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渔光曲》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渔光曲》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简介

《渔光曲》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三年级上册第 6 单元《流动的乐音》
第 3 课时 ——《渔光曲》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如沙锤、碰铃、木鱼)
教材分析
《渔光曲》创作于 1934 年,是同名影片的主题歌,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军阀混战、资本压榨与帝国主义掠夺并存,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影片《渔光曲》通过展现穷苦渔民家庭破产、流浪与死亡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而歌曲作为影片灵魂,以凄婉婉转的曲调、规整的节奏,描绘了渔民沉重的劳动与贫困的生活,传递出他们内心的悲愤与无奈,与影片主题高度契合,在当时引发广大民众的强烈共鸣,成为承载特定历史记忆的音乐符号。
歌曲采用 G 大调、4/4 拍、中速稍缓,为并列单三部曲式结构(A+B+C),单一调性贯穿始终。A 段为主题呈现,旋律起伏有致、速度从容,如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描绘出渔村静谧悠远的景致;B 段节奏稍稍紧缩,通过 “潮水升浪花涌,渔船儿飘飘各西东” 等乐句,展现渔民出海捕鱼的艰辛劳作场景;C 段旋律、节奏与 A 段呼应,强化了凄凉悲苦的情感氛围,“鱼儿难捕租税重,捕鱼人儿世世穷” 更是将渔民的无奈与困苦推向极致。全曲织体轻薄,半分解音型填充长时值旋律音,古典和声语汇的运用让音乐风格轻淡却极具感染力,精准传递出时代背景下的民生疾苦。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自信心建立的关键阶段,对他人评价敏感,部分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主张,部分学生则需更多鼓励建立自信。他们活泼好动,对有故事、有画面感的音乐作品抱有兴趣,喜欢通过聆听、哼唱、律动等互动形式学习,但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约 15-20 分钟),且情绪转换能力较弱,需要教师通过具象化情境引导其理解歌曲的悲伤情感。
学生间音乐基础存在差异,对 4/4 拍的节拍韵律有初步认知,但对装饰音、半分解音型等音乐元素的把握不够精准;具备初步的演唱能力,但在通过力度、速度、音色变化细腻表达复杂情感(如艰辛、悲愤、无奈)方面缺乏经验。此外,学生对 20 世纪 30 年代的历史背景了解较少,难以直观体会歌曲反映的社会现实,需通过视频、图片等素材搭建认知桥梁;团队协作意识初步形成,但在创意创编中容易出现思路局限、合作效率不高的问题,需教师针对性引导。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 4/4 拍舒缓规整的节奏和婉转流畅的旋律,体会其蕴含的忧伤、悲愤情感,辨别 A、B、C 三段的旋律差异与情绪变化(A 段静谧悠远、B 段紧张艰辛、C 段悲苦无奈)。
提升对音乐节奏、旋律、力度等要素的敏感度,体会歌曲轻淡却极具感染力的艺术风格,建立对特定历史时期音乐作品的审美认知。
艺术表现
能以连贯、深情的声音哼唱歌曲主旋律,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准确把握 4/4 拍 “强弱次强弱” 的节拍韵律。
精准处理歌曲中的装饰音和长时值音符,通过力度变化(B 段稍强、C 段渐弱)表现情感递进,用细腻的演唱传递渔民的艰辛与悲愤。
能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如沙锤模拟海浪、木鱼表现划船节奏),或配合肢体动作强化情感表达,提升音乐表现力。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为歌曲创编简单的肢体律动(如模拟划船、撒网、海浪起伏等动作),或用打击乐器设计贴合各段落情绪的伴奏方案。
能通过角色扮演(如渔民劳作场景)、情景表演等形式,生动再现歌曲描绘的画面与情感,上台展示创意成果。
文化理解
了解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与影片的关联,体会歌曲所反映的渔民生活与社会现实,感受音乐与历史、社会的紧密联系。
对比当下幸福生活与旧社会渔民的困苦,珍惜现有生活,增强对特定历史时期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提升文化素养与历史认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渔光曲》的旋律、节奏特点与忧伤悲愤的情感,能准确哼唱主旋律,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了解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理解音乐如何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歌曲中复杂的情感变化,精准把握演唱时的力度、速度和音色变化,细腻表达出渔民的艰辛、悲愤与无奈。
引导学生在理解历史背景与歌曲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创意实践(律动、表演、伴奏)深度诠释歌曲情感,避免形式化表达。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 播放 20 世纪 30 年代海边渔村实景视频(展现渔民艰辛劳作、生活困苦的场景),提问:“同学们,视频里的渔民在做什么?他们的生活看起来怎么样?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并表达感受。
2. 结合学生回答,补充背景:“这是 90 多年前的中国渔村,当时的渔民们不仅要面对汹涌的海浪,还要承受剥削与压迫,生活十分艰难。有一首歌曲就记录下了他们的故事,这就是《渔光曲》”,板书课题并播放歌曲纯音乐,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安静聆听。 1. 观看视频,积极观察并分享感受,初步建立对 “旧时代渔民困苦生活” 的认知。
2. 齐读课题,安静聆听纯音乐,初步感受歌曲忧伤、舒缓的氛围。 以历史场景视频创设情境,拉近距离,激发学生共情;初次聆听帮助学生建立对歌曲的整体感知,为后续情感理解铺垫。
二、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1)—— 聆听感受,初识歌曲 1. 首次聆听后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快还是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歌曲 “中速稍缓、忧伤悲愤” 的特点。
