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摇篮曲》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摇篮曲》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简介

《摇篮曲》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三年级上册第 7 单元《月下摇篮》
第 1 课时 ——《摇篮曲》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奥地利作曲家 “歌曲之王” 舒伯特 19 岁时的经典作品,根据克劳蒂乌斯的诗谱写而成。创作背景充满故事性:当时舒伯特生活贫困,饿着肚子走进一家酒店,在旧报纸上看到朴素动人的小诗,脑海中浮现出慈爱的母亲形象,深受触动后急速谱曲,并用作品换了一盆土豆烧牛肉。这首歌曲凭借温暖真挚的母爱主题与优美旋律,在世界各地广泛传唱,成为摇篮曲体裁的典范之作。
舒伯特在短短 31 年的生命里,创作了 600 多首歌曲及大量室内乐、交响曲作品,擅长以诗为灵感,将音乐与诗歌紧密融合。《摇篮曲》采用 D 大调、4/4 拍、行板速度,为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组成),旋律抒情轻柔、线条流畅,以级进为主,起伏有致;附点音符与装饰音的运用营造出 “摇篮轻轻摆动” 的摇曳感;力度标记 “pp”(极弱)的使用,凸显出宁静安详的氛围,精准传递出母亲对孩子的无限温存与慈爱。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自信心建立的关键阶段,对他人评价敏感,部分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主张,部分学生则需更多鼓励建立自信。他们活泼好动,对 “母爱”“摇篮” 等贴近生活的主题抱有天然情感共鸣,喜欢通过聆听、哼唱、律动、道具互动等形式学习,但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约 15-20 分钟),对枯燥的乐理知识学习较被动。
学生间音乐基础存在差异,多数对 4/4 拍的节拍韵律有初步认知,但对装饰音、附点音符的演唱技巧把握不够精准,部分学生存在音准欠佳、气息不连贯的问题;具备初步的演唱能力,但在通过柔和音色、舒缓节奏表达 “宁静慈爱” 情感方面缺乏经验。此外,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及作曲家舒伯特的了解较少,需通过具象化故事、视频素材搭建认知桥梁;团队协作意识初步形成,能够参与简单的创意创编,但在动作设计与情感表达的贴合度上需教师重点引导。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 4/4 拍舒缓平稳的节奏和温柔优美的旋律,体会其宁静、安详、真挚的情绪,辨别乐句间的重复与变化关系,感知 “摇篮摇曳” 的音乐意境。
提升对音乐力度(pp 极弱)、装饰音、附点音符等要素的敏感度,建立对西方古典摇篮曲的审美认知,体会音乐与诗歌融合的艺术魅力。
艺术表现
能以柔和、甜美、舒缓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准确把握 4/4 拍 “强弱次强弱” 的节拍韵律。
精准处理歌曲中的装饰音和附点音符,掌握气息连贯的演唱方法,通过控制音量(极弱力度)和音色,表现出摇篮曲的风格特点。
能配合歌曲意境进行简单律动(如模拟摇摇篮),或用打击乐器(碰铃轻柔点缀、沙锤模拟风声)为歌曲伴奏,增强音乐表现力。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为歌曲创编简单的亲子互动动作(如轻抚、摇抱)、替换部分歌词(围绕 “妈妈的呵护” 主题),或设计轻柔的和声伴唱(如 “wu”“a” 等音型)。
能借助摇篮道具上台展示,通过演唱、律动、道具互动等综合形式,生动再现歌曲中母爱呵护的温馨场景。
文化理解
了解舒伯特的艺术人生、创作风格及《摇篮曲》的创作故事,知道摇篮曲体裁的核心特征(节奏舒缓、旋律优美、情感温柔,用于安抚婴儿入睡)。
感受奥地利古典音乐文化的魅力,体会 “音乐无国界” 的情感共通性,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珍惜母爱、感恩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宁静安详的风格特点与真挚的母爱情感,能用柔和、气息连贯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准确把握节奏与音准。
了解摇篮曲的体裁特征(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及舒伯特的音乐成就。
教学难点
唱好装饰音和附点音符,准确表现出 “摇” 的摇曳感,避免演唱生硬;掌握极弱力度(pp)的控制,保持声音柔和且有穿透力。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母爱内涵,通过音色、气息、表情的细腻处理,传递出母亲对孩子的温存慈爱,避免情感表达表面化。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 播放轻柔的纯音乐,展示母亲摇摇篮、轻抚孩子入睡的温馨图片,提问:“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这段音乐,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小时候妈妈是怎样哄你入睡的?” 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体验。
2. 邀请几位学生哼唱自己熟悉的摇篮曲片段,结合学生分享,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世界著名的摇篮曲,它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作品,背后还有一个温暖的故事”,讲述舒伯特 “以曲换食” 的创作故事,板书课题并播放歌曲音频,引导学生安静聆听。 1. 分享生活中妈妈哄睡的体验,哼唱熟悉的摇篮曲,调动情感共鸣。
2. 倾听创作故事,齐读课题,安静聆听歌曲音频,初步感受宁静温柔的氛围。 以生活情境和情感共鸣导入,拉近距离;创作故事增加趣味性,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歌曲的情感认知。
二、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1)—— 聆听感受,初识歌曲 1. 首次聆听后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快还是慢?你感受到了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歌曲 “行板、宁静安详、温柔真挚” 的特点。
