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十六 中国的河湖 2026年中考地理专题复习考点解读(人教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主题十六 中国的河湖 2026年中考地理专题复习考点解读(人教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对比维度 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5修订) 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河湖的特征;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维度 具体表现
题型分布 在中考试题中的题型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导,偶见少量填空题等基础题型,整体侧重图表运用和知识应用
考查形式 考查形式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多依托图表设计,偶见少量基础小题,且聚焦核心河湖及知识综合应用
核心素养考查 人地协调观:合理开发河湖资源,治理河湖问题,推动人地和谐发展;
综合思维:掌握河湖分布与水文特征,明晰南北方及内外流区差异;
区域认知:分析河湖与地形气候关联,探究开发治理对区域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读图提取河湖信息,运用知识提出河湖治理保护建议;
一、河湖众多,区域差异显著
1.外流河和内流河
(1)概念
①外流河:最终注入海洋的河流
②内流河:与海洋不连通的河流
(2)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
①我国主要的外流河
根据注入的不同海洋,我国的外流河分为以下三类:
河流名称 注入海洋
长江、黄河、黑龙江、淮河、珠江、澜沧江等(我国大多数河流) 太平洋
怒江、雅鲁藏布江等(西南地区的部分河流) 印度洋
额尔齐斯河(新疆北部) 北冰洋
②我国主要的内流河
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各支流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和天山山脉,主要补给水源是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2.外流区和内流区
(1)概念
①流域:汇集河水的地域。
②外流区:外流河的汇水区域。
③内流区:内流河的汇水区域。
(2)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
流域 占全国总面积的比重 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比重
外流区 约2/3 超过95%
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祁连山脉东段—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此线以东、以南主要是外流区,以西、以北主要是内流区
内流区 约1/3 不到5%
3.河流的水文特征
河流在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的特征,统称为河流的水文特征。
(1)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 主要补给类型 汛期 主要影响因素
内流河 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春夏季 气温
外流河 大气降水 夏秋季 降水
(2)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①夏、冬季风对河流的影响
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盛行时降水多且集中,河流水位高、流量大,形成汛期;冬季风盛行时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流量小,成为枯水期。
②我国南、北方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对比
地区 代表性河流 水量 汛期 含沙量 结冰期
秦岭—淮河以北 东北地区 黑龙江、松花江、嫩江 较小 较短 小 长
华北地区 黄河、海河 较小 短 大 短
秦岭—淮河以南 珠江、长江 丰富 长 小 无
(3)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①河流水量小: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为主,降水稀少,补给水量小,蒸发旺盛;
②河流汛期短: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山地降水多,形成汛期;冬季气温低,冰川、河流封冻,冬季出现断流
4.我国的湖泊
(1)概况
我国湖泊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外流区湖泊以淡水湖为主,内流区湖泊以咸水湖为主。
(2)我国的两大湖泊群
①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群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群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群,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 1/3。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均在其中。
②青藏高原湖泊群
青藏高原湖泊群是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2多,多为咸水湖。其中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二、我国第一长河——长江
1.长江概况
发源地 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
注入海洋 东海
长度 6300千米
干流形状 呈“V+W”形
流域 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20%
水文特征 干流汛期长,水量和年径流量大,无结冰期
地位 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河
主要支流 自上游到下游: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北岸)、乌江、湘江、汉江、赣江(南岸)
主要湖泊 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
