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题 目:试论《史记》的“一家之言”内容提要:《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深刻的思想,严谨的体例,关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观点、首创类传法,合传法,运用极富表现力的文学手法,在特定的环境中突显人物性格特点,出色的细节和心理刻画,运用符合人物自己人的语言来表达人的性格特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就了一部既具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巨著。关键词:司马迁、《史记》、体例、思想、一家之言、贫富观、人物形象化技法正 文:翻开《史记》,人们总要被其丰富的内容,高远的史识和雄奇的文笔所吸引,正如鲁迅所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从文学的角度说,《史记》以其人物传记的卓越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史传散文的典范,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叙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叙事艺术和写人艺术是《史记》最值得重视和称誉的部分,它以写人为核心,把叙事和写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记载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大事,记载了帝王将相,皇亲国戚等大人物,也记载了农工商虞,卜者,方士等小人物,凡4000余人,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典型。这些都得力于他极富表现力的手法。如“互见法”,“对比法”,在特点的环境中凸显人物特点,出色的细节和心理刻画个性化的手法等等。叹服《史记》无愧于“无韵之离骚”的同时,笔者也折服于它活泼飘忽的思想,不自为束缚的体例。何以成为空前的绝响?以至于“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司马迁不但是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也是重要的思想家。也正是因为他卓越的思想,司马迁才成就他组织严密,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通史,完成了父亲司马谈“成一家之言”的遗愿。一、 从形式上,《史记》开纪传体之先河,立“一家之言”《史记》全书130篇,52万字,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天汗年间。共叙事三千余年,关于书的体例,司马迁这样写到: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3】可见,司马迁以本记、表、书、世家、列传结构全书,同时这五种体列开创了写通史的范例,五种体例相互配合,构成有机的整体。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是全书的纲领,十表,依年月摘记大事;八书,摘录文化、经济、制度、世家、记载王侯各国状况;列传,记载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显然,本记、世家、列传是《史记》的核心部分,它以本记为中心,世家,列传依次分布在外围,犹如“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而十表、八书则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形成对核心的补充,通过这个有机的结构,司马迁实现了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初衷。《史记》在每篇之末,一般都附有以“大史公曰”为首句的一小段文字,略记作者对篇内某人某事的看法或附记有关之事。后来修撰的史书,都承用这一形式,《汉书》改为“赞曰”,其他史书或用“论曰”,或用“译曰”。可见,作为记传体史书的一种特有形式,《史记》的影响是巨大的,具有开创性质。2、 深刻的思想是《史记》成“一家之言”的基础司马迁在《自序》篇中全文收录了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这篇文章是从黄老学派对于阴阳,儒、墨、法、名等各家思想的批判,虽为司马谈所写,实际代表司马迁的观点,又在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已抬头,孔子、孟子所倡导的仁政,仁义思想等也都使司马迁受到很大的影响。作者对六家先予肯定,天下人趋向一致,但思虑却各种各样,要达到的目的相同,而走的路却不同,六家都是努力探究学问。要治天下太平的学派,只不过所主张的原则不尽相同,各有长短罢了。名 称 长 处 短 处阴阳家 四时大顺不可调【4】 使人拘而多所畏儒家 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不可易 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墨家 强本节用不可废 俭而难遵法家 正君臣上下之分 严而少恩名家 正名实 俭而善失真道家 去健羡,绌聪明 形神敝竭司马迁对古代学术做出了系统的整理,更重要的是他对古代的学术派别都有一个入木三分的得失俱论的评价。中国古代学者向来求同而少求异,只概括而不分析,对经典多是一笔抹杀或一味尊奉,很少像他这样缜密的解说。 把这六家的长短都一一指出,这是同马迁的过人之处,然而,他并不是没有自己的立场,他立场乃是道家的。 他说的道家,有一种深邃的智慧。作者认为,有法而不把法当作不变之法,顺应时势来成就功业,有度而不把度看作不变之度,应根据万物形态各处制定和它吻合的度,圣人不朽,是因为他能够顺应时势的变化,“虚无”是道的永恒的规律,顺应自然是汉国安民的纲领。