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3 单元《太阳出来喜洋洋》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3 单元《太阳出来喜洋洋》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简介

《太阳出来喜洋洋》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3 单元《发现身边的音乐:高和低(四)》
第 3 课时 ——《太阳出来喜洋洋》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重庆民歌,属于石柱土家啰儿调,作为 “高和低(四)” 单元的核心唱歌课内容,其创作植根于重庆山区的劳动生活与抗战时期的时代背景。重庆多山地、林木资源丰富,上山砍柴是当地劳动人民的日常劳作场景,歌曲便在这样的生活实践中孕育而生。歌曲采用 1=C 调、4/4 拍,中速高亢,结构为单一部曲式,由两个非方整型乐句构成(上句 4 小节、下句 6 小节),音域仅五度,旋律以级进和小跳进为主,乐句间 “高 - 低” 的起伏变化完美契合单元 “高和低” 的核心主题,既展现了山区劳动的质朴场景,又传递出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节奏明快活泼,多一字一音,融入波音、同音高连音线、空拍等音乐元素,歌词中 “啰儿”“啷啷扯哐扯” 等重庆方言衬词极具地域特色,既增添了歌曲的趣味性,又强化了欢快氛围,是承载土家民族文化、劳动精神与时代情感的优质音乐素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音乐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欢快与舒缓的音乐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进行拍手、跺脚等律动。在演唱方面,他们能自然发声并完整演唱简短儿歌,但气息控制较弱,音准稳定性有待提高,对波音、连音线、空拍等音乐技巧的把握不够精准,且难以精准捕捉重庆方言衬词的发音韵味与土家啰儿调的独特风格。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对 4/4 拍 “强弱次强弱” 的韵律感认知需进一步强化。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需借助情境化、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逐步提升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太阳出来喜洋洋》4/4 拍中速高亢、欢快乐观的情绪特点,辨别歌曲级进与小跳进结合的旋律美感、明快节奏与方言衬词带来的独特韵味,体会重庆土家啰儿调的地域风格。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乐观向上的精神,提升对音乐节奏、音高变化的感知能力,培养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兴趣。
艺术表现
能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重点掌握波音、连音线、空拍的演唱技巧,把握方言衬词的发音与节奏。
能用自然、嘹亮、富有激情的声音演唱,结合劳动场景动作(如挑扁担、砍柴)配合演唱,做到 “唱 - 演” 同步,展现歌曲的欢快氛围。
能借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参与小组合作表演,增强艺术表现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以《太阳出来喜洋洋》为基础进行简单创编,如结合校园劳动(打扫卫生、植树)或生活场景创编新歌词,保持歌曲的节奏与衬词风格。
能设计贴合劳动场景的舞蹈动作,或用打击乐器编配个性化节奏伴奏,创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
文化理解
了解重庆的地理环境(多山地、林木丰富)、土家民族风情(啰儿调、头巾服饰),知晓歌曲的创作背景(抗战时期)与文化内涵(劳动精神、乐观态度)。
通过学唱与实践活动,感受重庆民歌与地域文化、劳动生活的紧密关联,体会劳动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对多元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准确演唱波音、连音线、空拍等音乐技巧,感受 4/4 拍的韵律感,体会歌曲欢快乐观的情绪。
理解重庆土家啰儿调的风格特点与文化内涵,在演唱与表演中体验劳动歌曲的乐趣。
教学难点
精准演绎重庆方言衬词的发音韵味与土家啰儿调的独特风格,避免平淡化演唱,实现情感的真挚表达。
创编活动中,既能保持歌曲原有的节奏韵律与衬词风格,又能融入个性化的生活创意,确保新内容与原曲完美融合。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 1. 播放重庆方言音频片段(含 “火锅”“山城”“啰儿” 等词汇),提问:“同学们,这段声音里提到了哪些熟悉的事物?你能听出这是哪个地区的方言吗?”
2. 结合学生回答,介绍重庆的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这里是被称为‘山城’的重庆,不仅有热辣的火锅,还有独特的土家啰儿调,当地人民在劳动时会唱着歌给自己加油鼓劲”,出示土家头巾、扁担模型等道具,让学生触摸观察。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重庆土家啰儿调 ——《太阳出来喜洋洋》,一起感受劳动歌曲的欢快魅力”,板书课题并带领学生齐读。 1. 认真聆听音频,积极分享自己的发现与猜测。
2. 聆听教师介绍,触摸观察重庆特色道具,建立对重庆的初步认知。
3. 齐读课题,激发学习歌曲的兴趣与期待。 通过方言音频、特色道具创设重庆地域情境,直观呈现当地的文化与劳动特色,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歌曲学习铺垫情感与认知基础,自然引出教学主题。
二、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1)—— 聆听感受,初识歌曲 1. 首次聆听:播放《太阳出来喜洋洋》完整音频,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是快是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劳动场景?”
