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高中地理中图版新教材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中的第一节内容,下面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进行说明。
一、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为: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通过对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信息:第一,本节内容主要以案例教学为主,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分析人文地理的思路与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第二,让学生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它们的变化;第三,通过分析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农业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农业布局原则,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二、教材分析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中的第一节内容。首先,本节内容是产业地理的开篇部分,是继人口地理和城市地理后对人文地理的进一步深入,其中还包括对自然地理部分知识的复习;其次,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后续工业和服务业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分别阐述影响农业区位的两大类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主要介绍了气候、水文、地形和土壤,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介绍了技术、市场、交通和政策和劳动力。第二部分是本节内容的难点,主要介绍了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如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市场的改变,科技的发展等,教师可给予学生恰当的案例,由浅入深的剖析影响农业的各个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情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气候、地形、河流、交通等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知识背景基础。高一学生对农业的分布以及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了解,借助正确的农业地理案例进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框架,还可以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给定的材料和地理图表,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农业生产活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是动态变化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合思维
2.能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形成空间观念,提髙区域认知素养。区域认知
3.结合学生生活区域的农业生产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从事农业活动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4.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观。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难点】分析农业区位中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并结合实例,能够说出该案例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优势或劣势。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问卷调查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设计
(一)课例介绍
农业作为人类主要的产业活动之一,学习该部分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日常阅读和生活中遇到的农业活动,也有助于理解农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本节课以农业概念和区位含义为基础,以电视剧《山海情》中双孢菇产业发展历程为案例,采用情境教学法和问题式教学法进行农业区位因素的讲解,旨在通过对剧情的具体分析,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生活,拉近学生与农业的距离;通过对教学问题的梯度设置,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实现学生对区位条件的多视角分析、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再结合大荔县本地的农业让学生区调查分析,激发其好奇心、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完本节课后,能够简单分析出农业活动与某一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判断出该区域农业布局是否合理,进而形成良好的人文地理空间思维习惯。
(二)设计理念
1.教学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化繁为简、有趣有效
课改后的地理教材很重视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与实践性。对于中学生来说,具体活动的经验、直观的感官体验仍是他们构建知识、理解原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地理知识若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构建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现地理学习的魅力。
本节课的全部案例均选取电视剧《山海情》,《山海情》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人民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发展双胞菇产业等措施,不断探索脱贫致富路径,最终获得美好生活的故事。随着剧情的推动,从西海固村民最初选择种植双胞菇、到女主人公坚定地选择种植双胞菇、到小部分人先富,初尝双胞菇带来的丰厚利润后村民蜂拥而至涌入该产业,导致供大于求的场面、村民入不敷出的境遇,最后到经过社会各界人士的齐心聚力,带村民走出双胞菇滞销困境的过程,上述过程均能体现出农业区位因素的社会经济条件,分别对应技术、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因电视剧视频有片段穿插、细小背景未具体体现,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丰富学生知识,及时给予相应的背景材料,(如村民最初为何倾向选择种植双胞菇,经材料分析可找到原因为扶贫专家经验丰富,双胞菇生产周期短、栽培范围广、收益持续周期长,市场需求高、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等。)与此同时,对视频进行剪辑、合并处理,长时间看视频会造成视觉疲劳,教学时间有限可适当将视频倍速呈现或采用字幕图文结合的方式。
2.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科学深入、有理有据
学习是一种主动探索而非被动接受的行为。课堂可以问题为主轴,借助多元对话互动、反馈、导向性评价, 实现对知识的整体和多角度表征。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要领在于问题成链,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对教学主题的细化、分解而形成的问题体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彰显出科学深入、有理有据的逻辑力量。本节农业区位因素的讲解依托双胞菇产业的从无到有、从畅销到滞销、最后到远销全国各地,分别设置六个问题:
问题一:总结影响双孢菇的生长因素有哪些
问题二:请说出村民最初倾向选择种植双胞菇的原因?
问题三:观看视频,阐述女主人公坚定选择种植双胞菇的原因?
问题四:观看视频,了解村民收益情况,分析村民产生收益的原因,进而思考此次买卖是否会对未种植村民产生影响?
问题五: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该产业,有观点认为其对产业发展是促进作用,也有观点认为是抑制作用?请选择一方观点,并表述其理由。
问题六:双胞菇面临滞销困境,结合你的生活体验有没有良好的解决对策?
