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螃蟹歌》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螃蟹歌》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简介

《螃蟹歌》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三年级上册第 5 单元《童年趣事(二)》
第 1 课时 ——《螃蟹歌》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螃蟹歌》是流传于四川地区的经典民歌,承载着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与生活气息,源于百姓日常劳作与孩童嬉戏场景,生动描绘了孩子们在河边与螃蟹互动的趣味情节。歌词以拟人化手法展现螃蟹的形态特征与 “夹人” 趣事,语言诙谐风趣,方言韵味浓郁,既体现了四川人民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也传递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民间音乐文化中极具生活情趣的代表作。
歌曲采用 bE 大调、2/4 拍、中速,为一段体结构(上下两个乐句),徵调式的运用赋予歌曲鲜明的民族风格。上句旋律起伏较大,通过跳进与级进结合的方式,如 “一个螃蟹八只脚,两个夹夹往天上戳”,生动勾勒出螃蟹的灵动形态;下句旋律相对平稳,节奏与上句形成呼应,在 “夹呀么夹得紧又紧,甩呀么甩不脱” 等乐句中节奏加快,增强了情节的紧张感与趣味性。全曲附点音符的巧妙运用,增添了活泼俏皮的音乐氛围,旋律朗朗上口,极具传唱度。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音乐活动抱有浓厚兴趣,喜欢通过体验式、游戏化的方式学习,乐于参与演唱、表演等互动环节。但该阶段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约 15-20 分钟),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维持学习热情;学生间音乐基础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附点节奏、装饰音等音乐元素的把握不够精准,识谱能力和音准稳定性有待提升。
学生对螃蟹这一动物较为熟悉,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但对四川方言和地域文化了解较少,方言发音和韵味的把握是学习难点。此外,学生具备初步的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参与小组创编活动,但创意表达和舞台表现力需要教师引导与鼓励。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 2/4 拍明快的节奏特点和诙谐活泼的旋律风格,辨别上下乐句的旋律差异与情绪变化。
体会歌曲中孩童与螃蟹互动的趣味场景,建立对民间音乐作品的审美认知,感受生活气息与民俗文化的融合之美。
艺术表现
能以自然、欢快且富有表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准确把握 2/4 拍 “强弱” 的节拍韵律。
精准处理歌曲中的附点音符和装饰音,清晰展现节奏的轻快感,用生动的歌声表现歌曲的诙谐氛围。
能运用四川方言演唱歌曲,模仿方言发音特点,展现歌曲的地域韵味与生活情趣。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结合歌曲情节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如模拟螃蟹爬行、夹人等),或用打击乐器设计节奏伴奏。
能利用道具进行角色表演,上台展示创意成果,通过肢体动作、乐器伴奏、表情演绎等综合形式表现对歌曲的理解。
文化理解
了解歌曲的四川地域文化背景,知道其作为民歌的起源与传承价值,体会方言在音乐中的独特魅力。
感受民间音乐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理解多元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增强对本土民间音乐的认同感与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歌曲,掌握 2/4 拍的节拍韵律,准确把握附点音符和装饰音的演唱,确保节奏与音准的稳定性。
运用四川方言生动演唱歌曲,感受方言与旋律的融合之美,体会歌曲诙谐幽默的情感与生活气息。
教学难点
精准演绎附点音符和装饰音,既保持节奏的轻快活泼,又避免音准偏移,保证演唱的流畅性。
准确把握四川方言的发音特点(如平翘舌、声调变化),将方言韵味自然融入演唱,避免 “普通话化” 演唱。
在演唱与表演中融入情感,生动再现孩童与螃蟹互动的趣味场景,展现歌曲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谜语导入 1. 出示谜语:“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 引导学生猜动物,结合学生回答引出 “螃蟹”。
2.提问:“谁能说说螃蟹的样子和习性?有没有和螃蟹互动的有趣经历?” 鼓励学生分享,激发表达欲。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四川民歌《螃蟹歌》,它讲的就是孩子们和螃蟹的趣事”,板书课题并播放歌曲音频,引导学生安静聆听。 1. 积极猜谜语,分享对螃蟹的认知和相关经历,调动生活经验。
2.齐读课题,安静聆听歌曲音频,初步感受歌曲的方言韵味和诙谐氛围。 以谜语激发兴趣,结合生活经验拉近距离,自然引出新课;初次聆听帮助学生建立对歌曲的整体感知,为后续学习铺垫。
二、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1)—— 聆听感受,初识歌曲 1. 首次聆听后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快还是慢?”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歌曲 “中速、风趣地” 的特点。
