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唱脸谱》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唱脸谱》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简介

《唱脸谱》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三年级上册第 5 单元《童年趣事(二)》
第 3 课时 ——《唱脸谱》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唱脸谱》诞生于 1989 年,由阎肃作词、姚明谱曲、谢津首唱,是一首融合京剧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的经典作品。彼时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掀起 “京剧热”,创作者为传承京剧这一国粹,将京剧唱腔、节奏与现代音乐风格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又赋予作品时代感与传唱度,成为推动京剧艺术普及的重要载体。
歌曲采用降 B 宫调转降 E 宫调、4/4 拍、快板速度,为不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B)。A 段为通俗歌曲形式,融入老北京方言,依字行腔,旋律轻松活泼,充满生活气息;B 段为分节歌形式,结构规整,前三个乐句各两小节,第四句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通过节奏延伸和花脸拖腔扩充至八小节,将情绪推向高潮,凸显浓郁的京剧韵味。全曲通过鲜明的段落对比,生动展现了脸谱文化的独特魅力,兼具审美价值与文化传承意义。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色彩鲜明、形式独特的京剧脸谱充满好奇,喜欢通过观看、模仿、表演等互动形式学习,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较高。但该阶段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约 15-20 分钟),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维持学习兴趣;学生间音乐基础存在差异,对京剧唱腔、拖腔等专业元素接触较少,缺乏相关知识储备,演唱时难以把握京剧韵味。
学生对京剧的认知多源于影视片段,对脸谱色彩寓意、行当分类等文化知识了解较浅,需要通过具象化的素材(如图文、视频)帮助建立认知。此外,学生具备初步的模仿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参与简单的创意表演,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较为表面,需教师引导深化,避免文化认知流于形式。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 4/4 拍明快的节奏特点和 “京剧 + 流行” 的融合风格,辨别 A、B 两段的旋律差异与情绪变化(A 段轻松活泼、B 段庄重浓郁)。
体会京剧唱腔的独特韵味,尤其是 B 段拖腔的悠长意境,建立对传统与现代融合音乐作品的审美认知。
艺术表现
能以自然、有韵味的声音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准确把握 4/4 拍 “强弱次强弱” 的节拍韵律。
精准处理 B 段的拖腔和特殊节奏,模仿京剧咬字、行腔特点,展现歌曲的京剧韵味。
能结合 A、B 两段特点调整演唱状态,A 段轻松自然,B 段庄重饱满,配合简单京剧动作增强表现力。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为歌曲创编简单的京剧动作(如亮相、手势),或用打击乐器(锣、鼓)为 B 段伴奏,强化京剧氛围。
能佩戴脸谱道具上台展示,通过演唱、动作、表情等综合形式表现对歌曲的理解。
文化理解
了解京剧脸谱的色彩寓意(如红脸忠义、黑脸正直)、行当分类(生、旦、净、丑)等知识,知道歌曲传承传统文化的创作意义。
感受京剧作为 “国粹” 的文化价值,体会传统艺术与现代音乐融合的创新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歌曲,掌握 4/4 拍节拍韵律,准确把握 B 段拖腔和特殊节奏的演唱。
了解京剧脸谱色彩寓意和行当特点,感受歌曲 “传统 + 现代” 的融合风格与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精准演绎京剧唱腔的韵味,尤其是拖腔的悠长与咬字的独特性,避免 “流行化” 演唱。
深入理解脸谱文化与京剧艺术的内涵,将文化认知融入演唱与表演中,避免单纯的模仿与技巧练习。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 播放京剧《霸王别姬》精彩片段,提问:“同学们,视频里演员的脸上有什么特别的装饰?他们的唱腔、动作和我们平时看到的表演有什么不同?”