流经省区 干流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级行政区域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流经干湿区 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流经湿润区面积最大
水利枢纽 三峡水利枢纽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灌溉和旅游等综合效益
2.长江各河段特征
河段 特征
上游 源头—湖北宜昌 流经地势三级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 源丰富
中游 湖北宜昌—江西湖口 河道蜿蜒曲折,水流不畅,支流众多,水患频发
下游 江西湖口—入海口 水流平稳,江阔水深,通航条件最优
3.长江的开发
(1)“清洁能源走廊”--长江上中游干支流许多河段水位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我国进行水能梯级开发,修建了一系列大型水电站,电力供应广大地区。
(2)“黄金水道”--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江阔水深,汛期较长,大多数河段可全年通航,通航里程约7万千米,沟通内陆和沿海,形成的水运网与纵向的陆上交通相交,联系南北广大地区。
(3)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4.长江的治理
河段 危害表现 主要解决措施
上游 水土流失 修建水电站和水利枢纽、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护林
中、下游 洪涝灾害 退田还湖、平坑行洪、裁弯取直、疏浚河道、加高加固堤防
泥沙淤积 加强工农业和城市污水排放的管控、健全废水处理设施、生态修复
水污染
三、我国第二长河——黄河
1.黄河概况
发源地 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
注入海洋 渤海
长度 全长5464千米,为我国第二长河
干流形状 呈“几”字形
流域面积 约75万平方千米
地位 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中国第二长河
上、中、下游分界点 内蒙古河口、河南桃花峪
塞外江南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水电站 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
流经温度带 青藏高原区、中温带、暖温带
流经干湿区 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流经的省区 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9个省级行政区域
流经的地形区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 渭河(陕西)、汾河(山西)
2.黄河各河段特征
范围 特点
上游 源头→河口(内蒙古) 龙羊峡至青铜峡段地处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多峡谷,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段水流较慢,为沿岸地区提供灌溉水源
中游 河口→桃花峪 因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剧增
下游 桃花峪→入海口 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3.黄河的贡献
(1)提供水源,孕育文明——是黄河沿岸地区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2)改造环境,塑造平原——在干旱的宁夏和内蒙古地区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同其他河流一道塑造了华北平原。
(3)水能丰富,促进发展——人们依托黄河上中游地势阶梯处丰富的水能资源建设水电站发电,促进经济发展。
4.黄河的治理
(1)黄河生态问题的表现
(2)黄河“地上河”
①成因
②危害:河床高出地面,人们被迫筑堤束水,致使河床与两岸地面的高差越来越大。暴雨季节,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都有决口的危险,成为一大忧患。
③综合治理: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下游修筑堤坝,加固黄河大堤。
(3)黄河凌汛
①概念:河水结冰形成的冰坝阻塞河道,造成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
②出现时间:初冬季节封冻和初春季节解冻时。
③出现河段:宁夏、内蒙古和山东境内的部分河道。
④原因:较高纬度河段初冬时节封冻早,初春时节解冻迟,容易形成冰坝,阻塞较低纬度河道来水,使水位上升,河水泛滥,河堤决口。
⑤解决措施:用破冰船破冰或用飞机炸开冰坝;控制水量,杜绝凌峰形成。
河流:“河流”是中国的自然环境的重要内容,考查频率高,试题难度为中等。考题中,结合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考查我国河流与内外流区的概况;依托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流域图,与行政区划、地形、气候等知识点相结合,考查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开发与治理情况等。
(2025·山东聊城·中考真题)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B.中游支流少
C.下游水运发达 D.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①和②
2.为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青藏高原陡坡修建梯田 B.黄土高原围湖造田
C.华北平原打坝淤地 D.黄河三角洲退耕还湿
(2025·江苏宿迁·中考真题)隋朝初年,修建了以洛阳为轴心的“Y”字形隋朝大运河。元朝时期,在原有运河基础上“裁弯取直”,由此直接沟通了北京至杭州的水运,史称京杭大运河。如图为隋朝大运河及京杭大运河路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隋朝初期,通济渠每年11月至次年2月停航,其原因最可能是( )
A.避开洪水 B.种植树木 C.河水结冰 D.经济萧条
4.当前,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成为“黄金水道”,原因是( )
①水量丰富
②水流湍急
③经济发达
