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静夜思》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静夜思》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简介

《静夜思》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三年级上册第 4 单元《元月宫遐想》
第 2 课时《静夜思》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花城版三年级上册 “元月宫遐想” 单元的核心唱歌课,由唐代诗人李白的同名五言绝句改编而成。原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诗人异乡客居时,深夜望月思乡的场景,被谱曲后既保留了古诗的文化内涵,又以音乐形式赋予其新的艺术生命力,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素材。歌曲为 1=G 调、4/4 拍、稍慢速度,情绪深情优美且饱含思乡之情,采用二段体结构。第一部分旋律以平稳级进为主,音程跨度多在三度以内,节奏舒缓,营造出宁静清幽的夜晚氛围;第二部分旋律出现起伏变化,“举头” 处音高上扬,“低头” 时音高回落,通过音高对比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情感层次丰富细腻。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古诗与音乐结合的形式抱有浓厚兴趣,喜欢通过聆听、演唱、表演等互动形式参与音乐活动,但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需借助情境化、趣味化教学维持学习热情。在音乐基础方面,学生已初步掌握 4/4 拍基本节奏,熟悉《静夜思》古诗原文,但对歌曲中一字多音、同音高连音线等演唱技巧的把握存在难度,音准稳定性有待提升。在情感认知上,学生虽能背诵古诗,但对 “异乡思乡” 的深层情感缺乏直观体验,因时代差异难以感同身受,需通过丰富的情境素材和通俗讲解帮助其建立认知。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舒缓悠扬的旋律特点,体会 4/4 拍强弱次强弱的韵律美感,建立对古诗改编类歌曲的审美认知。
感知歌曲二段体结构的情感变化,体会从宁静场景描绘到思乡情感抒发的递进过程,提升对音乐意境的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
能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与音准,重点攻克一字多音、同音高连音线的演唱技巧,做到咬字清晰、声音轻柔连贯。
能用深情优美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展现出歌曲古朴典雅的韵味,通过歌声传递思乡之情。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创编与古诗意境相符的肢体动作,或尝试用简单的和声伴唱,展现对歌曲的个性化理解。
能主动参与舞台展示,大胆运用演唱、动作等形式,生动表现歌曲的思乡意境与情感。
文化理解
了解李白的生平、《静夜思》的创作背景及古诗与音乐融合的独特魅力,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故乡的眷恋情怀,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的旋律与节奏,准确演唱一字多音、同音高连音线等技巧,用轻柔连贯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理解歌曲与古诗的关联,感受歌曲营造的思乡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情感。
教学难点
精准把握歌曲的情感基调,跨越时代差异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将情感自然融入演唱中。
在创意实践中,使动作、和声与歌曲的古朴意境、思乡情感协调统一,避免形式与内容脱节。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望月思情 1. 播放宁静夜晚明月高悬、月光洒地的视频,提问:“同学们,视频中的夜晚给你怎样的感觉?你们能想到哪些关于月亮的古诗?”
2. 邀请学生背诵相关古诗,当学生提到《静夜思》时,引导其有感情地完整背诵,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 结合学生回答,讲解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在异乡求学时所作,他看到月光就想起了故乡,后来有人把它编成了好听的歌曲”,板书课题并带领学生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改编的歌曲 ——《静夜思》”。 1. 观看视频,感受宁静的夜晚氛围,积极分享想到的月亮相关古诗。
2. 有感情地背诵《静夜思》,思考并回答诗歌表达的思乡情感。
3. 齐读课题,了解歌曲创作背景,激发学习兴趣与情感共鸣。 通过情境视频与古诗互动,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唤醒对《静夜思》的已有认知,为后续音乐学习与情感体验铺垫基础。
二、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1)—— 聆听感受,初识歌曲 1. 首次聆听:播放歌曲音频,提问:“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是快是慢?”
