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简介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三年级上册第 3 单元《中秋月》
第 3 课时《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是花城版三年级上册中秋主题单元的经典欣赏课,由管桦作词、瞿希贤编曲及谱曲,创作于 1957 年,1958 年发表于《儿童音乐》创刊号,曾荣获 1980 年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音乐作品一等奖。歌曲灵感源于词人回到故乡后,看到皓月当空下孩子们围坐谷堆听妈妈讲故事的场景,以叙事性笔触串联起新旧社会的生活对比。歌曲为 1=C 调、4/4 拍、稍慢速度,情绪兼具优美舒缓与哀怨悲愤,采用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旋律宁静优美,节奏舒缓,奠定温馨基调;第二部分旋律沉缓哀怨,与前一部分形成强烈情感反差;第三部分重复第一部分旋律,强化情感共鸣。整首歌曲歌词质朴生动,旋律起伏贴合情感变化,是融合审美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故事类、情感类音乐作品抱有浓厚兴趣,喜欢通过聆听、演唱、表演等形式参与音乐活动,但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需借助情境化、互动化教学维持学习热情。在音乐基础方面,学生已初步掌握 4/4 拍基本节奏,能感知歌曲情绪变化,但对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理解较浅,对不同段落速度、力度的精准把控能力有待提升。在情感认知上,学生生活在幸福年代,对旧社会的苦难历史缺乏直观体验,难以深刻体会歌曲第二部分的哀怨悲愤情感,需通过丰富的直观素材和通俗讲解帮助其建立认知。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优美舒缓与哀怨悲愤的双重情绪特点,体会 4/4 拍强弱次强弱的韵律美感,建立对叙事性红色歌曲的审美认知。
区分歌曲三个部分的旋律差异,感知从温馨场景到苦难叙事再到情感回归的递进过程,提升对音乐情感与意境的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
能准确把握歌曲不同部分的速度、力度变化,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做到情感转换自然。
能为歌曲设计简单的声势动作或配合简单和声,通过歌声与动作结合,生动展现歌曲的情感层次。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创编与歌词场景相符的肢体动作,或尝试为歌曲片段设计简单伴奏节奏,展现对歌曲的个性化理解。
能主动参与舞台展示,大胆运用演唱、动作等形式,传递歌曲蕴含的情感与内涵。
文化理解
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与时代故事,知晓新旧社会生活的差异,理解歌曲承载的历史记忆。
体会旧社会人民的苦难与新社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珍惜当下、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旋律与节奏,准确把握不同部分的情绪转换,用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理解歌曲叙事性特点与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历史内涵。
教学难点
精准表现歌曲第二部分的哀怨悲愤情感,唱出旧社会的苦难感,实现情感的自然转换。
深刻理解歌曲背后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意义,将历史认知转化为真挚的演唱情感,避免情感表达流于表面。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忆昔抚今 1. 出示旧社会百姓穷苦劳作、现代幸福生活的对比照片,提问:“同学们,这些照片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场景,你们能说说它们的区别吗?”
2.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话题:“我们现在的生活幸福美满,但过去的人们曾经历过很多苦难,你们有没有听过长辈讲过去的故事?”
3. 播放歌曲音频,引导学生安静聆听:“今天有一首歌曲,讲述了妈妈回忆过去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板书课题并带领学生齐读。 1. 观察对比照片,积极回答照片中的生活场景差异。
2.回忆自身经历,分享是否听过长辈讲过去的故事。
3. 安静聆听歌曲音频,齐读课题,激发学习兴趣与情感共鸣。 通过对比照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生活差异的思考,结合话题自然引出歌曲,为后续情感体验与历史认知铺垫基础。
二、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1)—— 聆听感受,初识歌曲 1. 首次聆听:播放歌曲音频,提问:“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是快是慢?”
