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十七 中国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6年中考地理专题复习考点解读(人教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主题十七 中国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6年中考地理专题复习考点解读(人教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对比维度 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5修订) 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维度 具体表现
题型分布 题型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偶见少量特色实践题型,整体紧扣热点、侧重应用
考查形式 考查形式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常依托图表与热点情境,部分地区还会出现特色实践题型
核心素养考查 人地协调观:践行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综合思维:明晰灾害分布与环境问题,把握区域差异及成因;
区域认知:分析自然与人类活动对灾害、环境的关联影响;
地理实践力:判读灾害图表,提出防灾与环保的实操建议;
一、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1.自然灾害严重
(1)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作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分类
①气象灾害:旱灾、洪灾、台风、寒潮等
②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3)我国自然灾害现状
我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广。气象灾害季节性明显且每年都有发生。
(4)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①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 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形成原因
旱灾 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多发 不同季节交替出现 我国降水时间分配、空间分布不均,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
洪涝 东部季风区,东部平原和沿海地区多发
台风 集中在广东、福建、台湾、海南等东南沿海地区 夏秋季节多发 热带洋面形成的强烈气旋
寒潮 除青藏、云贵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秋末、冬季、初春 高纬度地区强冷空气迅速南下
②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分布地区 成因
滑坡、泥石流 山区,集中于地势阶梯过渡带 地形:多山,坡陡、相对高度大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地震 台湾 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西南地区 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2.除害兴利并举
(1)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原则
①积极应对、除害兴利并举。
②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自然灾害各环节应对措施
灾前 防灾备灾——建设防灾工程;开展灾害监测,及时预警;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
灾中 应急救援——快速响应,紧急抢救并转移安置受灾人员;抢修道路等基础设施
灾后 恢复重建——规划建设新城,重建家园;通过心理干预,保障个人心理健康,恢复社会正常秩序
3.自救互救
(1)心理层面
保持镇定,冷静应对,坚定信心,配合救援。
(2)行动层面
结合自己所处位置、境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做到有效避灾。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积极救助他人,并设法把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寻求救援。
(3)个人遇到不同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
灾害类型 应对措施
暴雨、洪水 暴雨天不外出;就近向高处转移;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物品
台风 关注预警信息;提前前往安全场所避险或不外出
地震 在室内选择三角区,采取低伏姿态,保护头部;有条件撤离到安全、空旷地带
滑坡、泥石流 找大型、坚固物体躲避;有条件向垂直于滚石、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撤离
二、环境保护与发展
1.积极应对环境问题
我国主要环境问题与治理措施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治理措施
资源短缺 经济发展消耗大量自然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资源储备和调配;开发新能源;增加进口量等
环境污染 南方酸雨 工业生产燃烧化石燃料、含硫煤燃烧所产生的大量酸性物质排入大气 加强大气监测和预警;提升工业技术和污染治理水平;控制污染物排放;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增加绿化覆盖;推广绿色出行方式等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北方雾霾 工业废气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建筑扬尘等
生态退化 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 黄土高原坡耕地改梯田;建设防护林,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退田还湖等
2.走向生态文明
