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3 单元《绣荷包》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3 单元《绣荷包》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简介

《绣荷包》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3 单元《发现身边的音乐:高和低(四)》
第 4 课时 ——《绣荷包》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绣荷包》是一首广泛流传于中国各地的传统民歌,山西版本为其中经典代表,作为 “高和低(四)” 单元的收尾唱歌课内容,其创作植根于山西地区的民俗文化与情感表达。歌曲历史久远,清代中叶已盛行,清道光八年刊行的俗曲集《白雪遗音》中便有早期文字记载。在山西民俗中,“荷包” 是青年男女交往的 “信物”,女子借绣制荷包传递对意中人的思念,歌曲也由此承载着地域风土人情与百姓真挚情感。歌曲采用 1=C 调、2/4 拍,中速稍慢,结构为单乐段(两个乐句),五声商调式的运用赋予歌曲独特的音乐色彩,旋律以级进为主,穿插细腻的装饰音(前倚音),乐句间 “高 - 低” 的起伏变化契合单元 “高和低” 核心主题,既展现出民歌的质朴美感,又传递出明媚缠绵的思念之情。节奏上融入切分节奏与一字多音,歌词简洁深情,无复杂词汇,易于低龄学生理解与传唱,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与传统文化认同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音乐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欢快与舒缓的音乐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进行拍手、跺脚等律动。在演唱方面,他们能自然发声并完整演唱简短儿歌,但气息控制较弱,音准稳定性有待提高,对装饰音(前倚音)、切分节奏的把握不够精准,且难以精准捕捉山西方言的发音韵味与民歌的细腻情感。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对 2/4 拍 “强弱强弱” 的韵律感认知需进一步强化。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需借助情境化、具象化的教学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情感体验中逐步提升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绣荷包》2/4 拍中速稍慢、明媚缠绵的情绪特点,辨别五声商调式的音乐色彩、装饰音与切分节奏带来的韵律感,体会山西民歌的独特韵味与情感张力。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女子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与期盼之情,提升对音乐节奏、音高变化的感知能力,培养对传统民歌的审美兴趣。
艺术表现
能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重点掌握前倚音、切分节奏及一字多音的演唱技巧,把握乐句间 “高 - 低” 的旋律转换。
能用柔美、深情的声音演唱,结合绣花、托举荷包等肢体动作配合演唱,做到 “唱 - 演” 同步,展现歌曲的细腻情感。
能借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参与小组合作表演,增强艺术表现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以《绣荷包》为基础进行简单创编,如结合荷包图案(牡丹、蝴蝶、祥云)创编新歌词,或设计贴合歌曲情绪的舞蹈动作。
能运用色彩画笔描绘心中的 “最美荷包”,并结合歌曲演唱进行展示,创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
文化理解
了解《绣荷包》的历史渊源(清代盛行)、山西地域民俗(荷包作为爱情信物),知晓传统民歌在情感传递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通过学唱与实践活动,感受山西民歌与民俗文化的紧密关联,体会劳动人民的情感世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准确演唱前倚音、切分节奏等核心技巧,感受 2/4 拍的平稳韵律,体会歌曲深情缠绵的情绪。
理解山西民歌的风格特点与文化内涵,在演唱与表演中体验传统民歌的情感魅力。
教学难点
精准演绎山西民歌的独特风格,把握山西方言的咬字归韵与装饰音的细腻处理,避免平淡化演唱,实现情感的真挚表达。
创编活动中,既能保持歌曲原有的旋律风格与节奏韵律,又能融入个性化创意,确保新内容与原曲情感基调一致。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 1. 展示精美荷包实物或图片(含山西特色绣花荷包),提问:“同学们,这些手工艺品叫什么?它们绣着漂亮的图案,在古代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2. 结合学生回答,介绍山西民俗:“在山西地区,荷包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信物’,姑娘们会精心绣制荷包送给心上人,传递思念之情”,出示绣花针引线模型,邀请学生模仿简单绣花动作。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承载着思念之情的山西民歌 ——《绣荷包》,一起感受传统民歌的深情魅力”,板书课题并带领学生齐读。 1. 观察荷包实物 / 图片,积极分享自己的发现与猜测。
2. 聆听教师介绍,模仿绣花动作,建立对荷包民俗的初步认知。
3. 齐读课题,激发学习歌曲的兴趣与期待。 通过实物观察、民俗讲解创设情感情境,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直观理解荷包的文化意义,为歌曲情感体验铺垫基础,自然引出教学主题。
二、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1)—— 聆听感受,初识歌曲 1. 首次聆听:播放《绣荷包》完整音频,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是快是慢?你仿佛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2.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歌曲 “中速稍慢、明媚缠绵” 的特点,讲解歌曲背景:“这首歌曲在清代就已经很流行了,是山西民间小调的经典曲目,专门表现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带领学生用拍手、拍腿的方式随节拍打基础节奏,再次聆听歌曲。