这些分析,客观准确,体现出作者深刻的思想,这些论述,不偏信,不盲从,是 “一家之言”的有力论据。三、司马迁以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观点,立“一家之言”最能体现司马迁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观点的篇目,大概莫过于《史记·货殖列传》了。在传中,作者广泛分析历史和现实的经济生活,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对于“贫富”之道,作者有许多经典的命题:1、贫富之道,莫之与夺,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2、夫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3、是以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4、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耶?5、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6、是故本富最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5】归结起来,司马迁的贫富观点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造成贫富差别,主要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谁也不能“夺”人之贫富或“予”人之富。关键在于“巧”与“拙”,“能”与 “不肖”。“有余”、“能者”即富,“不足”、“瓦解”即贫。贫富的造成,根本原因在于个人。第二,贫富的状况是可以改变的。富是可以追求的。追求财富的途径是很多的。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处境来采取不同的方法。“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即农工商都可以致富。又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力量,采取适当的方式以增长财富,“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没有本钱,可以出劳力,渐次起家。略有资本,可以运用机巧,积累财富,已有资本,可以把握时机,大规模追求厚利。作者告诉人们:财富是可以争取的。贫的社会地位是可以改变的。第三,由贫而富,社会地位便起了变化。“富而主上重之”,“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平民百姓,只要在经济上作出重大贡献,便位同“素封”。他们当中有“处士之义”而所以富者,和“深谋于廊庙,议论于朝廷”的贤人一样,同样也是社会上的贤人,是值得人们尊重的。司马迁还认为,追求物质财富是人类固有的“情性”,也是人们奋发做一切事情的动力。他把这一点贯穿于《货殖列传》全文中,最后得出结论:“由此观之,贤人深谋於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归於富厚也。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在西汉时期,司马迁以肯定的笔触,剖析社会各色人物,发现农、工、商贾、畜长…….为“求富益货”而竟奔,自不必说,就连“深于廊庙,议论朝廷”的公卿将相,“守信死节,隐居岩穴”的艺士名人,均系“归于富厚”,免不了为了一个“利”字,说到“廉史”,仅是搜刮得有度一点,但因其“廉”而在位久,因为积累更多,“久更富”。“廉贾”薄利多销,多销则获厚利,因而“廉贾亦富”。故吏之“廉”,贾之“廉”,皆由求利所驱使,至于“在军壮士,闾巷少年,赵女郑姬,游闲公子,弋射渔猎博戏之徒,医方诸食技术之人,史士舞文弄法之辈”,[8]其奔走了于官利场中,更是不在话下。这些,在罢黜万家,独尊儒术的武帝时代,真是振耳发聩,最鲜明的“一家之言”。司马迁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夫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6】在这段议论中,作者首先肯定,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铜、铁、材、竹等和谷畜鱼盐等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皆中国人民所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具”,物质依托。人们一生一世,谁能离得开物质的东西?其次指出: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经济的生活的演变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农、虞、工、商构成了社会经济:农夫耕作解决了吃饭问题,虞官负责采运山林川泽之物,工匠制作各式各样的手工业产品,商人贸易沟通商品交换,活跃城乡经济。这种经济部类的组合,经济事业的消长,正是“道之所符”,“自然之验”的体现。最后指出,“政教征发”不能控制工农、商虞,“钱之征贵,贵之征贱”却可以人们“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生,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体时”起到“不召而民自来,不积而民出之”的作用。不难看出,司马迁的观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自有其客观的发展规律,不是任何政治力量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观点,不要说在西汉时期,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都是十分深刻的。能够站在唯物的立场来解释历史的“史观”,已是鲜明的“一家之言”。