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3 单元《太阳一出红艳艳》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3 单元《太阳一出红艳艳》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简介

《太阳一出红艳艳》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3 单元《发现身边的音乐:高和低(四)》
第 2 课时 ——《太阳一出红艳艳》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太阳一出红艳艳》是传唱于贵州民间的经典民歌,作为 “高和低(四)” 单元的唱歌课内容,其创作深深植根于贵州的地理人文环境。贵州多山地、气候湿润,劳动人民靠山而居、辛勤劳作,歌曲便在这样的生活场景中孕育而生。歌曲采用 1=C 调、4/4 拍,中速宽广,结构为单一部曲式(四个乐句),旋律以五声音阶为基础,高亢明亮且富有起伏,乐句间 “高 - 低 - 高 - 低” 的旋律走向,完美契合单元 “高和低” 的核心主题,既展现了贵州山水的辽阔意境,又传递出人民的质朴情感。节奏上融入切分节奏、附点音符等特色节奏型,增强了歌曲的韵律感与活力;歌词质朴直白,“太阳一出红艳艳,照亮贵州山水间” 等语句,既描绘了自然美景,又表达了贵州人民对太阳的歌颂、对幸福生活的期盼,融入贵州方言特色,充满浓郁的地方风味与生活气息,是承载贵州民俗文化与劳动人民情感的优质音乐素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音乐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欢快与舒缓的音乐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进行拍手、跺脚等律动。在演唱方面,他们能自然发声并完整演唱简短儿歌,但气息控制较弱,音准稳定性有待提高,对切分节奏、附点音符等复杂节奏型的把握不够精准,且难以精准捕捉贵州民歌独特的旋律韵味与方言发音特点。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对 4/4 拍 “强弱次强弱” 的韵律感认知需进一步强化。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需借助情境化、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逐步提升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太阳一出红艳艳》4/4 拍中速宽广的情绪特点,辨别歌曲五声音阶的旋律美感、切分节奏与附点音符的韵律感,体会贵州民歌高亢明亮的独特风格。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提升对音乐节奏、音高变化的感知能力,培养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兴趣。
艺术表现
能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重点掌握切分节奏、附点音符的演唱技巧,把握乐句间 “高 - 低” 的旋律转换。
能用自然、嘹亮的声音演唱,结合贵州民歌的演唱风格,在咬字、行腔上体现地方韵味,配合恰当的表情与肢体动作,传递歌曲的欢快与宽广情感。
能借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参与小组合作表演,增强艺术表现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以《太阳一出红艳艳》为基础进行简单创编,如结合贵州风景(黄果树瀑布、千户苗寨)创编新歌词,或设计贴合歌曲风格的舞蹈动作。
能运用打击乐器编配个性化节奏伴奏,或通过领唱与合唱结合的形式,创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
文化理解
了解贵州的地理环境(多山地、山水秀丽)、民俗文化(苗族绣球、蜡染、侗族大歌),知晓歌曲的创作背景与文化内涵。
通过学唱与实践活动,感受贵州民歌与地域文化的紧密关联,体会贵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增强对多元民族文化的尊重与包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准确演唱切分节奏、附点音符等特色节奏型,感受 4/4 拍的平稳与舒展。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情感,理解贵州民歌的风格特点与文化内涵,建立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初步认知。
教学难点
精准演绎贵州民歌的独特风格,在咬字、行腔上体现地方韵味,避免平淡化演唱,实现情感的真挚表达。
创编活动中,既能保持歌曲原有的旋律风格与节奏韵律,又能融入贵州地域特色元素,确保创意与音乐规律的统一。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 1. 播放贵州山水风光、苗族侗族民俗活动的短视频(含梯田、瀑布、绣球舞、蜡染制作),提问:“同学们,视频里展示的是哪个地方的美景与文化?你看到了什么特别的事物?”