3. 歌词与节奏感知:出示歌词与节奏谱,标注前倚音、切分节奏,带领学生逐句朗诵歌词,强调语气贴合歌曲的深情氛围,重点练习切分节奏的律动。 1. 聆听音频,感受歌曲情绪与速度,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2. 跟随教师了解歌曲背景,拍打基础节奏,再次聆听歌曲,加深对节奏的感知。
3. 逐句朗诵歌词,配合律动练习核心节奏,熟悉歌词与情感关联。 通过多次聆听建立对歌曲的整体认知,节奏律动与歌词朗诵相结合,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核心节奏与文本内容,重点突破节奏难点,为后续分句学唱奠定基础,同时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三、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2)—— 分析特点,分句学唱 1. 旋律与技巧讲解:结合钢琴弹奏,说明歌曲为 2/4 拍(“强弱强弱”),单乐段结构(两个乐句),五声商调式;重点讲解前倚音(“像轻轻敲门一样快速带入”)、切分节奏(“重音在中间,节奏要舒展”)、一字多音(“声音连贯不中断”)的演唱技巧,用通俗语言帮助学生理解。
2. 分句学唱: (1)第一乐句:播放乐句音频,带领学生跟琴演唱简谱,重点纠正前倚音、切分节奏的演唱,再进行填词演唱,强调声音柔美。 (2)第二乐句:采用 “跟琴模唱→填词演唱→纠错巩固” 的流程,重点练习一字多音的连贯演唱,提醒学生情感饱满。
3. 整体跟唱:播放完整歌曲音频,带领学生完整演唱,配合轻柔的绣花动作,提醒学生注意技巧运用与情感表达,投入深情的情绪。 1. 聆听教师讲解,理解 2/4 拍韵律、旋律特点与演唱技巧,建立对歌曲的理性认知。
2. 跟随教师逐乐句学唱简谱与歌词,攻克前倚音、切分节奏等难点,认真纠正演唱问题。
3. 参与整体演唱,配合绣花动作,熟悉歌曲整体表现。 按 “特点讲解→分句突破→整体整合” 的逻辑教学,用通俗语言化解专业难点,针对重点技巧设计专项练习,帮助学生精准把握演唱技巧,突破教学难点。
四、精彩演绎 自由发挥 1. 提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创意表演,可选方式:①结合荷包图案创编新歌词(如‘绣朵牡丹红彤彤,送给心上人情意浓’);②用木鱼、三角铁等打击乐器编配轻柔节奏伴奏;③手持荷包道具,设计绣花、托举、眺望等舞蹈动作配合演唱。”
2. 给予 5 分钟准备时间,巡视各小组,提供指导(如提醒节奏与旋律匹配、动作贴合歌曲情绪),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 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佩戴道具表演,给予具体表扬(如 “创编的歌词很有诗意”“演唱得深情又柔美”),组织台下学生为表演者鼓掌。 1. 小组讨论确定创意形式,分工合作进行创编与练习。
2. 上台展示小组作品,自信表现对歌曲的理解与创意,借助道具增强表演效果。
3. 欣赏同学表演,主动鼓掌鼓励,学习他人优点。 通过多元创意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结合山西民俗道具与情感主题,深化对歌曲文化内涵的理解,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与舞台表现力,落实 “创意实践” 目标。
五、拓展思路 开阔视野 1. 播放其他地区《绣荷包》民歌片段(如四川、陕西版本),提问:“这些不同地区的《绣荷包》,情绪和风格有什么不一样?它们都传递了怎样的共同情感?”
2. 展示山西剪纸、平遥古城、刀削面等地域特色图片,结合视频讲解:“山西不仅有好听的民歌,还有精美的剪纸、古老的建筑和美味的食物,这些都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则承载着人们最真挚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传统爱情信物(如玉佩、香囊),鼓励课后收集更多传统民歌。 1. 聆听并对比不同地区《绣荷包》,分享自己的听觉感受与发现。
2. 观看图片与视频,了解山西多元文化,理解山西民歌的文化根源。
3. 分享传统爱情信物知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兴趣。 通过拓展欣赏与文化讲解,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理解《绣荷包》的地域多样性与情感共通性,建立 “民歌与地域文化共生” 的认知,强化 “文化理解” 目标,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后生活。
六、结语与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分享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绣荷包》,大家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分享?”
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演唱山西民歌《绣荷包》,掌握了前倚音、切分节奏等演唱技巧,还了解了荷包作为爱情信物的民俗文化,感受到了传统民歌的深情魅力。希望大家以后多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间音乐与民俗艺术。” 1. 主动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情感体验(如 “学会了前倚音的演唱”“知道了荷包是古代的爱情信物”)。
2. 认真倾听教师总结,牢记传统民歌与民俗文化的价值。 梳理本节课学习内容,巩固音乐知识与创意实践成果,升华 “传承传统文化、珍视真挚情感” 的主题,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深化认知,落实 “审美感知” 与 “文化理解” 的情感目标。
课堂达标
填空题:山西民歌《绣荷包》采用的调式是__________,在传统民俗里 “荷包” 是青年男女交往的__________;歌曲的拍号是__________,核心演唱技巧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判断题:《绣荷包》的曲式结构是复三部曲式。( )
简答题:请写出一句你为《绣荷包》创编的新歌词(需符合歌曲节奏与情感基调)。
答案:
五声商调式;信物;2/4 拍;前倚音;切分节奏(一字多音亦可)
×(歌曲的曲式结构是单乐段)
示例:绣只蝴蝶飞呀飞,思念心上人儿归;绣朵祥云绕腰间,情意绵绵藏心间(答案符合节奏与情感基调即可)
板书设计
《绣荷包》
1=C 2/4 中速稍慢、优美地、深情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