2.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歌曲 “中速高亢、欢快乐观” 的特点,讲解歌曲背景:“这首歌曲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重庆,当时生活艰难,劳动人民用这首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乐观精神,描绘了上山砍柴的劳动场景”,带领学生用拍手、拍腿的方式随节拍打基础节奏,再次聆听歌曲。
3. 歌词与节奏感知:出示歌词与节奏谱,标注方言衬词 “啰儿”“啷啷扯哐扯” 和核心节奏型,带领学生逐句朗诵歌词,强调语气贴合歌曲的欢快氛围,重点练习衬词的发音与节奏律动。 1. 聆听音频,感受歌曲情绪与速度,分享自己的想象与感受。
2. 跟随教师了解歌曲背景,拍打基础节奏,再次聆听歌曲,加深对节奏的感知。
3. 逐句朗诵歌词,重点练习衬词发音,配合律动熟悉歌词与节奏关联。 通过多次聆听建立对歌曲的整体认知,节奏律动与歌词朗诵相结合,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核心节奏与文本内容,重点突破衬词发音难点,为后续分句学唱奠定基础,同时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三、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2)—— 分析特点,分句学唱 1. 旋律与技巧讲解:结合钢琴弹奏,说明歌曲为 4/4 拍(“强弱次强弱”),单一部曲式(两个乐句),音域仅五度,旋律以级进和小跳进为主;重点讲解波音(“像小波浪一样轻轻颤动”)、连音线(“声音连贯不中断”)、空拍(“停顿要准确”)的演唱技巧,用通俗语言帮助学生理解。
2. 分句学唱: (1)第一乐句:播放乐句音频,带领学生跟琴演唱简谱,重点纠正波音、空拍的演唱,再进行填词演唱,强调声音嘹亮。 (2)第二乐句:采用 “跟琴模唱→填词演唱→纠错巩固” 的流程,重点练习连音线与方言衬词的配合,提醒学生节奏明快、衬词发音地道。
3. 整体跟唱:播放完整歌曲音频,带领学生完整演唱,配合拍手动作,提醒学生注意技巧运用、衬词节奏与情感表达,投入欢快乐观的情绪。 1. 聆听教师讲解,理解 4/4 拍韵律、旋律特点与演唱技巧,建立对歌曲的理性认知。
2. 跟随教师逐乐句学唱简谱与歌词,攻克波音、连音线、空拍等难点,认真纠正演唱问题。
3. 参与整体演唱,配合拍手动作,熟悉歌曲整体表现。 按 “特点讲解→分句突破→整体整合” 的逻辑教学,用通俗语言化解专业难点,针对重点技巧设计专项练习,帮助学生精准把握演唱技巧,突破教学难点。
四、精彩演绎 自由发挥 1. 提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创意表演,可选方式:①结合校园劳动创编新歌词(如‘太阳出来喜洋洋,拿起扫帚扫操场’);②用木鱼、沙锤、竹板等打击乐器编配节奏伴奏;③佩戴土家头巾、手持扁担模型,设计上山砍柴的舞蹈动作配合演唱。”
2. 给予 5 分钟准备时间,巡视各小组,提供指导(如提醒衬词节奏准确、动作贴合歌曲情绪),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 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佩戴道具表演,给予具体表扬(如 “创编的歌词很贴合校园生活”“衬词演唱很有重庆韵味”),组织台下学生为表演者鼓掌。 1. 小组讨论确定创意形式,分工合作进行创编与练习。
2. 上台展示小组作品,自信表现对歌曲的理解与创意,借助道具增强表演效果。
3. 欣赏同学表演,主动鼓掌鼓励,学习他人优点。 通过多元创意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结合重庆特色道具与劳动场景,深化对歌曲文化内涵的理解,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与舞台表现力,落实 “创意实践” 目标。
五、拓展思路 开阔视野 1. 播放其他重庆经典民歌片段(如《黄丝蚂蚂》《川江号子》片段),提问:“这些歌曲和《太阳出来喜洋洋》有什么相同的风格特点?它们都传递了怎样的情感?”
2. 展示重庆山城风光、土家摆手舞、特色美食(火锅、小面)等图片,结合视频讲解:“重庆民歌就像当地的生活一样热辣鲜活,衬词、明快节奏都是它的特色,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态度。”
3.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劳动歌曲或特色音乐,鼓励课后收集民族民间歌曲。 1. 聆听并对比不同重庆民歌,分享自己的听觉感受与发现。
2. 观看图片与视频,了解重庆多元民俗文化,理解重庆民歌的文化根源。
3. 分享家乡的特色音乐,激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兴趣。 通过拓展欣赏与文化讲解,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理解重庆民歌的地域文化属性,建立 “民歌与劳动生活、地域文化共生” 的认知,强化 “文化理解” 目标,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后生活。
六、结语与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分享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出来喜洋洋》,大家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分享?”
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演唱重庆土家啰儿调,掌握了波音、连音线等演唱技巧,还了解了歌曲背后的劳动精神与乐观态度,感受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希望大家以后多关注多元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间音乐,做乐观向上的好少年。” 1. 主动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情感体验(如 “学会了波音的演唱”“知道了重庆有土家啰儿调”)。
2. 认真倾听教师总结,牢记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与学习意义。 梳理本节课学习内容,巩固音乐知识与创意实践成果,升华 “传承民间文化、学习乐观精神” 的主题,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深化认知,落实 “审美感知” 与 “文化理解” 的情感目标。
课堂达标
填空题:《太阳出来喜洋洋》是__________地区的民歌,属于__________啰儿调;歌曲的拍号是__________,歌词中具有地方特色的__________增添了歌曲的趣味性。
判断题:《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曲式结构是复三部曲式。( )
简答题:请写出歌曲中你最喜欢的一句歌词,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答案:
重庆;石柱土家;4/4 拍;衬词(如 “啰儿”“啷啷扯哐扯”)
×(歌曲的曲式结构是单一部曲式)
示例:我喜欢 “太阳出来喜洋洋,挑起扁担上山岗”,因为这句歌词描绘了欢快的劳动场景,让我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答案合理即可)
板书设计
《太阳出来喜洋洋》
1=C 4/4 中速 高亢地、乐观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