2. 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贵州的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这里是美丽的贵州,有秀丽的山水、独特的民俗,当地人民爱唱歌,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出示绣球、蜡染手帕等道具,让学生触摸观察。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贵州民歌 ——《太阳一出红艳艳》,一起感受贵州音乐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并带领学生齐读。 1. 认真观看视频,积极分享自己的发现与感受。
2. 聆听教师介绍,触摸观察贵州特色道具,建立对贵州的初步认知。
3. 齐读课题,激发学习歌曲的兴趣与期待。 通过视频、道具创设贵州地域情境,直观呈现当地的自然与文化特色,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歌曲学习铺垫情感与认知基础,自然引出教学主题。
二、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1)—— 聆听感受,初识歌曲 1. 首次聆听:播放《太阳一出红艳艳》完整音频,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是快是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歌曲 “中速宽广、明亮欢快” 的特点,讲解歌曲背景:“这首歌曲诞生于贵州的劳动场景,表达了人们对太阳、对生活的热爱”,带领学生用拍手、拍腿的方式随节拍打基础节奏,再次聆听歌曲。
3. 歌词与节奏感知:出示歌词与节奏谱,标注切分节奏 “×××”、附点音符 “× ×”,带领学生逐句朗诵歌词,强调语气贴合歌曲的欢快氛围,重点练习特色节奏型的律动。 1. 聆听音频,感受歌曲情绪与速度,分享自己的想象与感受。
2. 跟随教师了解歌曲背景,拍打基础节奏,再次聆听歌曲,加深对节奏的感知。
3. 逐句朗诵歌词,配合律动练习特色节奏型,熟悉歌词与节奏关联。 通过多次聆听建立对歌曲的整体认知,节奏律动与歌词朗诵相结合,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核心节奏与文本内容,为后续分句学唱奠定基础,同时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三、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2)—— 分析特点,分句学唱 1. 旋律与节奏讲解:结合钢琴弹奏,说明歌曲为 4/4 拍(“强弱次强弱”),单一部曲式(四个乐句),旋律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乐句间 “高 - 低” 起伏明显,用 “爬山 - 下坡” 的通俗语言帮助学生理解音高变化;重点讲解切分节奏 “重音移位”、附点音符 “长一拍” 的特点,用节奏口诀辅助记忆:“切分节奏中间重,附点音符拖一拖”。
2. 分句学唱: (1)第一乐句:播放乐句音频,带领学生跟琴演唱简谱,重点纠正音高,强调切分节奏的演唱,再进行填词演唱。 (2)第二乐句:采用 “跟琴模唱→填词演唱→纠错巩固” 的流程,重点练习附点音符的节奏,提醒学生声音舒展。 (3)第三、四乐句:引导学生对比前两个乐句,自主发现旋律高低变化,跟随教师逐句学唱,强调情感的连贯表达。
3. 整体跟唱:播放完整歌曲音频,带领学生完整演唱,配合拍手动作,提醒学生注意节奏准确与音高转换,投入欢快宽广的情感。 1. 聆听教师讲解,理解 4/4 拍韵律、旋律特点与节奏技巧,记忆节奏口诀。
2. 跟随教师逐乐句学唱简谱与歌词,攻克切分节奏、附点音符等难点,认真纠正演唱问题。
3. 参与整体演唱,配合拍手动作,熟悉歌曲整体表现。 按 “特点讲解→分句突破→整体整合” 的逻辑教学,用通俗语言与口诀化解专业难点,针对重点节奏与旋律要素设计专项练习,帮助学生精准把握演唱技巧,突破教学难点。
四、精彩演绎 自由发挥 1. 提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创意表演,可选方式:①结合贵州风景创编新歌词(如‘黄果树瀑布挂山间’);②用木鱼、沙锤等打击乐器编配节奏伴奏;③手持绣球、蜡染手帕设计舞蹈动作,配合演唱。”
2. 给予 5 分钟准备时间,巡视各小组,提供指导(如提醒节奏与旋律匹配、动作贴合歌曲情绪),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 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佩戴道具表演,给予具体表扬(如 “创编的歌词贴合贵州特色”“节奏伴奏很精准”),组织台下学生为表演者鼓掌。 1. 小组讨论确定创意形式,分工合作进行创编与练习。
2. 上台展示小组作品,自信表现对歌曲的理解与创意,借助道具增强表演效果。
3. 欣赏同学表演,主动鼓掌鼓励,学习他人优点。 通过多元创意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结合贵州特色道具与元素,深化对歌曲文化内涵的理解,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与舞台表现力,落实 “创意实践” 目标。
五、拓展思路 开阔视野 1. 播放其他贵州经典民歌片段(如《好花红》《飞歌》片段),提问:“这些歌曲和《太阳一出红艳艳》有什么相同的风格特点?它们都传递了怎样的情感?”
2. 展示贵州苗族银饰、侗族鼓楼、特色美食(酸汤鱼)等图片,结合视频讲解:“贵州民歌就像当地的山水与民俗一样独特,旋律高亢、节奏活泼,是贵州人民生活与情感的写照。”
3.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民歌或特色音乐,鼓励课后收集民族民间歌曲。 1. 聆听并对比不同贵州民歌,分享自己的听觉感受与发现。
2. 观看图片与视频,了解贵州多元民俗文化,理解贵州民歌的文化根源。
3. 分享家乡的特色音乐,激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兴趣。 通过拓展欣赏与文化讲解,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理解贵州民歌的地域文化属性,建立 “民歌与地域文化共生” 的认知,强化 “文化理解” 目标,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后生活。
六、结语与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分享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一出红艳艳》,大家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分享?”
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演唱贵州民歌,掌握了切分节奏、附点音符等技巧,还了解了贵州的山水与民俗,感受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希望大家以后多关注多元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间音乐。” 1. 主动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情感体验(如 “学会了切分节奏的演唱”“知道了贵州有黄果树瀑布”)。
2. 认真倾听教师总结,牢记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与学习意义。 梳理本节课学习内容,巩固音乐知识与创意实践成果,升华 “尊重多元文化、传承民间艺术” 的主题,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深化认知,落实 “审美感知” 与 “文化理解” 的情感目标。
课堂达标
填空题:《太阳一出红艳艳》是__________地区的民歌,歌曲的拍号是__________,旋律以__________音阶为基础;歌曲中特色节奏型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判断题:《太阳一出红艳艳》的旋律主要以七声音阶构成,节奏平缓无变化。( )
简答题:请写出一个你了解的贵州特色(如风景、民俗、美食等)。
答案:
贵州;4/4 拍;五声;切分节奏;附点音符
×(歌曲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含切分节奏、附点音符等特色节奏型,节奏富有变化)
示例:黄果树瀑布、苗族绣球、蜡染、酸汤鱼、侗族鼓楼等(答案合理即可)
板书设计
《太阳一出红艳艳》
1=C 4/4 中速 宽广地、明亮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