其中,观看视频所回答的问题答案具有指向性,学生可根据所看所思顺利找到正确答案;表述观点及阐述对策的问题答案具有发散性,学生可依托已具备的知识及技能自由发挥,由于问题设置了核心关键词,不易出现偏颇答案。
问题情景化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将学习地理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使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由浅入深地探寻地理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地理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教学过程渗透地理思想,综合提升、有用有魂
一个学科的灵魂是它的思想方法,是构成其学科内容的重要部分。地理思想为地理方法提供指导,真正展现了地理学科独特的价值。新课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而教学过程以地理思想渗透为指导,更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本节课以《山海情》双胞菇产业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可帮助学生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及产业发展新理念。通过对比山海固和福建地区的农业的区位条件,可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掌握区位分析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可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与地理综合思维的提升。追踪脱贫热点、注重观察双胞菇产业特点、联系实际发展情况,分析现实中农业布局问题,慢慢渗透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农业布局原则,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践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强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八、教学过程
【导入】
以《山海情》电视剧为主线,交代故事发生背景及其他资料,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还有哪些?
该剧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宁夏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人民和干部们相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异地搬迁到玉泉营地区,从无到有地建设新家园。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故事背景:上世纪90年代,山民从宁夏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搬迁到玉泉营地区,从无到有地建设新家园。国家扶贫政策出台,福建对宁夏进行对口援助,并建立双胞菇农业合作闽宁村,至此通过农业发展,从西海固走出的人们根扎在了这片更肥沃的地方,互相扶持着走上了康庄大道。
其他资料:《山海情》中的西海固是现在的固原。曾属于“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 晚清名臣左宗棠在奏折中称其为“苦瘠甲于天下。”电视剧中“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天上没只鸟”的场景,也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为了改造这里的环境,使这里的民众获得更好的生活,国家陆续出台扶贫政策,福建对宁夏进行对口援助,建立了双孢菇农业合作社,剧中一位主人公是凌一农,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是中国菌草之父林占熺,1986年林占熺教授发明了菌草,这种草可以替代树木种植各种食用菌,还可以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他攻克了种种技术难关,手把手指导当地百姓种植,还签订了包种包销包技术指导的“三包”合同。10年时间,当地1.75万户百姓参与种植菌草,每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极大的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经济条件。)
1.农业区位的定义(在哪里,为什么)
2.问题一:总结影响双孢菇的生长因素有哪些
固原的位置,自然条件适合农业发展吗(有利和不利)
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度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风力强劲,土壤贫瘠,植被稀疏。
不够优越的自然条件,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来弥补和改善,来实现逆天改命。
问题二:村民最初倾向选择种植双胞菇的原因?
答案:扶贫专家经验丰富;双胞菇生产周期短、栽培范围广,收益持续周期长;市场需求高、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
材料1:国家扶贫政策出台,福建对宁夏进行对口援助,福建农林教授扎根山区从事食用菌研发,二十余年来,先后在福建、宁夏等13个省区的120个县(区)指导菌草技术扶贫工作,经过艰辛探索,打破了传统的木生菌和草生菌的界限,成功解决了菌业生产中存在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性难题。
材料2:双孢菇的生长周期一般为9个月。从原料发酵到出菇约需80天,产菇时间一般为6个月左右。日光温室栽培可实现周年生产,是一种栽培规模大、栽培范围广的食用菌。
材料3:双孢蘑菇可食用,味道鲜美,其蛋白质含量高达42%氨基酸的种类丰富,核苷酸和维生素也很丰富。亦可药用。其中含多量酪氨酸酶,对降低血压有效果。还可以制成肺炎辅助治疗剂。
【过渡】通过三则材料,会发现村民倾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材料一扶贫专家经验丰富,可以更好的指导这里人民进行合理种植。材料二可看出,双孢菇的生产周期较短,栽培范围较广,它可以实现周年生产,其收益持续周期也会比较长。材料三可看出,双孢菇可以食用,味道鲜美,那么必然会引起较高的市场需求,除此之外,还具有较高含量的蛋白质,营养非常丰富,其亦可作为药用,对降低血压有明显的效果,药用价值也很高。
综合多种原因,人们开始选择种植双孢菇,那么人们是否会坚定他们心中的选择呢?在种植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发生过动摇的现象?接下来,我们通过剧中的片段来了解一下,请同学们观看下一个视频,并尝试阐述女主人公坚定选择种植双包菇的原因。
5.问题三:观看视频,阐述女主人公坚定选择种植双胞菇的原因?