(1)国家层面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高质量经济发展。
①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有序开发合理利用,保护每一寸国土→优化国土空间功能。
②守住环境质量底线:发展清洁低碳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③守住资源利用上线:集约利用、回收利用、循环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2)个人层面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包括绿色出行、做好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粮食、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考查灾害类型、分布及成因,结合区域特征与季节规律,侧重防灾减灾措施及应急避险常识,依托图表与案例设问。
环境保护与发展:聚焦资源短缺、污染等环境问题,关联生态修复与低碳发展,结合热点考查治理措施,强调人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2024年6月,由于长时间的强降水使广西桂林市遭遇了超三十年一遇的洪水。在本次洪水灾害中,我国紧急启用卫星持续为灾情发展、抢险、救灾、灾害评估等工作提供遥感卫星数据保障和分析服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遭遇洪水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在河谷中,向河谷下游转移 B.在城市中,向高层建筑转移
C.在乘车时,催促司机加速行驶 D.在电杆旁,迅速爬上电线杆
2.我国启用卫星为灾区提供遥感卫星数据保障和分析服务,主要得益于我国( )
A.充足的电力 B.雄厚的资金 C.先进的科技 D.便利的交通
3.长时间的强降水易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寒潮 C.台风 D.滑坡
(2025·河北·中考真题)穿越太行山的太焦铁路(河南段)依山傍沟(如图)。雨季时,山上的危石在雨水的冲刷下,极易掉落,给当地的交通运输带来安全隐患。因此,这里有一群可敬的劳动者——捅山工,他们负责清除危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危石极易掉落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捅山工清除危石主要是为了( )
A.减轻风沙危害 B.减少山体滑坡 C.保障列车安全 D.保护谷底农田
6.可以减少捅山工工作量的措施是( )
A.减少车次 B.平整土地 C.设防护网 D.加固路基
(2023·四川自贡·中考真题)下图是台湾中部某种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影响的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根据图示信息判断,造成图示景象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 B.火山 C.地震 D.泥石流
8.台湾地区该种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山地 B.地处平原 C.位于板块内部 D.位于板块边缘
9.该种自然灾害在沿海可能诱发( )
A.洋流 B.海啸 C.寒潮 D.山洪
(2025·四川南充·中考真题)今年以来,南充市多次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尘天气,空气质量受到了较大影响。研究表明,沙尘天气可能诱发呼吸道疾病。下图为我国某时段沙尘天气预报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导致南充市出现沙尘天气的盛行风最有可能是(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11.出现沙尘天气时可采取的防护措施是( )
①及时关闭门窗
②减少户外活动
③骑自行车出行
④佩戴口罩出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4·湖北黄冈·模拟预测)解决塑料污染难题,竹子大有可为。据推算,全球每年使用1亿吨竹子代替聚乙烯产品,将预计减少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2023年11月7日,以“协同创新,推动以竹代塑全球进程”为主题的首届以竹代塑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我国启动“以竹代塑”三年行动,计划将以构建“以竹代塑”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抓好竹林资源培育、竹材精深加工、产品设计制造、市场应用拓展等全链条全要素协调发展,有效提升“以竹代塑”动能、产能、效能,助力减少塑料污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以竹代塑”的实现主要依托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A.经济价值高 B.生长期短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种植面积广
13.从生态角度分析“以竹代塑”有利于( )
①减少对耕地的占用
②减轻环境污染
③获得较大的投资回报
④减轻温室效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除了“以竹代塑”,我国还积极推广新能源以促进环境保护。最适宜在西北地区布局的新能源产业有( )
①核能
②风能
③太阳能
④地热能
⑤潮汐能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①⑤
15.(2025·四川泸州·二模联考)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地面过冷(略低于0℃)的水滴(非固态雪)降到地面,与低于0℃的物体(植物、道路、车辆、电线等)碰撞立即冻结为冰的现象称为冻雨。如果冻雨持续时间长,物体表面会形成光滑厚冰层,造成灾害。今年1月30日—2月3日,图1所示三个城市中,有一个城市及周边出现历史罕见的冻雨灾害(如图2)。
(1)出现历史罕见冻雨灾害的城市是。
(2)根据图2,列举冻雨灾害的两方面表现。
(3)如果你处在冻雨灾害发生地,请列举一项安全防护措施。
(4)推测2月3日后几日冻雨灾害严重程度可能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答案及解析
1.答案: B
解析: 在河谷中向河谷下游转移,洪水通常从上游冲下,下游更危险,应往高处撤离,A错误;城市中向高层建筑转移,高层建筑地势高,可避免被淹,B正确;催促司机加速行驶,洪水路段易失控或积水导致熄火,C错误;电杆旁可能漏电或被冲倒,爬上电线杆极危险,D错误。故选B。
