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彝族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彝族内部有“尼苏(崇尚黑色)”、“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猡猡”等多种称谓,部分不同称谓代表不同支系,各个支系族群之间主要以方言和服饰区别。彝族主要居住于中国西南地区,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地区,总人口约776万人(2000年)。中国大陆现有彝族7,765,858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官方承认的56个少数民族中占总人口的7.37%,为第七大少数民族。中国彝族聚居区和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其余各省市区也均有散居分布。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土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平顶的制作也与石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少数民族语,民族自称,意为是“四十个部落”、“山里游牧人”等含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人口14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乞普察克语支。原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有的地区也通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信奉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柯尔克孜族主要经营牧业,兼营农业和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手工业。他们的衣食起居具有游牧生活方式的特点。饮食主要为奶制品和牛、羊、马、骆驼等肉类食品,辅以面食。柯尔克孜族至今仍喜欢红色,衣帽、服饰民族手工艺品等也多用红色装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彝族歌曲《索玛花,吉特巴》.mp3 彝族简介.doc 柯尔克孜族.doc 民族乐器——小鼓.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