答案:科学技术先进、劳动力素质高
第一个细节是教授带来了一种良性菌种,以帮助双鲍菇更好的生长,我们把它称之为良种培育。第二个细节是教授在教村民怎样培育,如将菌种面上撒60%,之后把种块翻进培养料里面,手一定要轻,千万不能压得太实,我们会发现在种植的时候,作物的栽培手法也至关重要,从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教授的经验非常丰富,为这里的人们带来了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原来的人们耕田技能娴熟,而现在不仅会耕田,也会培育蘑菇了,他们的劳动技能在不断增强,劳动力素质也随之地提高。
6.【过渡】现在的人们掌握了种菇的技术,等到蘑菇成熟后就会拿到市场去售卖,那么,请同学们继续观看视频,了解一下村民售卖的收益情况,并分析村民产生收益的原因,进而思考此次买卖是否会对未种植的村民产生影响?
【过渡】现在的人们掌握了种菇的技术,等到蘑菇成熟后就会拿到市场去售卖,那么,请同学们继续观看视频,问题四:观看视频,了解村民收益情况,分析村民产生收益的原因,进而思考此次买卖是否会对未种植村民产生影响?
答案:主人公获得了一笔非常可观的收益。南方蘑菇在西北地区较为少见,此次售卖形成了较为显著的供小于求的场面,所以收获颇丰。其他的村民看到主人公获得了较为丰厚的收益之后,他们在内心也产生了非常大的触动,由此也想要去种植双孢菇。
8.问题五: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该产业,有观点认为其对产业发展是促进作用,也有观点认为是抑制作用(剧中)?请选择一方观点,并表述其理由。
答案:引出市场也是农业区位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解读。
选择促进作用的理由可能为,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该产业时会扩大其规模,更容易形成规模效应,进而提升产品知名度。持反方观点的理由可能与剧中相吻合。从收菇人和村民的对话中看出,收菇人现在不太愿意来收菇,因为一夜之间整个村子冒出来了100多个菇棚,这银川的人顿顿吃菇都吃不完,物以稀为贵,当市场形成供大于求场面的时候,它的市场行情自然会没落,菇价一下子从两块八跌至了一块五,村民的心中开始有些自我怀疑,选择种植双孢菇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是否应该换一种作物进行生产。
【过渡】通过上面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市场也是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当市场出现供小于求的情景,会形成卖方市场,村民能够获得一个更高的价格去出售双孢菇,所以他们是比较开心的。当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景,形成买方,商品的市场价格不断下降,对于村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重创。由此可见,市场决定价格,也会间接的决定种植品种及其规模。
9.问题六:双孢菇面临滞销困境,你有没有良好的解决对策?【过渡】看来大家生活当中的体验还是非常丰富的,正如大家所说的这些方法也都十分可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剧中的主人公,他们是怎么做的?
播放视频片段,进而引出政策、交通也是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答案:冷藏的保鲜库、政府政策、直播带货等言之有理即可。
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10.①村民与教授等一行人员送别的场景
②昔日荒山秃岭人心寒的西海固与今日绿水青山焕新颜的固原对比
感受淳朴民风、学习奋斗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人地协调观,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国情怀。
课前分小组问卷调查四个区域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和农作物种类,小组展示并说明大面积种植该农作物的原因。
大荔县地势北高南低,按自然特点分旱塬、洛灌区、沙苑和黄河滩四个区域。
12.小组展示
(1)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寒暖多变,少雨多风,夏季炎热,雷雨频繁,伏旱多现。秋季阴雨绵绵,昼热夜冷。冬季干燥寒冷,雨雪稀少。年降水量514mm。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
(2)地形:大荔县地势北高南低,
(3)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旱塬,洛灌区以垆,绵为主;黄、洛、渭河沿岸以淤沙土为主;沙苑以风沙土为主。
(4)水源:东有黄河,南有渭河,西有洛河。
一、北部: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崛起的土塬,因其状似铁镰,故又名铁镰山。海拔高,坡度大,降水少,干旱,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以前是荒沟,现在开垦为梯田,种植果树,以核桃,梨为主,且水果种植面积在扩大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经济收入。(地形因素改造成梯田,坡度大适合发展林业)
二、东部:东部位于黄河沿岸,地势低平,湿地面积广阔,以水产养殖为主,同时栽种莲藕,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观光农业,建农家乐,捕鱼,钓鱼。户外烧烤。
三、南部:南部地区沙丘广布,由于水资源缺乏,种植耐旱作物可以防风沙。多种植花生、胡萝卜、黄花菜。现在种植黄花菜的面积最大。(市场决定农作物的种类和规模,单位面积产值的高低)
花生:喜高温、干燥,不耐霜,适宜微碱性沙质壤土栽培。区域内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以风沙性土壤为主,土质疏松,通透性能好,土壤易耕,利于花生根系发育,果针下扎和荚果膨大,地下水资源丰富,埋藏浅,水质好,矿化度低。