2.答案: C
解析: 电力是基础保障,但非遥感技术核心依赖,A不符合题意;资金支持虽重要,但非技术层面的直接原因,B不符合题意;遥感卫星需先进科技支撑数据获取与分析,C符合题意;交通与卫星遥感无直接关联,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答案: D
解析: 地震由地壳运动引发,与降水无关,A错误;寒潮是冷空气活动,与强降水无关,B错误;台风可能带来降水,但题目强调降水诱发的次生灾害,C错误;强降水使土壤饱和,易引发滑坡或泥石流,D正确。故选D。
4.答案: B
解析: 太行山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和秋季降水相对较少。题目中提到雨季时山上危石在雨水冲刷下极易掉落,在四个季节中,夏季降水最多,是当地的雨季,所以危石极易掉落的季节是夏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明确指出太焦铁路(河南段)依山傍沟,雨季危石掉落给当地交通运输带来安全隐患,捅山工负责清除危石;太焦铁路是交通线路,捅山工清除危石最主要的目的是保障铁路上列车的运行安全,而不是减轻风沙危害、减少山体滑坡、保护谷底农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答案: C
解析: 减少车次并不能解决危石掉落的问题,危石依然存在掉落风险,不能减少捅山工清除危石的工作量,A错误。平整土地与危石掉落没有直接关系,无法减少危石掉落,也就不能减少捅山工工作量,B错误。设防护网可以在危石掉落时起到拦截作用,减少危石对铁路等的威胁从而减少捅山工去清除危石的工作量,C正确。加固路基主要是为了保证铁路路基的稳定性,对危石掉落没有影响,不能减少捅山工清除危石的工作量,D错误。故选C。
7.答案: C
解析: 由图中大地裂开了一条缝及歪着的电线杆等内容,可知,图示景象为地震过后的景象,C正确;滑坡主要发生在倾斜岩体破碎、山势起伏较大的地区,A错误;火山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处,但与本题不符,B错误;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半干旱山区或高原冰川区,D错误;故选C。
8.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ABC错误,D正确;故选D。
9.答案: B
解析: 洋流是指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具有相对稳定速度的水平流动,是从一个海区水平或垂直地向另一个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的运动,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A错误。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B正确。寒潮是冬半年来自极地或寒带的寒冷空气,像潮水一样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的侵袭活动,寒潮袭击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人体健康等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C错误。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一般由于强降雨导致,D错误。故选B。
10.答案: A
解析: 从我国某时段沙尘天气预报图来看,我国沙尘天气的沙源地主要在西北方向的沙漠地区。南充市位于四川,当沙尘天气出现时,沙尘主要是从沙源地被风吹过来的。西北风可以将西北方向沙源地的沙尘带到南充市,A正确;东南风主要是从海洋吹向陆地,不会带来沙尘;西南风一般来自印度洋方向,也不是沙尘的主要来源方向;东北风同样不是从主要沙源地方向吹来,BCD错误。故选A。
11.答案: B
解析: 及时关闭门窗,可以防止沙尘进入室内,减少沙尘对室内环境和人体的影响,①正确;减少户外活动,能直接避免人体暴露在沙尘环境中,降低吸入沙尘和患呼吸道疾病的风险,②正确;骑自行车出行时,人会暴露在沙尘中,沙尘容易进入眼睛、呼吸道等,对人体造成危害,而且沙尘天气可能会影响视线等,不利于骑行安全,所以不适合骑自行车出行,③错误,ACD不符合题意;佩戴口罩出门,可以过滤空气中的沙尘,减少沙尘被吸入呼吸道的几率,起到防护作用,④正确,B符合题意。故选B。
12.答案: C
解析: 由题目可知,“以竹代塑”的实现主要依托的社会经济条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故C正确。经济价值没有更高,生长期和种植面积属于自然条件,排除ABD。故选C。
13.答案: D
解析: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从生态角度分析“以竹代塑”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②④正确;减少耕地的占用、获得较大的投资回报不属于生态角度,①③错误。故选D。
14.答案: B
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冬季风强劲,气候干旱,光照强,可以布局的是风能和太阳能,故②③正确,故B正确。西北没有发展地热能的优势,没有发展分布在海洋的潮汐能的优势条件,没有发展核能优势条件,排除ACD,故选B。
15.(1)答案: ②
解析: 冻雨是每年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的一种天气现象,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出现历史罕见冻雨灾害的城市是②湖北武汉,因为这里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冬季温和,强冷空气容易到达这里与暖湿气流相遇形成冻雨。
(2)答案: 植被遭到破坏;交通受阻(生活不便);电力设施遭到破坏。
解析: 观察图2可知,冻雨灾害包括破坏植被,使道路结冰、交通受阻、交通事故频发,造成电力设施受损、供电中断等。
(3)答案: 少出门,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外出做好防滑措施,注意空中坠物。
解析: 减少外出,如果需要外出,穿着防滑鞋,以免在结冰的路面上滑倒。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因为寒冷天气而引发身体不适。
(4)答案: 更加严重。理由:气温持续维持低温,冻雨持续或没有人工除冰。
(不变。理由:不再降水,但依然持续低温,人工除冰缓慢。减弱甚至消失。理由:气温上升,转晴,冻雨结束,冰层融化;气温显著下降,降雪,不再结冰或加大人工除冰力度。)
解析: 此次冻雨灾害的变化不定,推测合理,理由充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