2. 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感知 4/4 拍,讲解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带领学生用 “拍手 - 拍腿 - 拍肩 - 拍腿” 动作表现节拍,强化节奏感知。
3. 详细介绍歌曲创作背景、与影片的关联及词曲作者,带领学生带着节奏朗诵歌词,重点强调 “鱼儿难捕租税重,捕鱼人儿世世穷” 等乐句的语气,体会歌词传递的悲苦情感。 1. 聆听音频,思考并回答问题,明确歌曲情绪、速度与画面感。
2. 跟随教师学习 4/4 拍强弱规律,用动作表现节拍,熟悉韵律。
3. 聆听背景介绍,带着节奏朗诵歌词,深化对歌曲情感与内涵的初步认知。 多次聆听与节奏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核心特征;背景讲解与歌词朗诵搭建历史与音乐的桥梁,为情感表达奠定基础。
三、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2)—— 分析结构,分段体验 1. 分析 A 段: - 播放 A 段音频,提问:“这段旋律有什么特点?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总结 “旋律起伏有致、速度从容、静谧悠远” 的特点,带领学生哼唱主旋律,强调长时值音符的连贯演唱,配合 “眺望海面” 的轻柔手势,感受渔村景致。
2. 分析 B 段: - 播放 B 段音频,提问:“这段旋律和 A 段有什么不同?节奏有什么变化?仿佛在表现什么?” 总结 “节奏紧缩、情绪紧张” 的特点,讲解该段描绘渔民出海劳作的艰辛,带领学生哼唱,强化力度稍强的演唱处理,配合 “撒网、拉绳” 的动作,体会劳作场景。
3. 分析 C 段: - 播放 C 段音频,提问:“这段旋律和前面哪个乐段相似?情绪有什么变化?” 总结 “呼应 A 段、情感悲苦” 的特点,带领学生哼唱,强调力度渐弱,用低沉的声音传递渔民的无奈与困苦。
4. 整体聆听:播放完整歌曲,引导学生分段做出对应表现(A 段轻柔哼唱、B 段动作配合、C 段深情表达)。 1. 聆听各段落音频,思考并回答问题,感受段落间的差异与情感递进。
2. 分段哼唱主旋律,配合手势与动作,精准把握各段落的情绪与演唱要求。
3. 整体参与歌曲表现,强化对三段式结构与情感脉络的理解。 分段分析降低理解难度,针对性突破情感表达难点;手势与动作辅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内涵,深化情感体验。
四、精彩演绎 自由发挥 1. 提出活动要求:“请小组合作,选择一种形式创意表现歌曲 ——① 律动创编:为 A 段设计 ‘海浪起伏’ 手势,B 段设计 ‘撒网、拉绳’ 劳作动作,C 段设计 ‘低头叹息’ 悲伤动作;② 乐器伴奏:用沙锤模拟海浪(A、C 段轻柔摇晃,B 段稍快),木鱼表现划船节奏(B 段),碰铃点缀旋律亮点;③ 情景表演:分组扮演渔民,再现 ‘出海劳作 - 辛苦捕鱼 - 无奈归家’ 的场景。”
2. 给予 6-8 分钟准备时间,巡视指导,对创意不足的小组提供思路启发,对基础薄弱的小组给予动作或节奏范例。
3. 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引导台下学生从 “情感贴合度”“创意性”“节奏准确性” 三个方面评价,展示后给予肯定与针对性表扬(如 “动作精准表现了劳作艰辛”“伴奏贴合歌曲情绪”)。 1. 小组合作讨论,选择创意形式并积极排练,发挥想象力与协作能力。
2. 上台展示创意成果,自信表现对歌曲的理解与诠释。
3. 参与评价同伴表演,学习他人优点,提升审美能力。 多元创意实践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评价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深化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五、拓展思路 开阔视野 1. 播放现代渔村幸福生活的短视频(渔民丰收、生活富足的场景),提问:“对比 90 多年前的渔村,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时代变迁与当下生活的幸福。
2. 分享另一首反映民生的经典歌曲《松花江上》片段,提问:“这首歌曲和《渔光曲》在创作背景、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总结:“特定历史时期的音乐往往会记录社会现实与人们的心声,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忆”。
3. 鼓励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红色经典音乐,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 1. 观看现代渔村视频,对比思考,分享感受,珍惜当下幸福生活。
2. 聆听《松花江上》片段,对比分析共同点,深化对 “音乐与历史关联” 的理解。
3. 激发课后探索兴趣,主动了解更多红色经典音乐。 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升华情感态度;通过同类歌曲对比,深化对特定历史时期音乐文化的认知,落实文化理解目标。
六、结语与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分享收获:“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渔光曲》,大家学会了什么?对旧时代的渔民生活和音乐文化有了哪些新认识?”
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感受了《渔光曲》优美又忧伤的旋律,体会了旧时代渔民的艰辛与悲愤,还了解了音乐如何记录历史、反映现实。希望大家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尊重和传承这些承载历史记忆的经典音乐,做热爱生活、铭记历史的小使者。” 1. 主动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感受,梳理知识与情感体验。
2. 认真倾听总结,牢记歌曲传递的历史内涵与情感价值,树立珍惜生活、传承经典的意识。 梳理学习内容,巩固知识与情感体验;升华主题,将音乐学习与历史认知、价值观培养结合,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课堂达标
歌曲《渔光曲》由______作词、______作曲,创作于______年,是同名影片的主题歌。
歌曲采用______拍,结构为______(并列单三部曲式 / 一段体),情绪特点是______。
歌曲通过旋律和节奏变化,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场景,传递出渔民的______情感。
答案:1. 安娥、任光、1934 2. 4/4、并列单三部曲式、忧伤悲愤地 3. 渔村静谧景致、渔民劳作艰辛、渔民生活困苦、艰辛与悲愤
板书设计
《渔光曲》
1=G 4/4 拍 中速稍缓、忧伤悲愤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