2.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感知 2/4 拍,讲解 2/4 拍强弱规律(强弱),带领学生用拍手、跺脚等动作表现节拍。
3. 介绍歌曲的四川地域背景和方言特点,出示带拼音的方言歌词(如 “夹夹”“甩不脱”),带领学生逐字跟读,纠正发音,再带着节奏朗诵歌词,强调吐字清晰、语气诙谐。 1. 聆听音频,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明确歌曲情绪与速度。
2.跟随教师学习 2/4 拍强弱规律,用动作表现节拍,强化节奏感知。
3. 跟读方言歌词,纠正发音,朗诵歌词,熟悉文本内容与方言韵味。 多次聆听与节奏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歌曲基础特征;方言歌词专项指导突破发音难点,为准确演唱奠定基础。
三、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2)—— 分析结构,分句学唱 1. 分析上乐句:播放上乐句音频,提问:“这段旋律有什么特点?像在描绘什么?” 总结 “起伏大、灵动活泼” 的特点,带领学生逐乐句学唱简谱,重点指导附点音符(如 XXX XXX 节奏)的演唱,再填词演唱,强调唱出螃蟹的 “神气感”。
2.分析下乐句:播放下乐句音频,提问:“这段旋律和上乐句有什么不同?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总结 “节奏加快、情节性强” 的特点,带领学生学唱简谱,重点练习装饰音的圆滑处理,填词演唱时引导学生加入 “紧张又有趣” 的语气。
3. 分段演唱:分别带领学生演唱第二、三段歌词,提醒方言发音的一致性和情节情绪的连贯性。
4. 整体跟唱:播放完整歌曲音频,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提醒学生注意上下乐句的情绪转换,保持方言韵味。 1. 聆听乐句音频,思考并回答问题,感受旋律差异与情绪变化。
2.逐乐句学唱简谱和歌词,专注纠正附点音符、装饰音等难点,调整演唱情绪。
3. 分段演唱歌词,保持方言发音准确,整体跟唱歌曲,强化对歌曲的完整把握。 分句学唱降低学习难度,针对性突破技术难点;结合乐句特点引导情绪表达,避免单纯技巧练习,让演唱更具感染力。
四、精彩演绎 自由发挥 1. 提出活动要求:“请小组合作,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如模拟螃蟹爬行、举夹、夹人等),或用打击乐器设计节奏伴奏(如用沙锤表现水流声,响板表现螃蟹夹人节奏),也可以结合道具进行角色表演。”
2.给予 5-7 分钟准备时间,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帮助协调动作与音乐的配合。
3. 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引导台下学生认真欣赏,展示后给予肯定与表扬(如 “动作设计特别贴合歌词”“方言唱得很地道”),组织鼓掌鼓励。 1. 小组合作讨论,创编动作、设计伴奏或准备角色表演,积极参与实践。
2.上台展示创意成果,自信表现对歌曲的理解与诠释。
3. 欣赏同伴表演,学习他人优点,给予掌声鼓励。 创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舞台表现力;多元展示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深化对歌曲的理解与体验。
五、拓展思路 开阔视野 1. 播放四川民歌集锦视频(如《太阳出来喜洋洋》片段),提问:“这些歌曲和《螃蟹歌》有什么共同点?都带有什么地方特色?”
2.结合学生回答,总结四川民歌的特点:方言运用、生活气息浓厚、节奏明快等,介绍民歌是民族文化的 “活化石”,承载着地域的历史与情感。
3. 提问:“我们身边有哪些有趣的民间歌曲或童谣?” 鼓励学生分享,激发对本土民间音乐的关注。 1. 观看视频,对比分析歌曲共同点,感受四川民歌的整体风格。
2.聆听教师讲解,了解民歌的文化价值,深化对地域文化的认知。
3. 分享身边的民间歌曲或童谣,拓宽音乐视野。 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建立对四川民歌的整体认知,理解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引导关注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
六、结语与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分享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螃蟹歌》,大家学会了什么?对四川民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用四川方言演唱诙谐的《螃蟹歌》,掌握了 2/4 拍的节奏特点,还感受到了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以后多关注身边的民间音乐,传承和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1. 主动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感受,梳理知识与情感体验。
2.认真倾听总结,牢记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树立文化传承意识。 梳理学习内容,巩固知识与情感体验;升华主题,落实文化理解目标,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与传承意愿。
课堂达标
歌曲《螃蟹歌》的节拍是__________。
歌曲《螃蟹歌》的情绪是__________,演唱风格为__________。
歌曲《螃蟹歌》是流传于__________地区的__________(体裁)。
答案:1. 2/4 拍 2.风趣地、诙谐活泼 3. 四川、民歌
板书设计
《螃蟹歌》
1=bE 2/4 拍 中速、风趣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