④历史悠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5·贵州遵义·中考真题)构皮滩水电站位于乌江干流“V”形峡谷处,大坝高232.5米。2021年建成的三级“超级电梯”使船只成功跨越高坝,呈现“水往高处走,船在天上行”的神奇景观,让断航近20年的乌江水运全线恢复通航,该工程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水电站选址构皮滩“V”形峡谷河段的主要原因是( )
A.支流众多 B.降水量大 C.径流量大 D.落差较大
6.实现“水往高处走,船在天上行”这一神奇景观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资金 C.技术 D.政策
7.“超级电梯”给乌江航运业带来的有利影响有( )
①降低航运成本
②改善航运条件
③提高航运效率
④缩短航运距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5·甘肃天水·中考真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节选自《水经注校证》)。下图示意长江流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据材料可知,长江三峡河段( )
A.江阔水深,水流平缓 B.含沙量大,结冰期长
C.高岸深谷,水流湍急 D.水量较大,河网密集
9.长江水量丰富,主要原因是该流域( )
①降水丰富
②面积广大
③地形复杂
④支流众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4·四川凉山州·中考真题)一个国家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大体可以表明这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图1为我国四条河流的干流示意图,图2为长江径流量年变化曲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四条河流中,有夏汛且有明显春汛的是( )
A.塔里木河 B.长江 C.黑龙江 D.雅鲁藏布江
11.关于塔里木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柴达木盆地 B.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C.水源主要来源于夏季降水 D.沿河大量种植水稻
12.据图2所示信息判断,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的特点是( )
A.全年均匀 B.全年丰富 C.夏秋多,冬春少 D.夏秋少,冬春多
(2024·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青海湖是我国最大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下图为2001—2016年青海湖水量年际变化和流域降水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据图可知青海湖( )
A.2016年流域内降水最多 B.2001年流域内降水约13毫米
C.2012年湖水水量增加约900毫米 D.湖水水量变化量一直在增加
14.青海湖( )
A.水量变化与气温无关 B.水量变化只与降水有关
C.水量变化不影响人类活动 D.水量增加利于生态恢复
15.(2025·吉林长春·中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堤防、水库、蓄洪区和“看不见的体系”构成了长江防洪的四道防线,也构成了守护长江安澜的保护网。做好长江防洪工作,功在千秋。图左为长江流域图,图右为荆江综合治理工程图。
【防线之堤防】
堤防是抵御洪水的基础防线。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在长江两岸筑起堤防。
(1)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脉,向东注入 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如今,我国在长江流域建成了长约64000千米的堤防体系。
【防线之水库】
当洪水来势凶猛,修建水库拦蓄洪水能够有效减轻中下游堤防的压力。
(2)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超过800毫米,属于我国干湿地区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区,易受洪水威胁。三峡水利枢纽位于长江 ____________________ 游河段,具有巨大的调蓄作用。每年汛期前,三峡水库要排出大量蓄水,以留出足够的库容空间来防洪,使中下游地区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防线之蓄洪区】
蓄洪区是一片地势低洼的区域,在出现堤防和水库无法抵御的超额洪水时,蓄洪区的闸门被开启,洪水被引入,以减轻河道堤防的压力。
(3)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有“九曲回肠”之称。结合图右,请将下面结构图中横线处补充完整。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 。
【防线之“看不见的体系”】
“看不见的体系”包括运用气象、水文监测站点和卫星实时检测险情;组建专家团队运用技术分析和防线趋势;各级政府调度人力和物资……正是这最后一道防线,协调和云总这所有堤防、水库和蓄洪区,打赢了洪水保卫战。
(4)“看不见的体系”在长江防洪保卫战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说出其具体做法。
答案及解析
1.答案: A
解析: 黄河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A正确;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众多,B错误;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河床高于地面,水量较小且季节变化大,水运不发达,C错误;凌汛发生在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黄河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上游的①和下游部分河段,②河段是由高纬流向低纬,不易发生凌汛,D错误。故选A。
2.答案: D
解析: 青藏高原陡坡修建梯田,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A错误;黄土高原围湖造田,会减少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破坏生态,B错误;打坝淤地是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华北平原不适用,C错误;黄河三角洲退耕还湿,有利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D正确,故选D。
3.答案: C
