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布依族文化简介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297万余人(2000年),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历朝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斗争,在近代史上,又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神话传说布依族神话传说有散文体和韵文体两种流传形式,同一故事的两种流传形式之间,又略有不同。其内容有:开天辟地与日月星辰形成的神话和神话古歌;射日的神话与神话古歌;关于洪水与造人烟的神话和神话古歌。这些神话,虽然以造天地、日月、造人烟等不同的故事各自独立成篇,但综观整体,实则是一个有联系的统一体。通过这个连贯的统一体,比较有系统地反映远古社会布依族先民的宇宙观和美学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记录了远古社会布依先民的生活状况。神话中出现的形象,有雷神、天帝、太白星君、龙、精怪等。在本质上,这些“神”都是形象化了的自然力,即自然现象中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现象在原始先民头脑中经过幻想的反映。布依族先民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天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志的;同时,对于自然现象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也加以人间形式的假设和幻想,并以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受有灵性的神主宰。布依族神话中,作为与代表自然力的“神”相抗衡的力量是一批形象鲜明、个性生动的“人”。他们中有开天辟地的力嘎;有挠弓射日的勒嘎;有制服雷公、消除水患的巨人布杰;有不惜牺牲生命、化身为日月的当万和蓉莲;有聪明机智、制服旱精和孽龙的翁嘎;有不辞艰辛为人类取来谷种的茫耶。在这些人物身上,神话赋予了他们超平凡人的本领和力量,甚至生理上也异于凡人。如《辟地撑天》中的力嘎,身长九尺九寸九分,力气很大,九十九条犀牛都比不上他,他一顿能吃三石三斗三升糯米饭,喝三缸三壶三碗糯米酒。他能以牙为钉钉天,挖眼化为日月。又如《赛胡细妹造人烟》中的布杰更是惊人,他腿比木棉树还大,手臂象大镕树枝一样可触天,还长有顺风耳和千里眼,人间天上,四方八极,他随意进游,还能怒斥天庭众神,惩处雷公。神话中“神”“人”的区别在于:神都生活居住在天上,而力嘎、布杰、勒嘎、翁嘎等都生活居住在下界(人间)。人的形象,不管是被神化了的力嘎、布杰,还是未被神化的当万、蓉莲、赛胡、细妹、茫耶等,他们都具有勤劳勇敢、无私无畏、善良纯朴等人类美德。而这一切在神的身上几乎都不具备,相反地,这些神还表现为懒惰、怯懦、狡猾、奸诈、凶残。 布依族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文化现象,它是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共同源头。布依族原始先民中神话的产生,不是因为自觉的文学目的,而是服务于认识客观世界的需要,囿于当时的社会条件,这种认识不可能是科学的,而是主观幻想的。想象力的自由驰骋,正是布依族先民搏击天地、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和道德风貌在这种高度想象中的和谐融合。文化艺术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大歌和小歌是流传于黔南的具有多声部结构的两种歌唱形式;盘歌则用唱歌来盘问对方,随机应变互相问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黔西南地区的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布依族音乐文化 布依族音乐,是我国布依族的传统音乐。布依族的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器乐与戏曲音乐3类。布依族有 3个土语区。由于各聚居区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土语乡音以及与相邻民族的文化交流等各种条件的差异,流传于各土语区的民歌呈现出形式多样、色彩各异的特点。第1土语区,包括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即红水河以北的蒙江、峨江、北盘江流域一带,这是布依族的主要聚居区,在民间音乐方面保留着本民族的原有风貌。这个地区的民歌以二声部的大歌、小歌和单声部的大调、小调最有特色。民间歌曲的类型大歌、小歌 大歌大歌、小歌 大歌多在庄重的聚会场合演唱,内容为迎送宾客、祝颂丰年、摆古叙事等。用大嗓演唱,情绪开朗、豪放而庄重。一般由歌头、正歌、歌尾3部分组成,歌词结构为5字4句的主体歌词后面加两句延意的补充,然后再反复前 4句结束。