四、《史记》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创“互见法”、“合传”、“类传”法,亦可视为“一家之言”。司马迁不止是个历史学家,而且是个文学家,《史记》不止是不朽的史学巨制,而且是千古称誉的文学名著,这是不争的结论。1、首创“合传”“类传”和“互见法”。司马迁把整部《史记》结构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本记”和“世家”代表的是上古的统治阶级,“列传”是以时代的前后相类次的,“十表”和“八书”是有意的补充。司马迁的三十世家是有系统,内容是以类相从的。在前12篇中,一部分是唐虞之际的名臣之后,一部分是周的子孙功臣之后。《陈涉世家》以下,有十二个世家则统属汉代。可见,《世家》的撰写,是按类按系统的。七十列传,可以划分为几个集团。【7】1、上古至《春秋》,即列传的前七篇。2、六国时的人,有十七篇。3、属于秦始皇时代的集团的有四篇,其中《刺客列传》重在荆轲,不过既然叙事,便已把荆轲以前的同类事都加以叙述,前后涉及到:曹沫、光之、豫让、专诸、聂政、荆轲等人。3、 陈涉、项羽之际的人物又设《张耳陈余列传》,《魏豹彭越列传》,《鲸布列传》三篇。4、,汉高祖时人共九篇。5、 文景二帝时共六篇。6、武帝时共二十四篇。中间插入《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四传都是以类相从。创造了类传的先例。就单篇来看,司马迁还创造了合传,两人或多人的事迹安排在一篇传记之中。如《卫青霍去病列传》涉及到卫青、卫夫子、汉武帝、苏建、公孙贺、李广、霍去病等人。因为都是恭谨之辈,故有卫绾、直不疑、周文的《万石张叔列传》。因为故事有机的穿插在一起,最有统一性,故有《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这种类传合传,一至影响到后来的《汉书》、《后汉书》等。赵翼的评价是:“……类传法最善。”他认为“盖各人一传,则传不胜传。而不立传,则竟遗之”【8】用了这个类传法,每一传可叙数人,既省多立传,又不没其人,实在是作史的好方法。可见,类传与合传,影响深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迁的开创之功,殊不可灭。至于“互见法”,是司马迁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的主要经历和性格,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和性格特点则置于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样既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提示了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使人物有血有肉,形象完整。在《留侯世家》中司马迁写道: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这说明并非有关张良的,每事必录,而是有取舍的。张良与汉高祖所议论的事情很多,但只写那些与天下存亡有关的重大事件,从而表现其性格特征。写其他人物,当然也不例外,只写重要的,能够表现人物特征的重要的东西。再看下面三段: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及见项羽後解,语在项羽事中。“……语在淮阴事中”, “……语在项籍事中”。【9】在《史记》的其他篇目中,也常常有“语在……事中”这样的话。此即所谓“互见法”。司马迁用这种方法,有的注明,有的并没有注明,不是消极地避免重复,而是积极地运用资料,为突出人物的特征服务。例如《项羽本纪》集中许多重要的事件突出地写喑噁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作者对他的行为虽有贬抑,但热情歌颂,深切同情是主要的。作者在本纪中没有过多的批评项羽这个人物的缺点和政治上的失误,而把他放在《淮阴侯列传》中,借韩信之口说出:信再拜贺曰:“……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10】这样,既不损害项羽的形象,又显出韩信的才能和过人的见识。2、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鲁迅评价《史记》为“无韵之离骚”,是对司马迁这部史书的文学价值的高度评价。司马迁发表了他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同时又对现实给予了有力的批判。这样一部既有史学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的著作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丰满灵性的人生形象。首先,作者善于以事件,尤其是以重大的事件来写人记史,展示历史事件,刻画历史人物。司马迁在写人物传记时,尽量避免一般地梗概地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两例有名的战事,这两次战斗都与孙膑有关。司马迁是这样安排的:先简述孙膑与庞涓的过节,“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再写田忌赛马,接下来写桂陵之战,直接写战事的进程,仅用“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於桂陵,大破梁军。” 【11】15字,重点写其“围魏救赵”的计策。以下来写马陵之战,从两军交战的起因写起,再涉及两军的行程,再写用“减灶计”惑乱魏兵,马陵设伏,敌人上当,射杀庞涓,乘胜追击,俘虏太子申,丝丝入扣,有条不紊。桂陵之战,详写孙膑计策,略写战事。马陵之战则既写计谋,又写作战细节。这样的安排,有张有弛。孙膑这个人物形象也自然地表现出来: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旋涡之中,通过他们各自的行动显示性格特征。如《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节,是消灭秦帝国后起义军中两个集团的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的第一次面对面的较量。