2. 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感知 4/4 拍,讲解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带领学生用 “轻拍手心
轻拍胳膊
轻拍肩膀
轻拍胳膊” 动作表现节拍(模拟摇摇篮的节奏),强化节奏感知。
3. 带领学生带着节奏朗诵歌词,重点强调附点音符的停顿(如 “睡吧 睡吧”),体会歌词传递的慈爱情感;介绍力度标记 “pp”(极弱),讲解其在歌曲中营造 “安静哄睡” 氛围的作用。 1. 聆听音频,思考并回答问题,明确歌曲情绪、速度与情感基调。
2. 跟随教师用轻柔动作表现 4/4 拍强弱规律,熟悉 “摇曳感” 节奏。
3. 带着节奏朗诵歌词,理解力度标记的意义,深化情感感知。 多次聆听与节奏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核心特征;歌词朗诵与力度标记讲解为准确演唱奠定基础,强化情感共鸣。
三、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2)—— 分析结构,分句学唱 1. 分析四个乐句(一段体结构):
播放第一乐句音频,提问:“这段旋律有什么特点?像在做什么?” 总结 “旋律级进、轻柔平稳” 的特点,带领学生学唱简谱,重点指导装饰音的演唱(“轻而短,不破坏旋律流畅性”),再填词演唱,强调气息连贯。
播放第二乐句音频,提问:“这段和第一乐句有什么联系?” 总结 “旋律相似、情感延续” 的特点,带领学生学唱,重点练习附点音符的 “摇曳感”,填词演唱时引导学生用更温柔的音色表达。
播放第三、四乐句音频,提问:“这两句旋律有什么变化?情绪上更怎样?” 总结 “旋律小幅起伏、情感递进” 的特点,带领学生学唱,强化力度控制(保持极弱),避免声音突兀。
2. 整体跟唱:播放完整歌曲音频,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提醒学生注意装饰音、附点音符的准确处理,用气息支撑声音,保持宁静安详的氛围。 1. 聆听各乐句音频,思考并回答问题,感受乐句间的联系与变化。
2. 逐乐句学唱简谱和歌词,专注纠正装饰音、附点音符等难点,调整音色与气息。
3. 整体跟唱歌曲,强化对歌曲结构与情感的完整把握。 分段学唱降低学习难度,针对性突破技术难点;结合乐句特点引导音色与气息表达,让演唱更贴合歌曲风格。
四、精彩演绎 自由发挥 1. 提出活动要求:“请小组合作,选择一种形式创意表现歌曲 ——① 律动创编:设计模拟摇摇篮、轻抚孩子的动作,配合歌曲节奏;② 歌词改编:围绕‘妈妈的呵护’主题,替换部分歌词(如‘睡吧睡吧,妈妈在身旁,月光轻轻照脸庞’);③ 乐器伴奏:用碰铃在乐句末尾轻柔点缀,沙锤模拟微风声,营造温馨氛围;④ 情景表演:借助摇篮道具,扮演妈妈哄孩子入睡的场景。”
2. 给予 5
7 分钟准备时间,巡视指导,对基础薄弱的小组提供动作或歌词范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情感。
3. 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引导台下学生从 “情感贴合度”“节奏准确性”“创意性” 三个方面评价,展示后给予肯定与针对性表扬(如 “装饰音唱得真细腻”“动作特别温柔,贴合母爱主题”)。 1. 小组合作讨论,选择创意形式并积极排练,发挥想象力与协作能力。
2. 上台展示创意成果,借助道具、动作、演唱等形式,生动诠释歌曲情感。
3. 参与评价同伴表演,学习他人优点,提升审美能力。 多元创意实践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道具与互动环节强化情感表达,让学生深度沉浸在歌曲意境中。
五、拓展思路 开阔视野 1. 播放另一首经典摇篮曲(如勃拉姆斯《摇篮曲》)片段,提问:“这首摇篮曲和舒伯特的《摇篮曲》在风格、情绪上有什么共同点?” 总结摇篮曲的体裁特征:节奏舒缓、旋律优美、情感温柔、速度缓慢,常用于安抚婴儿入睡。
2. 分享舒伯特的其他经典歌曲片段(如《小夜曲》),简单介绍其 “歌曲之王” 的音乐成就,提问:“从舒伯特的创作故事和作品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音乐源于生活、传递真情” 的道理。
3. 鼓励学生课后回家为家人哼唱《摇篮曲》,传递关爱与温暖。 1. 聆听不同摇篮曲片段,对比分析共同点,掌握摇篮曲体裁特征。
2. 了解舒伯特的音乐成就,体会音乐与生活、情感的关联。
3. 激发课后实践兴趣,将音乐学习与生活情感表达结合。 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建立对摇篮曲体裁的系统认知,深化对作曲家的了解;课后实践让音乐学习走出课堂,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六、结语与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分享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摇篮曲》,大家学会了什么?对舒伯特和古典音乐有了哪些新认识?”
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演唱这首温柔优美的古典摇篮曲,掌握了装饰音、附点音符的演唱技巧,还了解了舒伯特的创作故事与摇篮曲的体裁特征。希望大家能记住这份音乐中的温暖,珍惜母爱,也能在生活中用音乐传递真情,感受不同国家古典音乐的魅力。” 1. 主动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感受,梳理知识与情感体验。
2. 认真倾听总结,牢记歌曲传递的母爱与音乐魅力,树立珍惜情感、热爱音乐的意识。 梳理学习内容,巩固知识与情感体验;升华主题,将音乐学习与情感表达、文化传承结合,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课堂达标
舒伯特是______(国家)作曲家,被称为 “______”,《摇篮曲》采用______大调、______拍,速度为______。
歌曲《摇篮曲》的结构是______,由______个乐句组成,核心情感是______。
摇篮曲的体裁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三点)。
答案:1. 奥地利、歌曲之王、D、4/4、行板 2. 一段体、四、母亲对孩子的温存慈爱 3. 节奏舒缓、旋律优美、情感温柔、速度缓慢、力度较弱(任选三点)
板书设计
《摇篮曲》
1=D 4/4 拍 行板、宁静安详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