复杂节奏型的把握不够精准,易出现 “读 - 拍” 脱节的情况。气息控制较弱,音准稳定性有待提高,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需借助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资源、游戏化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逐步提升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童谣 2/4 拍中速活泼的情绪特点,辨别 “XX”“XXXX” 等节奏型的差异,体会肢体律动与语言节奏融合的协调美。
体会童谣中蕴含的童真童趣与积极向上的情感,提升对音乐节奏、韵律等要素的感知能力,培养对民间童谣艺术的审美兴趣。
艺术表现
能准确把握童谣的基本节奏,做到 “读 - 拍” 同步,重点掌握十六分音符 “XXXX”(念 “di li di li”)的拍读技巧,节奏统一、动作整齐。
能用清晰、活泼的语音进行拍读表演,结合童谣内容配合恰当的肢体动作(如拍手、拍腿、跺脚),展现童谣的欢快氛围。
能借助打击乐器为童谣伴奏,或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多元表现形式,增强表演的丰富性与感染力。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创编新的拍读动作(如拍桌、拍肩、捻指),或为童谣添加简单的拟声词、语气词,丰富表现形式。
能参与集体创意表演,结合乐器、声势动作等形式,个性化表达对童谣的理解与感受。
文化理解
了解拍读童谣与传统儿童游戏的关联,知晓童谣在传递生活常识、营造童年欢乐氛围中的文化作用。
通过拍读与实践活动,感受民间文化的质朴魅力,增强对本土民间艺术的认同与喜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童谣的基本节奏型(尤其是十六分音符 “XXXX”),能熟练配合肢体动作进行拍读,做到节奏准确、“读 - 拍” 同步。
感受童谣的童趣与互动性,在集体拍读中体会合作的乐趣,展现童谣的活泼氛围。
教学难点
精准把握十六分音符、附点节奏等复杂节奏型,避免拍读时动作与节奏脱节。
引导学生在创意实践中既保持童谣的原有韵律,又体现个性化表达,避免动作混乱或节奏失衡。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 1. 手持铃鼓轻敲节奏,边敲边说:“小朋友们,看老师的手,跟着节奏动起来 —— 拍手(××)、拍腿(××)!” 带领学生做 2 组动作热身,激活节奏感知。
2. 播放孩子们拍读《找朋友》的短视频,提问:“视频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的手和嘴巴是怎样配合的?”
3. 引出课题:“他们正在进行‘拍读童谣’,小手和嘴巴一起跳舞,特别有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好听又好玩的拍读童谣 ——《童谣》”,板书课题并带领学生齐读。 1. 跟随教师进行节奏热身,感受简单节奏的拍打乐趣。
2. 观看视频,积极回答教师问题,了解 “拍读” 的形式。
3. 齐读课题,激发学习童谣的兴趣与期待。 通过节奏热身、视频直观展示,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初步理解 “拍读” 的核心是 “读 - 拍配合”,为后续学习铺垫认知基础,自然引出教学主题。
二、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1)—— 聆听感受,初识童谣 1. 首次聆听:教师完整拍读童谣,提问:“这首童谣讲了什么内容?情绪是怎样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童谣 “欢快活泼、积极向上” 的情绪特点,带领学生用拍手、拍腿的方式随节拍打基础节奏,再次聆听并轻声跟读。
3. 出示童谣歌词与节奏谱,标注核心节奏型 “XX”(四分音符)、“XXXX”(十六分音符),带领学生逐句朗诵歌词,强调吐字清晰、语气活泼,重点指导十六分音符 “di li di li” 的发音与节奏。 1. 认真聆听教师拍读,分享对童谣内容、情绪的感受与想象的画面。
2. 跟随教师拍打基础节奏,轻声跟读童谣,初步熟悉歌词与节奏。
3. 逐句朗诵歌词,重点练习 “di li di li” 的发音,熟悉核心节奏型。 通过多次聆听建立对童谣的整体认知,节奏热身与歌词朗诵帮助学生初步把握节奏与文本,重点突破十六分音符的发音难点,为后续分句拍读奠定基础。
三、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2)—— 分析节奏,分句拍读 1. 节奏讲解:结合节奏谱,明确 “XX” 读 “da da”(一拍两拍)、“XXXX” 读 “di li di li”(一拍四拍,均匀拍打),用 “节奏口诀” 辅助练习:“四分音符拍拍手,十六分音符快快走”。
2. 分句拍读: (1)第一乐句:播放乐句节奏音频,带领学生先拍节奏、再配歌词拍读,强调 “读 - 拍” 同步。 (2)第二至六乐句:依次采用 “节奏练习→歌词配读→纠正巩固” 的流程,逐乐句指导拍读,重点关注十六分音符集中的段落(如 “哗啦啦啦响”“叽叽喳喳叫”),通过个别抽查、集体纠错强化节奏准确性。