在刀光剑影中集中了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的矛盾。项羽集团内部主战、主和派的斗争,项羽是这些矛盾的结集点。从项羽对种种矛盾的处置,显示出他的幼稚、仁慈、坦率种种心理因素,而刘邦在这一场面中也显示了他的灵活、狡诈的性格特点。《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庭辩”一节,田蚡、窦婴双方的矛盾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朝中的大臣在这一矛盾冲突中每人作了表演:韩安国世故圆滑,既说窦婴对,又肯定田蚡,将矛盾上交,“唯明主裁之”;郑当时开始说窦婴有理,后又不敢坚持。笔墨不多,却勾划出官僚们的面貌。垓下之战,四面楚歌,项羽被刘邦逼至绝境,项羽“自度不得脱”又对仅存的二十名骑兵说:“此天下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但同时又对此发出挑战,他重新排阵式,再度冲锋,斩将刈旗,“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12】身处绝境的项羽此时也有勇敢的气魄,压人的气势。而当乌江亭长劝他“急渡时”,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发出了勇敢豪迈的笑。“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这时的笑,展示了项王的高傲,韧性,霸气。“自刎而死”展示了项王的威严,是何等的壮烈。最有名的是霸王别姬一段: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英雄穷途暮路的纵情悲歌,一代霸王柔情中的着凄凉,真是令人荡气回肠。其次,以人物言论,行为来展示人物的性格。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司马迁拿捏得恰到好处。“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13】在这段文字中,刘邦接受子婴的投降,本杀之无益,可他嘴里却说“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杀之不祥”;进入咸阳后,“封秦重宝财物府库”,堂堂正正地“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本意是“欲止宫休舍”,嘴里却说:“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刘邦之虚伪,狡猾,自然暴露无遗。在《赵世家》中,有一段触龙的精彩说辞。前265年,秦国攻打赵国,攻克了三座城,赵孝成王刚刚即位,太后掌权,秦国加紧进攻,赵向齐国告急,齐王说:一定要让长安君来作人质,才肯出兵。太后不肯,大臣极力进谏。太后明确地说:有再来谈长安君当人质的,老妇非要唾他的脸不可。此时触龙出场,他不慌不忙,先避人质的事不谈,告罪,再问饮食,劝散步。待太后脸色稍好,触龙说“老臣间者殊不欲食,乃彊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於身也” 【14】,巧妙的求太后为十五岁的小儿子补上卫士空缺。引出爱子话题。又不直说长安君。二是让太后从燕后说到长安君,抓住“爱燕后还是爱长安君”的话题, 提出自己的观点:“父母爱子,则为之什深远。”从国家危难晓以利害。“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最后太后答应:“诺,恣君之所使之。”事情圆满结决。一个思维严密,聪明能干的老臣跃然纸上。司马迁写的人物动作,都是个性化的动作。《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一段,相如见秦王只看重璧,“无意价赵王城邑,”于是急中生智,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后持璧,“倚柱,怒发上冲冠,理直气壮的说明缘由,接着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只好“辞谢固请”。“持币倚柱,怒发冲冠”。“睨柱”等动作使蔺相如冷静、机智、勇敢的特点一一凸现,相如的镇定作若,既维护了国家尊严,又讽刺了秦王的贪婪。再看下面一段:“于是韩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今主君诏以赵王之教,敬奉社稷以从。” 【15】这是苏秦游说完后,韩王的反应,一方面表现韩王的怒气,另一方面却显苏秦游说之效力,一个急躁的韩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三、突出的心理描写《史记》用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常常有以下几种方式,或通过人物的独白,或以他人的语言,或者由作者直接点拨。苏秦外游多年,弄得穷困潦倒,兄嫂、弟妹、妻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苏秦闻之而渐,自伤,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可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时只君矣。” 【16】此段三处心理描写。一写他羞愧伤感、二写他立志发奋、三写他学成踌躇满志,有两处自白,一处作者第三人称点拨。一个说客的自信,自强,被司马迁寥寥数笔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乐毅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拿下齐国七十余城,燕昭王死后,燕惠王即位。对于主臣二人的关系,司马迁有几处心理描写:(一)、“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二)、“燕惠王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 【17】惠王因不快而中田单反间计,因“破军亡将失齐”而悔,“固恐伐燕而怨乐毅”。