2. 再次聆听:带领学生用拍手拍腿拍肩拍腿的方式打 4/4 拍节奏,讲解 “强弱次强弱” 的节拍规律,提问:“歌曲的旋律和你背诵古诗时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3. 出示歌词,带领学生逐句朗诵,强调语气温柔深情,结合节奏规律读出韵律感,体会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的清幽与 “低头思故乡” 的深沉。 1. 聆听音频,感受歌曲情绪与速度,举手回答问题。
2. 跟随教师练习 4/4 拍节奏,理解节拍规律,分享旋律与古诗背诵的不同感受,描述歌曲营造的意境。
3. 逐句朗诵歌词,调整语气与节奏,深化对歌词意境与情感的体会,为演唱铺垫。 通过多次聆听、节奏练习和歌词朗诵,帮助学生从情绪、节奏、歌词三个维度初步认知歌曲,建立对歌曲意境的整体把握。
三、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2)—— 分析结构,分句学唱 1. 介绍歌曲结构:“这首歌是二段体结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月光夜景,第二部分抒发思乡之情,我们分句来学习。”
2. 第一部分学唱:播放第一部分音频,讲解 “旋律平稳、节奏舒缓” 的特点,带领学生跟琴哼唱简谱,重点指导音符的平稳过渡,再进行填词演唱,提醒学生保持声音轻柔。
3. 第二部分学唱:播放第二部分音频,讲解 “旋律起伏、情感深沉” 的特点,带领学生跟琴哼唱简谱,重点指导 “举头”“低头” 处的音高变化与一字多音的演唱,再进行填词演唱,强调情感的递进表达。
4. 难点突破:针对同音高连音线,用 “连贯不换气” 的口诀辅助练习,带领学生单独重复演唱相关乐句,纠正演唱问题。
5. 整体跟唱:播放完整歌曲音频,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提醒学生注意两个部分的情感转换与节奏稳定。 1. 了解歌曲二段体结构,明确学习思路。
2. 聆听第一部分音频,跟随教师哼唱简谱、填词演唱,用轻柔的声音表现夜景的清幽。
3. 聆听第二部分音频,跟随教师哼唱简谱、填词演唱,把握音高变化与一字多音技巧,强化思乡情感的表达。
4. 参与难点专项练习,掌握同音高连音线的演唱方法。
5. 跟随音频完整演唱歌曲,注意情感转换与节奏稳定。 分段教学降低学习难度,针对性指导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通过难点专项练习帮助学生精准攻克问题,确保演唱质量。
四、精彩演绎 创意绽放 1. 提出活动要求:“请小组合作,为歌曲创编简单的肢体动作,动作要贴合古诗意境与歌曲情感,比如用手模拟月光、抬头望月、低头沉思等动作。”
2. 给予 5 分钟准备时间,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重点关注动作与歌曲节奏、情感的契合度,帮助缺乏思路的小组梳理创意。
3. 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组织台下学生欣赏鼓掌,教师对每组的演唱表现、动作设计给予肯定与针对性点评,强调意境与情感的融合。 1. 小组合作讨论,创编贴合意境与情感的肢体动作。
2. 利用准备时间进行练习,根据教师指导调整动作,强化动作与歌声、情感的配合。
3. 上台展示表演唱,自信表达对歌曲的理解与情感,欣赏同伴表演,学习优秀创意。 通过小组创编与舞台展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歌曲意境与情感的理解,锻炼协作能力与自信心。
五、拓展思路 开阔视野 1. 播放其他古诗改编歌曲片段(如《咏鹅》《春晓》),提问:“这些歌曲和《静夜思》有什么相同之处?古诗改编成歌曲有什么好处?”
2.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古诗改编成歌曲能让传统文化以更生动的形式传播,让我们更容易感受古诗的韵律与情感,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聆听古诗改编歌曲片段,对比分析与《静夜思》的相同之处,思考并分享古诗改编成歌曲的好处。
2. 聆听教师总结,深化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认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通过拓展其他古诗改编歌曲,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体会古诗与音乐融合的独特价值,强化传统文化传承的情感目标。
六、结语与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分享收获:“这节课学习了《静夜思》,大家在演唱、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方面有什么收获?”
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一首优美的古诗改编歌曲,掌握了一字多音、连音线等演唱技巧,更感受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与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大家热爱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1. 主动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情感体验,交流对歌曲与传统文化的理解。
2. 认真倾听总结,将情感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牢记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梳理学习内容,巩固知识与情感目标,升华主题,让学生在掌握音乐技能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与传承意识。
课堂达标
歌曲《静夜思》改编自唐代诗人__________的同名古诗,歌曲的速度是__________。
歌曲《静夜思》的节拍是__________,强弱规律是__________。
歌曲采用__________结构,第二部分主要抒发了__________情感。
答案:1. 李白 稍慢 2. 4/4 拍 强弱次强弱 3. 二段体 思乡
板书设计
《静夜思》
1=G 4/4 拍 稍慢 深情优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