3. 整体拍读:播放完整童谣音频,带领学生完整拍读,提醒学生注意各乐句节奏的衔接与情绪的连贯。 1. 聆听教师节奏讲解,记忆节奏口诀,参与节奏专项练习。
2. 跟随教师逐乐句拍读,先练节奏再配歌词,专注纠正节奏偏差,重点攻克十六分音符段落。
3. 参与整体拍读,尝试保持节奏稳定与情绪连贯。 按 “节奏讲解→分句突破→整体整合” 的逻辑教学,降低学习难度,针对重点节奏型设计专项练习,帮助学生精准把握拍读技巧,突破 “复杂节奏与读拍同步” 的教学难点。
四、精彩演绎 自由发挥 1. 提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为童谣设计创意表现形式,可选方式:①创编新的拍读动作(如拍桌、拍肩);②用木鱼、沙锤等打击乐器编配节奏伴奏;③添加拟声词或语气词丰富内容。”
2. 给予 5 分钟准备时间,巡视各小组,提供指导(如提醒乐器节奏与童谣匹配),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 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给予具体表扬(如 “创编的拍肩动作很有创意”“乐器伴奏节奏很精准”),组织台下学生为表演者鼓掌、打分。 1. 小组讨论确定创意形式,分工合作进行练习,积极参与创编与准备。
2. 上台展示小组作品,自信表现对童谣的理解与创意。
3. 欣赏同学表演,主动鼓掌鼓励,学习他人优点。 通过多元创意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上台展示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与表达能力,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深化对童谣节奏与情感的理解,落实 “创意实践” 目标。
五、拓展思路 开阔视野 1. 播放不同地区经典拍读童谣(如《拍手歌》《数鸭子》片段)的视频,提问:“这些童谣和我们今天学的有什么相同之处?你喜欢哪种拍读方式?”
2.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拍读童谣是传统儿童游戏的一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童谣,都能带给我们快乐,还能锻炼我们的节奏感。”
3. 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听过的童谣,鼓励课后和家人一起拍读。 1. 观看视频,对比不同童谣的拍读特点,分享自己的喜好与发现。
2. 聆听教师总结,了解童谣的文化渊源与地域多样性。
3. 分享生活中的童谣,激发对民间童谣的进一步探索兴趣。 通过拓展欣赏不同地区的童谣,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理解童谣的文化价值与多样性,强化 “文化理解” 目标,同时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后生活。
六、结语与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分享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谣》,大家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分享?”
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掌握了童谣的拍读技巧,还创编了新的表演形式,感受到了民间童谣的乐趣与魅力。希望大家以后多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在快乐中提升自己的节奏感与表现力。” 1. 主动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情感体验(如 “学会了‘di li di li’的拍读”“和小组一起表演很开心”)。
2. 认真倾听教师总结,牢记童谣的艺术价值与学习意义。 梳理本节课学习内容,巩固节奏知识与创意实践成果,升华主题,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深化对民间童谣的认知,落实 “审美感知” 与 “文化理解” 的情感目标。
课堂达标
填空题:“XXXX” 读 “”,表示在一拍内,均匀地拍__________下;《童谣》的拍号是。
判断题:拍读童谣时,只需关注动作新奇,不用在意节奏统一。( )
简答题:请写出两种你为《童谣》创编的拍读动作。
答案:
di li di li;四;2/4 拍
×(拍读童谣需在保持节奏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表达)
示例:拍桌、拍肩、捻指、跺脚等(答案合理即可)
板书设计
《童谣》
2/4 拍 中速 活泼地、欢快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