黄花菜根系发达,耐贫瘠,耐干旱,不畏寒暑,适应性强,无论平地或山坡都可以种植,在砂壤土、黏壤土上均能正常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还可以改善土壤、增加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高产优质的黄花菜适宜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坡度小于 15°的地方种植。大荔有着悠久的黄花菜种植历史,沙苑土壤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水性能好、抽薹现蕾期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为大荔黄花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
四、中部:中部位于洛河、渭河、灌溉区,土地平坦开阔,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原来以谷物种植为主,后变为棉花等经济作物。目前以冬枣种植面积最大,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市场因素在影响。冬枣连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陕西省著名商标”等殊荣。
冬枣:陕西大荔县,古称“同州”,地处秦岭腹地,境内渭、洛、黄三河交汇,年平均气温13度。这里背靠黄土高原,面朝滚滚黄河,土壤以粘质壤土为主,有机质丰富。光照时间长,雨量较少,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冬枣生长,大荔县的地理光热资源是比较独特,所以大荔冬枣它的一个成熟期相对于其它一些产区的冬枣,会比较的早熟,大概是十天到十五天左右的时间。现代技术可采用现代化冬暖,还有春暖的大棚管理方式等,从八月到次年的元月都是有冬枣上市。连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陕西省著名商标”等殊荣。
12.练习
材料:冬枣皮薄光滑,肉质细嫩,味清甜多汁,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为百果之冠,但自然保鲜期只有7天。冬枣喜光性强,对自然环境适应性强。大荔县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为我国冬枣的重要产地。大荔冬枣栽培模式多样,有温室、大棚、露地三种。温室栽培元月上旬扣棚,7月下旬成熟;大棚栽培2月下旬扣棚,8月上旬成熟;露地冬枣成熟期为9月上旬。2016年10月1日由大荔县人民政府主持制定的《冬枣》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右图虚线处为大荔县所处的位置。
(1)分析大荔县种植冬枣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2)指出大荔冬枣栽培模式多样化的好处。 (4分)
(3)说出《冬枣》国家标准正式实施的重要意义。(4分)
(4)试简述为促进大荔县冬枣产业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6分)
答案:
(1)大荔县为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2分),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2分);地处关中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分)。
(2)有利于延长冬枣的上市和销售时间,避免集中上市的市场风险,从而维持较高的价格,提高经济效益(4分)。
(3)有利于规范冬枣生产过程,保障冬枣的品质(2分);推动冬枣标准化和商品化生产,从而扩大销售和出口(2分)。
(4)加大培育优质新品种,提高冬枣品质;打造大荔冬枣的品牌,增强品牌优势与知名度;对冬枣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规范枣农的生产行为,确保冬枣绿色、安全。
13.小结: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山海经这部电视剧看到这里也即将接近尾声,通过这部剧,我们学到了影响农业区位是有诸多因素的,不管是科技还是劳动力,亦是政策,交通都是以人为主,和社会有关,所以称之为社会经济因素,再加上,上节课的学习,就可以将农业区位因素分成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今天学的社会经济因素就包括技术、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等等。
14.课后探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冬枣的中国梦,大荔县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九、教学反思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对于区位的分析,重在建立一条思维路径,而非一定要计算出下一个地区某个行业的具体布局结果,在没有充足的数据支持下,所做的布局分析结果可能与实际相差甚远,所做的结果设定可能天马行空。由此,教学设计中案例的选择及背景资料的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不以判断布局结果为导向,要以分析区位选择依据为教学重点去突破。
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从已知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的知识出发,联系新知识,激发地理科目的学习兴趣与求知的驱动力,还能进一步紧跟时政前沿,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本节课虽在材料选取上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与切合性,但在问题情境教学中有关问题表述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还需进一步斟酌修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