乐毅因畏诛而降赵,一“知”,一“畏”表现出伴君如伴虎的情势,降的无奈。 “不快、悔、怨”表现出君王之小气,自私、胆怯。在《司马相如列传》中,司马相如奏琴挑逗卓文君,文君“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地”,写出了文君倾心司马相如又忧虑担心的复杂心理。 《留侯世家》第三段,写的是张良见圯上老人的事,因为老人的神秘,作者沿着张良的心理一一铺陈开来: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後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18】叫“下取履”时,愕然,强忍——老人长笑而去,良殊大惊——复还,约会,——良怪之——五日良往,父又先在,复怒——父又先在,复怒——良半夜而往,父喜——良因异之。“愕”“惊”“怪”“异”几个词来写当时的心态,恰到好处,引人入胜。“异”字最妙。写出了张良因老人的怪异而惊异,入情入理。第四,富于特征的细节描写。清人章学诚说:“推微知著,固相士之玄机;搜间传神,亦嫁之妙用也。”好的细节引用,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行性格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司马迁的细节描写多是富于表现力的,都能传神的揭示人物精神风貌的某些特征:如李广射石没簇的细节,显示李广射艺之精,张汤审鼠,表现他从小熟悉治狱,虽是儿时的游戏,可他具有残忍的性格。《万石张叔列传》中有这样一段:石建为郎中令,书奏书,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字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遣死矣!”甚惶恐,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矣,然犹如此。作者通过这些细节,写出了石家一门拘谨的性格和伴君如伴虎的心情,“马”字少写一笔,“以策数马”两个细节极富表现力。商鞅见秦孝公,第一次,“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19】,第二次“未中要旨”,“让秧”、第三次,“说公以霸道”、“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膝前于席”的细节表现出秦孝公当时对霸业的关注,商鞅对孝公的吸引力。《范雎蔡泽列传》中写危叔入秦为相国后,须贾被诈到相国办公的地方,大惊失色。“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须贾辞於范睢,范睢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於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肉袒膝行”,足见须贾之胆怯,因为他伤害、侮辱对方在前。“莝豆马食”,夺其魂魄,辱其人格,可见范雎作为胜利者的骄傲姿态。读司马迁《史记》不枯燥、不单调,这些都来自于司马迁娴熟而高超的文学技法。第五、富于个性化的对话。各种人的不同的性情,各种事情不同的场合,司马迁都能把它们在对话中写出。在《留侯世家》中,皇上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许多大臣进谏都没有改变皇上的主意。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筴,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馀人何益。”吕泽彊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留侯在吕泽竭力要挟下,从容画策,沉稳老道,足智多谋的张良形象被这两组对话反映出来了,这是庄重场合。以下是写夫妻的对话: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用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乎?”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张仪列传》)一幅具有铮铮铁骨的硬汉子张仪形象在这轻松、诙谐的对话中彰显毕尽。同样是一个意思,作者在不同的篇什中有不同的过程。比如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20]“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筴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21】一个是“决胜于千里之外”,一个是“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因为前者是在三个排比句下, 语势缓,后者则在赞语中,篇幅小,而要有许多转折,又势急。在语言运用上,司马迁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来表达人神情态度和性格特点,刘邦和项羽 在见到秦始皇时,各自语言不一样,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语气坦率,表现其强悍、率直。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委婉曲折,正好表现其贪婪多欲。在作者的眼里,项羽是真正的英雄。《陈涉世家》中写陈涉称王后,陈涉旧时伙伴见他所居住的宫殿说:“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夥颐”是陈涉故乡土语,是多的意思。这里形容宫殿之气派,陈设之丰富。“沉沉”形容宫殿广大深邃,又带惊异的语气。这就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质朴的性格。《史记》在叙事语言中还带引用民谣、谚语、俗语。