2. 展示各类脸谱高清图片,介绍:“这些脸上的彩色图案叫做‘脸谱’,不同颜色、图案代表不同性格的人物,这是我们中国京剧的独特艺术”,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通过歌曲《唱脸谱》,走进京剧的神奇世界”,板书课题并播放歌曲音频,引导学生安静聆听。 1. 观看视频和图片,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激发对脸谱的好奇。
2. 齐读课题,安静聆听歌曲音频,初步感受歌曲的京剧韵味与流行元素的融合。 以经典京剧片段和脸谱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出新课;初次聆听帮助学生建立对歌曲的整体感知。
二、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1)—— 聆听感受,初识歌曲 1. 首次聆听后提问:“这首歌曲和你印象中的京剧一样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情绪是怎样的?”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歌曲 “京剧 + 流行” 的融合风格和 “明快、有韵味” 的特点。
2. 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感知 4/4 拍,讲解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带领学生用拍手、拍腿动作表现节拍。
3. 介绍歌曲创作背景,带领学生带着节奏朗诵歌词,重点强调 B 段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等乐句的停顿与重音,熟悉文本内容。 1. 聆听音频,思考并回答问题,明确歌曲风格与情绪。
2. 跟随教师学习 4/4 拍强弱规律,用动作表现节拍,强化节奏感知。
3. 带着节奏朗诵歌词,熟悉文本,初步感知难点乐句。 多次聆听与节奏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歌曲基础特征;歌词朗诵为准确演唱奠定基础,突出重点乐句。
三、师生互动 走进音乐(2)—— 分析结构,分句学唱 1. 分析 A 段:播放 A 段音频,提问:“这段旋律像在做什么?情绪是怎样的?” 总结 “轻松活泼、生活化” 的特点,带领学生逐乐句学唱,强调老北京方言的自然发音,唱出生活气息。
2. 分析 B 段:播放 B 段音频,提问:“这段旋律和 A 段有什么不同?唱了哪些脸谱?” 总结 “京剧韵味浓、拖腔悠长” 的特点,重点讲解拖腔的演唱技巧(“气息连贯、声音绵长”),带领学生逐乐句学唱,纠正音准和节奏,尤其强化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的拖腔练习。
3. 整体跟唱:播放完整歌曲音频,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提醒学生注意 A、B 两段的情绪与风格转换。 1. 聆听乐句音频,思考并回答问题,感受两段旋律的差异。
2. 逐乐句学唱 A、B 段,专注练习拖腔和难点节奏,调整演唱情绪。
3. 整体跟唱歌曲,强化对歌曲的完整把握,注意风格转换。 分段学唱降低学习难度,针对性突破拖腔难点;结合段落特点引导情绪表达,让演唱更具层次感。
四、精彩演绎 自由发挥 1. 提出活动要求:“请小组合作,为 A 段设计生活化动作,为 B 段创编京剧动作(如亮相、挥手);乐器组可用锣、鼓为 B 段伴奏,营造京剧氛围,还可以佩戴脸谱道具增强效果。”
2. 给予 5-7 分钟准备时间,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模仿京剧动作,帮助协调动作与音乐的配合。
3. 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引导台下学生欣赏,展示后给予肯定与表扬(如 “动作有京剧范儿”“拖腔唱得真韵味”),组织鼓掌鼓励。 1. 小组合作创编动作、设计伴奏,佩戴道具排练,积极参与实践。
2. 上台展示创意成果,自信表现对歌曲的理解与诠释。
3. 欣赏同伴表演,学习他人优点,给予掌声鼓励。 创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舞台表现力;道具与乐器的运用强化京剧氛围,深化对歌曲的理解。
五、拓展思路 开阔视野 1. 展示脸谱色彩与人物对应图(红脸关公、黑脸包拯、白脸曹操),讲解:“红脸代表忠义,黑脸代表正直,白脸代表奸诈”,补充介绍京剧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的特点。
2. 播放京剧 “唱、念、做、打” 四大艺术手段的集锦视频,提问:“看完视频,你对京剧有了哪些新认识?”
3. 引导学生讨论:“《唱脸谱》为什么能让更多人喜欢京剧?” 总结传统艺术与现代融合的创新意义。 1. 观看图片和视频,认真聆听讲解,了解脸谱寓意和京剧行当、艺术手段。
2. 参与讨论,分享对京剧的新认识,理解歌曲的创新价值。 拓展京剧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体会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魅力,落实文化理解目标。
六、结语与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分享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唱脸谱》,大家学会了什么?对京剧文化有了哪些新了解?”
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演唱这首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歌曲,掌握了京剧拖腔的演唱技巧,还了解了脸谱文化和京剧艺术的魅力。希望大家以后多关注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1. 主动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感受,梳理知识与情感体验。
2. 认真倾听总结,牢记传统文化的价值,树立传承意识。 梳理学习内容,巩固知识与情感体验;升华主题,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愿。
课堂达标
京剧的角色分为______、、、______四大行当。
京剧的表演有______、、、______四种艺术手段。
歌曲《唱脸谱》中,红脸代表______,黑脸代表______(性格特点)。
答案:1. 生、旦、净、丑 2. 唱、念、做、打 3. 忠义、正直
板书设计
《唱脸谱》
1=bE 4/4 拍 快板、有韵味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