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课题 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教科书 书 名: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要求和分析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课标分析: 1.能根据地图,说出黄河的基本概况和主要的水文特征。 2.通过相关地图与材料,探究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与治理,加强学生的读图析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黄河水文特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中国的河流”这一章节中的重中之重,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后,对河流这一重要地理要素的综合运用与深化。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绝佳载体。 内容结构: 教材通常按照“源流概况→各段特征→奉献与危害→治理与开发”的逻辑顺序展开。源流概况是基础知识,为学生构建黄河的空间概念。各段特征是核心内容,揭示了黄河水文特征的纵向差异,特别是中游的水土流失与下游的“地上河”构成了因果关系。奉献与危害是辩证认识,体现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地理事物。治理与开发是落脚点,将知识学习与国情教育、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相结合,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教学目标1.人地协调:运用具体案例,说出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感悟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综合思维:结合气候和地形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黄河各段水文特征的成因。 3.区域认知: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4.地理实践力: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说出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对策。教学重难点1.重点:识记黄河源流概况,理解其“地上河”成因及上中下游主要问题的治理措施。 结合实例分析黄河对沿岸地区发展的影响,认识其重要地理意义。 2.难点:厘清黄河水土流失与“地上河”形成的关联,理解各河段问题的连锁反应。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自然与人为因素对黄河生态的影响及治理对策。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地图法;图表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提前一周)1.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育小苗”资源定位功能,精准查找“黄河流域的基础资源”。 2.在平台发布定制化预习任务单(含填空、数据分析和问题收集),使用平台批改,生成错题报告和高频疑问统计。 根据预习数据锁定教学重难点,提前调取平台对应资源。1.登录平台完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预习任务。 2.查看系统即时反馈的错题提示,初步明确疑难问题。 实现“教师精准设疑—学生自主预习—教师依数据定重点”的闭环,避免课堂盲目性。环节一 导入新课导入:1.教师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成绩管理”数据统计功能,展示班级预习成绩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共性问题和学习重点。 2.资源检索教学。教师演示使用“育小苗”资源检索功能,指导学生快速定位平台资源。 认真听老师分析班级预习情况,学习如何使用“育小苗”资源检索功能,快速定位平台资源。 借平台成绩分析,明确学生共性问题,让教学更精准;2.教 “育小苗” 检索,为后续学习铺资源路径,培养自主获取信息能力。环节二 讲授新知(一) 黄河的源流概况与水文特征活动1:互动游戏强化知识使用鸿合Π6互动应用工具,设置填空、配对、连词成句等游戏活动,随机抽取学生上台完成黄河概况和水文特征相关任务。1.学生专注答题:紧盯屏幕填空、配对等任务,快速调用预习知识; 2.配合互动:被抽中上台操作,未抽中时同步思考; 3.即时订正:根据工具反馈改错,听解析补全黄河知识。用游戏化任务转化知识点,降低记忆难度,强化黄河概况与水文特征的掌握。环节三 讲授新知 (二)黄河的贡献过渡: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为中华儿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河的贡献与开发,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的?教师进行讲解。学生独立思考,并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通过读课本归纳,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对已学知识的学以致用能力。过渡:黄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如今,“母亲河”却生病了。黄河到底生了什么病?环节四 (三)黄河的内忧外患 小组合作探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1-53页的图文材料,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的表格。(把全班分为3个大组,每大组由两个小组完成一个河段)学生根据课本资料,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的表格。小组合作,充分拓展学生思维和合作能力。 教师用计时器把控讨论时长(约6分钟),巡视各组讨论情况,用手机拍摄小组笔记并通过平台投屏展示,使用课堂评价功能(如星级评分)引导学生互评,总结各组亮点与不足,补充遗漏知识点。1.组内分工(记录员、发言人等),结合预习知识与平台资源,分析所负责河段的问题及对应治理措施; 2.成果呈现:小组整理讨论结果形成笔记,通过投屏展示并派代表讲解本组观点; 3.互评学习:观看其他小组展示,借助课堂评价功能打分,补充自身小组未考虑到的内容。分组任务培养学生协作探究能力; 计时器防拖沓,优化课堂效率;投屏+互评让成果可视化,省时间保节奏。 环节二 黄河的治理(四)双师课堂突破难点 过渡:接下来请各组代表来说一说你们河段的问题、原因及治理措施。1.当讲到水土流失时,教师进行实验探究,探究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使用智慧平台“随机点名”功能选择2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教师利用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说出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师使用智慧平台“课堂评价”功能评价学生。 2.教师充分利用实验解说地上河的成因。 3.凌汛问题:教师提前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调取黄河凌汛现象的精品课动态演示资源(含凌汛形成过程动画、实际案例视频),课上播放资源,结合平台资源补充解答,强化学生理解。 播放视频:黄河治理的成效。 学生上台演示水土流失实验。 专注观看动态演示,结合教师提问思考凌汛的成因,记录凌汛形成的关键条件与影响。 观看视频,了解黄河的治理成效。 1.突破抽象难点:通过动态演示将凌汛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解决海南学生因地域限制难以理解的问题; 2.发挥双师优势:借助平台精品课资源与教师现场讲解结合,丰富教学形式,提升知识传递效率。 环节三 总结新课展示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学生根据提示,总结本节课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环节四 分层练习巩固使用平台设置分层练习题和跨学科习题,随机点名学生回答,检验当堂学习效果。 专注完成平台推送的对应层次练习题,尝试跨学科习题,标记未掌握的知识点。 1.随机点名,精准验各层学情; 2.跨学科题拓理解,即时反馈补漏洞。 七、板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的概况 黄河的贡献与开发 黄河的治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