小歌多在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演唱,内容多为情歌,用小嗓演唱,感情内在、真挚,音调柔和婉转,结构短小整齐,多以4句为一首,单二部曲式,分成独唱和重唱两个段落。大歌、小歌两个声部的结合在民间世代相传,有约定俗成的3条规则:音色上要求“上脆下莽”,旋律线要求“公母分明”,音程关系要求“两音相糍”(像糍粑似地粘合之意),因而两个声部多为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等比较窄的音程,有时甚至整个乐句出现连续的平行二度,加之增四度音程的频繁出现,这种富有动力的音程结合和序进,形成其多声结构的重要特色。如下例:大调结构为上下句体,节奏平和,速度舒缓,旋律多为级进,演唱时常用滑音、波音和颤音。流行于望谟的“尤阿勒”、“马保罗”亦属大调一类。小调基本上是一个乐句的多次变化重复。常以最低音起唱,作阶梯式(或波浪式)上行到最高音;旋律进行比较自由,常随歌词和情绪的变化而流动;结尾多用假声和颤音。情绪开朗,富于风趣。笔管歌唱时以笔管(一种横吹单簧竹管乐器)伴奏,故名。多用汉语演唱,有前奏、间奏、结尾的 4乐句乐段结构,徵调式。曲调流畅优美,有时伴奏者运用变奏手法,与歌声形成复调关系。勒尤调勒尤是一种双簧直吹的木管乐器,它的音调委婉深情,具有思慕想念的意味,青年们常用以表达对爱情的渴求。后来填上简单的歌词,主要用“勒、哩、哦、欧”等象声词来模仿勒尤的音调,从而形成一种带有器乐性的声乐体裁,勒尤调即以此而得名。妹调以sol、la、do、re4音组成,感情质朴,切分节奏的运用很有特点。四弦胡情歌流行于罗甸县一带,以四弦胡琴伴奏而得名。曲调基本是一个乐句的变化重复,宫调式,感情细腻、委婉。浪哨歌浪哨,亦称“赶表”、“坐表”,是布依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社交活动,浪哨歌就是在这种场合演唱的情歌。曲调与汉族山歌调比较接近。丧葬歌以流行于望谟打易的孝歌最具代表性。一领众和,用铙钹伴奏。绕棺舞唱,气氛肃穆。 第 2土语区地处经济文化比较发展的贵州中部,和汉族交往较多,其民歌一般分为用汉语演唱的“明歌” 和以布依语演唱的“土歌”两种。还有两种语言兼用的“夹簧歌”以及“咕噜山歌”、“结巴歌”等。明歌根据篇幅的长短分短歌、长歌两类,以 7字、 4句为一首的短歌较多见。俗称“四句歌”。以la或sol 为主音的四声、五声音阶较多,用大、小嗓结合的唱法。 如下例:据此演化的变体甚多,常以歌词的内容命名;也有一些有固定曲调的四句歌,如“四平腔”、“三滴水”等。土歌有短歌、长歌两类。短歌为4、6、8句,多 为近代新词;一首长歌有几十句乃至上百句,属古歌,内容多为开天辟地、民族历史、天理人情等,用以教育后代。咕噜山歌因山歌中的衬词而得名,短促密集的节奏,诙谐生动的衬词,轻快活泼的曲调,使其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 这一地区的布依族以小聚居的方式杂居于汉族中间, 其民间歌曲受汉族影响较大,除大量的用汉语演唱外,许多布依族民歌在曲调、调式、结构等方面显露出汉族山歌的影响。 第 3土语区的布依族民歌有两大特点:一是由于与 族、苗族、汉族相杂居,布依族民歌有着明显的受这些民族音乐影响的痕迹;二是由于布依族居住分散,各村寨的生活习俗、民歌的音调、风格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如流行于镇宁县的扁担山歌,就与其他布依族村寨的民 歌毫无共同之处。它以re为主音,旋律进行中的上、下 四、五度跳进,词曲结合的一字一音等显出了它的独特 个性。威宁布依族民歌受当地 族民歌的影响较深,特别是在衬词衬句的运用上更为鲜明突出。器乐的种类布依族的民间乐器主要有:勒尤、勒浪,直 吹双簧乐器。勒尤、勒浪勒尤、勒浪,直吹双簧乐器。勒尤意为“选择情人的小唢呐”,勒浪意为飘游浪荡的小唢呐。勒尤吹奏的曲调有“飘游调”和“思情调”两类。勒浪则吹奏一般小调。这些曲调有一个大体固定的旋律,演奏者可以即兴发挥。对箫直吹双簧乐器。分公、母两管,左右手各按1管,一口分吹。常用于小歌伴奏,更多的是独奏,两管各奏一个声部,曲 调和小歌相同。③笔管,横吹单簧竹管乐器。形似长笔,用于山歌伴奏。姊妹箫直吹竹簧双管乐器。多吹奏短小精悍的曲调,有些来源于汉族的唢呐曲。 布依族的器乐有:①吹打乐。用于婚丧嫁娶等风俗性场合,由唢呐、大号、鼓、钹等组成,俗称“八仙”,有礼俗性的套曲和娱乐性的杂曲。②小打音乐。流行于麻沙河两岸布依族村寨中的一种丝竹乐。乐器有箫筒、月琴、胡琴、碗或钹。现有曲牌约 300余首。对乐曲结构形式和旋律发展手法,民间有许多形象的称谓,如一枝梅(一段式)、双飞燕(二段式)、三春柳(三段式)、乱插花(多段),以及小翻、大翻、龙摆尾、龙打滚、画眉穿山、双龙出洞等。主要为齐奏。演奏中常因即兴加花或简化造成错落不一,从而产生一种自然的多声效 果。③铜鼓合奏。流行于关岭一带,由铜鼓领奏,皮鼓、 钹、马锣、 锣、小镲合奏。主要于春节期间击奏,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祭乐》有一套传统曲牌,共12段。戏曲音乐布依族民间有布依戏和八音(坐唱),主要流行于盘江流域。布依戏分“土戏”和“彩调”两类。“土戏”由八音坐唱发展而来,彩调由广西传入,其唱腔、音乐与广西彩调、贵州花灯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布依族文化.doc 布依族音乐文化.doc 竹竿舞.mp3 竹竿舞.rmvb 竹笛.ppt 走进布依族.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