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创作背景1866年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1867年2月9日,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2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同年,小约翰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亲自指挥该曲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小约翰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蓝色多瑙河》歌曲分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和小提琴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众多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一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乐曲。这首已流传百余年、闻名全球的作品创作于1867年,原先是合唱圆舞曲,在维也纳完成。同年2月15日在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举行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序奏部分是非常著名的。圆号在小提琴颤音的衬托下引出了多瑙河柔和的水波,象征黎明时的曙光拨开了河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序奏过后,接下来是五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各具特点的小圆舞曲。第一圆舞曲开头的主题简洁、明朗,饱含着对人生的希望,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第二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巧妙而富于变化,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主题的特点是充满活力、健美爽朗。第三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音乐更富流动性,旋转不停的舞蹈场面有声有色。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第五圆舞曲是全曲的高潮,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荡舟时的情景,乐曲用乐队的全奏表现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这五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各具特点。有的充满生活气息,有的描写美丽风光,有的表现轻盈舞步,有的雄浑有力,有的典雅而富有新趣。乐曲犹如多瑙河水一般,从宁静平稳到轩然大波,浪花飞溅。多样的变换,形成了《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特有的效果。结束部分再现了中间几个小圆舞曲的某些段落,并且引入了一些新的素材,使各小圆舞曲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从而臻于完美。乐曲在一阵急风骤雨式的狂欢中结束。整首乐曲旋律欢快,渗透了维也纳人热爱故乡的深情厚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蓝色多瑙河》创作背景.doc 《蓝色多瑙河》歌曲分析.doc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演奏视频.wmv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舞蹈.rmvb 圆舞曲简介.swf 多瑙河介绍.doc 小约翰 施特劳斯.doc 约翰·施特劳斯简介.swf 蓝色多瑙河.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