在文中,他或者明称“谚曰”,或者称“鄙言”,或者称“语”,或者略用而不标明。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论大也——《李将军列传赞》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贷殖列传》鄙语云:“此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列传赞》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吴起列传赞》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列传赞》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张释之冯唐列传赞》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袁盎晁错列传》司马迁的《史记》不只是取材于堂皇的档案,他还访问了许多老百姓,他仿佛就是一个平凡的百姓似的 ,是百姓的代言人。所以他的评论常常以俗谚为依归,自然就不难理解了。《史记》的语言,在现在看来全部是文言而不是白话,但它是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的书面语,与当时的语言是相当接近的,因此直到今天,我们读起来基本上是明白通畅的。特别是民谣、谚语、俗语的运用,由于它们产生流传于民间,概括了广大的社会生活,是一种精辟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我们常听人说:“唐诗,晋字,汉文章”。这就是说每一个时代各有它特别卓绝的艺术的,如果说艺术活动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顶点的话,这三种艺术可以说都是每一个时代各自的精华了。在这每一种精华里,逢巧都有一个集中地表现了的伟大人物,这就是杜甫、王羲之和司马迁。当然,我们可以从各方面去看司马迁。司马迁具有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他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是人类自身而不是天神,他十分重视经济生产活动,试图从经济生活方面寻找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史记》中设有《平准书》《货殖列传》这样有关经济的篇什,这是司马迁的伟大创举。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了纪传体史书,使表、书、本纪、世家、列传五体互相结合,构成一个整体,清代史学家赵冀说:“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22】但是,单以文章而论,《史记》是一部队不朽之作。在汉武帝以前没有谁能像司马迁那样有着广博的学识,深刻的眼光,丰富的经验,雄伟的气魄。司马迁使他笔下的人类活动永远常新,使他笔下的人类情感、特别是寂寞和不平,永远载着生命,有人把《史记》称作中国的史诗,因为他具有史诗的客观性、全体型、发展性、创造性。自明朝以来,有人把司马迁称作小说家,因为他的许多传记等于好的小说。有人说,司马迁还是一个文艺批评家、思想家,等等。但是,我们肯定地说,司马迁成功的用了各种人物塑造的方法,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坛。曾国藩说:“自汉以来,为文善者莫善于司马迁,迁之文,其积句也皆奇,而义必相辅,气不孤伸。” 【23】刘熙载说:“太史公文如张长史于歌舞战斗,悉取其意于法,以为草书。其秘要则在于无我,而以万物为我也。” 【23】历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的记载,是人的活动史,离开了人的活动自然就谈不上历史。总而言之,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人为本位,对个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且采用文学的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写就了一部既具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巨著《史记》。 注: 【1】鲁迅《汉文史纲要》 【2】司马迁《报任安书》 【3】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4】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5】司马迁《货殖列传》 【6】司马迁《货殖列传》 【7】转引自《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8】赵冀《廿二史札记》 【9】司马迁《留侯世家》 【10】司马迁《淮阴侯列传》 【11】司马迁《孙子吴起列传》 【12】司马迁《项羽本纪》 【13】司马迁《高祖本纪》 【14】司马迁《赵世家》 【15】司马迁《苏秦列传》 【16】司马迁《苏秦列传》 【17】司马迁《乐毅列传》 【18】司马迁《留侯世家》 【19】司马迁《商君列传》 【20】司马迁《高祖本纪》 【21】司马迁《留侯世家》【22】赵冀《廿二史札记》卷一 【23】 转引自《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参考书目:1、《史记》(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发行)2002年版2、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3、《史部要籍解题》4、《秦汉史论丛》5、许凌云《读史入门》6、华艺出版社《画说史记》7、范文澜《中国通史》8、自考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一)》9、裴骃《史记集解》PAGE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