2.再次聆听:带领学生用拍手拍腿拍肩拍腿的方式打 4/4 拍节奏,讲解 “强弱次强弱” 的节拍规律,提问:“歌曲中妈妈给孩子们讲了怎样的故事?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3. 出示歌词,带领学生逐句朗诵,强调根据歌词内容调整语气,结合节奏规律读出韵律感,体会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的温馨意境与 “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 的沉重感。 1. 聆听音频,感受歌曲情绪与速度,举手回答问题。
2.跟随教师练习 4/4 拍节奏,理解节拍规律,再次聆听歌曲后分享感受到的故事与情感变化。
3. 逐句朗诵歌词,根据歌词内容调整语气,深化对歌词意境与情感的体会,为演唱铺垫。 通过多次聆听、节奏练习和歌词朗诵,帮助学生从情绪、节奏、歌词三个维度初步认知歌曲,感知情感变化,建立对歌曲的整体把握。
三、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2)—— 分析结构,分段学唱 1. 介绍歌曲结构:“这首歌采用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分为三个部分,我们分段聆听学习,感受每一部分的特点。”
2.第一部分学习:播放第一部分音频,讲解 “旋律优美宁静、节奏舒缓,描绘孩子们围坐听故事的幸福夜晚”,带领学生跟琴哼唱简谱,再进行填词演唱,提醒学生保持声音轻柔舒缓。
3. 第二部分学习:播放第二部分音频,提问:“这一部分和第一部分的情绪有什么不同?旋律有什么特点?”结合学生回答讲解 “旋律哀怨悲愤、节奏沉缓,讲述妈妈在旧社会的苦难生活”,带领学生边听音频边做轻拍大腿的声势动作,强化沉重情感体验,再跟琴学唱,纠正音准与情感表达。
4. 第三部分学习:播放第三部分音频,提问:“这一部分的旋律你们熟悉吗?和哪一部分相同?”结合学生回答讲解 “重复第一部分旋律,强化对幸福生活的珍惜”,带领学生跟琴完整演唱第三部分,注意保持与第一部分一致的温馨情绪。
5. 整体跟唱:播放完整歌曲音频,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提醒学生注意不同部分的情绪转换与速度、力度稳定。 1. 了解歌曲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明确学习思路。
2.聆听第一部分音频,跟随教师哼唱简谱、填词演唱,用轻柔舒缓的声音表现温馨意境。
3. 聆听第二部分音频,回答情绪与旋律特点问题,通过声势动作体会沉重情感,跟随教师学唱,调整音准与情感表达。
4. 聆听第三部分音频,识别与第一部分的旋律关联,跟随教师演唱,保持温馨情绪。
5. 跟随音频完整演唱歌曲,注意情绪、速度、力度的协调转换。 分段教学降低学习难度,针对性指导各部分旋律与情感特点,通过声势动作强化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精准把握歌曲结构与情感层次,提升演唱质量。
四、精彩演绎 创意绽放 1. 提出活动要求:“请小组合作,为歌曲设计简单的肢体动作或和声伴唱,动作要贴合歌词场景与情感变化,和声可采用‘wu’‘a’等简单音。”
2.给予 5 分钟准备时间,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重点关注第二部分动作与情感的契合度,帮助学生调整表现形式。
3. 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组织台下学生欣赏鼓掌,教师对每组的演唱表现、创意设计给予肯定与针对性点评,强调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1. 小组合作讨论,设计贴合歌词场景与情感变化的动作或和声。
2.利用准备时间进行练习,根据教师指导调整表现形式,强化情感与动作、和声的配合。
3. 上台展示表演唱,自信表达对歌曲的理解与情感,欣赏同伴表演,学习优秀创意。 通过小组创编与舞台展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歌曲情感与结构的理解,锻炼协作能力与自信心。
五、拓展思路 开阔视野 1. 播放旧社会生活片段与现代幸福生活对比短视频,提问:“看完视频,你们对妈妈讲述的‘过去的事情’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体现在哪里?”
2.结合学生回答,总结:“旧社会人民饱受苦难,没有土地没有温饱,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奋斗而来的,我们要珍惜当下,铭记历史,传承先辈们的奋斗精神。” 1. 观看对比短视频,结合歌曲内容分享对 “过去的事情” 的新认知,交流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2.聆听教师总结,深化对历史与现实的认知,树立珍惜生活、传承精神的意识。 通过对比短视频拓宽学生视野,将歌曲学习与历史、现实关联,强化红色文化教育与珍惜生活的情感目标,实现音乐教学与德育的融合。
六、结语与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分享收获:“这节课学习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大家在演唱、情感表达、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方面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一首经典的红色歌曲,掌握了不同部分的情感转换技巧,更了解了新旧社会的生活差异。希望大家牢记历史,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传承红色精神,做热爱祖国、懂得感恩的好少年。” 1. 主动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情感体验,交流对歌曲与历史的理解。
2.认真倾听总结,将情感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牢记珍惜生活、传承红色精神的责任。 梳理学习内容,巩固知识与情感目标,升华主题,让学生在掌握音乐技能的同时,提升历史认知与品德修养。
课堂达标
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情绪兼具__________与__________,速度是__________。
歌曲采用__________曲式结构,第三部分与__________部分旋律相同。
歌曲的曲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1. 优美舒缓 哀怨悲愤 稍慢 2.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第一 3. 瞿希贤
板书设计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1=C 4/4 拍 稍慢 情感多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