解析: 11月至次年2月是冬季,降水少,不是洪水期,A错误。停航与种植树木无关,B错误。通济渠位于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河水结冰,无法通航,C正确。隋朝初期经济未到萧条致停航程度,且停航是季节性的,D错误。故选C。
4.答案: D
解析: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位于东部季风区,水量丰富,利于航运,①正确。江苏段地势平坦,水流平缓,不是湍急,②错误。江苏段沿线经济发达,运输需求大,③正确。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江苏段作为其中一段,航运基础好,④正确。故选D。
5.答案: D
解析: “V”形峡谷河段通常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适合建设水电站,D正确;与河流落差相比,降水量大、支流众多、河流径流量大都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排除ABC。故选D。
6.答案: C
解析: 三级“超级电梯”需复杂技术支撑,技术是实现“水往高处走,船在天上行”的主导因素,C正确;市场需求可能推动工程,但非技术实现的关键,A错误;资金是基础条件,但要实现“船在天上行”,关键是“超级电梯”的技术突破,B错误;政策支持是背景,但非直接主导因素,D错误。故选C。
7.答案: A
解析: “超级电梯”使船只成功跨越坝顶,减少了船只绕行等成本,降低航运成本,①正确;恢复通航并提升通航能力,改善航运条件,②正确;快速过坝减少耗时,提高航运效率,③正确;“超级电梯”未改变河流实际长度,航运距离未缩短,④错误。综上,A正确,排除BCD。故选A。
8.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提到“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说明水流速度快,A错误。长江三峡位于亚热带地区,冬季气温高于0℃,无结冰期;材料中未提及含沙量相关内容,B错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表明峡谷两岸山高,“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说明水流湍急,所以长江三峡河段高岸深谷,水流湍急,C正确。材料中重点描述的是山和水的流速等特点,未体现河网密集,D错误。故选C。
9.答案: B
解析: 长江流域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为长江提供了大量的水源,①正确。长江流域面积广大,集水区域广,能够汇聚大量的水,使长江水量丰富,②正确。地形复杂与长江水量丰富关系不大,地形复杂主要影响河流的流速、水能等方面,而不是水量,③错误。长江支流众多,众多支流的水汇入长江,增加了长江的水量,④正确。故选B。
10.答案: C
解析: 有春汛的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和黄河上游及下游地区,塔里木河位于西北地区,长江位于南方地区,雅鲁藏布江位于青藏高原,A、B、D错误;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由于冬季降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时,大量积雪融化,导致河流流量增大,形成春汛,夏天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多,有夏汛,C正确。故选C。
11.答案: B
解析: 塔里木河位于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A错误,B正确;水源主要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C错误;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不适合沿河大量种植需水量大的水稻,D错误。故选B。
12.答案: C
解析: 据图2所示信息判断,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的特点是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C正确。故选C。
13.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2016年流域内降水最多;2001年流域内降水大于200毫米;2012年湖水水量增加约37×103m3;湖水水量变化量波动增加。
14.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青海湖位于我国的青藏地区,湖水的水量与当地的高山冰雪融水量和大气降水量有关;当地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湖水的水量增大,水量变化与气温有关;水量的变化会影响到人类的活动;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青海湖水量增加有利于生态恢复。
15.答案:
(1)唐古拉;东
(2)湿润;上
(3)变慢;裁弯取直
(4)①运用气象、水文监测站点和卫星实时监测险情;②组建专家团队运用技术分析和防线趋势;③各级政府调度人力和物资。
解析:
(1)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峰,自西向东注入东海。
(2)干湿地区划分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的地区为湿润区,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丰富,属于湿润区。长江从源头到湖北宜昌为上游河段,三峡水利枢纽位于湖北宜昌以西,处于长江上游,它利用峡谷地形,建成高坝大库,对长江洪水有强大的调蓄能力。
(3)荆江段河道弯曲,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河道狭窄且地势低洼,水流在弯曲河道中行进时,受河道形态阻碍,流速会①变慢,导致泥沙淤积,容易积水引发洪涝。②裁弯取直工程是治理荆江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开挖新河道,缩短河道长度,减少河道弯曲度,能加快水流速度,增强河道排洪能力,改善荆江的防洪状况。
(4)“看不见的体系”的作用:①运用气象、水文监测站点和卫星开展实时险情监测,借助先进技术手段掌握长江水情动态;②组建专业专家团队,运用水文分析、防洪模型等技术,深入研判洪水发展趋势,为防洪决策提供科学依据;③各级政府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调度人力(如组织抢险队伍)和物资(如防汛砂石、防洪设备等),对长江沿线堤防、水库、蓄洪区等防洪设施进行统一协调与管理,确保各环节有序联动,共同抵御洪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