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六个研究”,搞好公开教学(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落实“六个研究”,搞好公开教学(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

资源简介

落实“六个研究”,搞好公开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深化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和“教学模式”研究的一种载体,“公开课”又一次出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最近,我校有两次“公开课”活动:一次是第十三周的新教师公开教学,一次是第十五、十六周的中青年教师的公开教学。现就开好本轮公开课谈几点意见:
一、指导思想
在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热潮中,在新课程背景下,我校于半期考后再次举办公开课活动,其指导思想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意义
陈校长在题为《以创新求发展,以和谐促飞跃》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教学工作,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两个重点”、“六个研究”展开。本轮公开课活动就是落实陈校长工作部署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开展“六个研究”的极好平台。“六个研究”就是本轮公开课的目标所在,具体分述如下:
①加强会考、中高考的研究、监控、实施与落实;
②深化模式研究。进一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校本教研模式、课堂管理模式;
③突出亮点研究。突出博客教研、网络教学、在线学习的研究;
④构建富有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研究汇编校本选修课程丛书;
⑤深化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与质量监控研究;
⑥加强教研组、集备组专业建设、优秀教师建设和网站建设研究。
三、几点意见
1、全体教师重新学习“教学模式”理论。
具体学两篇文章。一篇是陈校长《网络背景下“情—导—探—评”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和操作平台》(见我校编印的《新课程研究》P3),二篇是各教研组的“教学模式”文章(参见《新课程研究》P8—P55中相关篇目)。
2、落实“教学模式”,渗透课题研究。
(1)“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因此,在公开课中落实“教学模式”的过程,也就是探究教学方式变革的过程。这个过程又与我校承担的课题1——《常态化多媒体环境下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相一致的。
(2)陈校长在《网络背景下“情—导—探—评”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和操作平台》一文中,把“合作、探索、共享”作为教学模式理论框架的一个重要内容。他指出:①师生合作。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师生关系,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师生互动合作中开发增值性教学合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②生生合作。建立安全、平等、宽松心理,形成互动、互补、共享成功的氛围,善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两点也正是我校申报的课题(2)——《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贯彻“教学模式”也是在开展课题2的实验。教师在公开课中,一定要在“情—导—探—评”的探索环节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程式,开发教、学双方合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至于“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理论内涵的另一点,则是教师之间的合作问题,这在公开课上一般地说无法直观体现的。要体现在公开课前,同集备组、同教研组老师对上公开课教师帮助上,如对上公开课教师的教案设计,试讲情况提出多方面意见使其更臻完善;还体现在公开课之后的评议、反思这一环节。这是公开课后应当做的事,也是课题(2)研究的范畴。
3、拓宽选课范围。
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课程多元化,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有校本课程。有必修课程,有选修课程,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中包含研究性活动课程)。一般老师开公开课大都选择必修课程,其实其他课程也大有用武之地。最近,福州四中市级公开课就有8节是必修课程之外的课程,语文开3节就有2节是校本课程。一次比较大型的公开课活动,应有一部分人开设必修之外的课程。
4、推进分层教学。
教务处最近在部署下段工作时提出:“学校的核心阵地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在课程改革,结合下段公开课开设,认真研究实施分层教学,重点研究不同对象的接受特征、知识结构、心理结构等因素,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处理教材,细化讲解内容,精选训练习题。”在上公开课时,应当贯彻教学的分层次原则。在A、B、C三个不同层次上课,当然要分层教学。在某层次的一个班上课,也要注意分层教学。比如,用不用层级的问题去提问程度不同的学生;公开课上提问不要过于集中在几个程度高的学生身上,程度低的学生也要顾及;难点重点问题可细化讲解;评价上对程度低的学生要热情鼓励,有一点可取之处就应予以肯定;作业布置也要分难、中、易,程度低的学生允许先只做若干容易的题目。所有这些设计,都可以体现一个班内的分层教学。
5、敢于追求公开课形式的多样化。
绝大多数的公开课的模式是“一人一课”。公开课主要是探讨和解决教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长处。从公开课这些功能出发,公开课的形式就不应该是单一的“一人一课”,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教务处杨主任在07—08学年教务处工作计划中就是曾倡导过开课可以有专题练习课(从教师基本功,不同的课型中选择一个,逐项训练、逐个突破)、同题异上(同一课题不同设计,多人执教,对比研讨),同课接力,同上一节课等,这些课型都有研究价值。
例如,福州三中李棽(语文)、张友文(历史)两位老师就同上一节课,进行语文、历史学科整合的尝试。他们同上的课程是福州三中校本课程《三国人物——诸葛亮》。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两点知识,一是了解文学上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评价,二是了解史学上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评价。随着学习的深入,进而培养两种能力:一是为何将这种评价方式提炼,形成一种多角度评价人物的能力;另一个就是“多角度的人物评价机制”在生活中的运用。本课所探索的教法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形式进行文艺沙龙式的讨论。教师坐在中间,学生以半圆式环绕坐在教师周围,使每个人与教师有等同距离,这样方便师生交流,也方便学生之间交流。
其他学科之间也可以进行整合,如化学与生物,数学与物理,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如有志趣的老师可在A层次班级进行尝试。
6、避易就难,敢于攻坚。
上公开课老师都有一个“避难就易”的心理,就是选择自己易于表现、易于成功的教学内容,很少考虑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我们要鼓励教师敢上有诸多难点、疑点的教学内容,切实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给听课者一些启迪和感悟。语文组柯惠君老师在今年“5·18”我校首次市级公开课中,选择了难于上好的戏剧课文《三块钱国币》为我们作出榜样。首先,让学生表演一段戏剧,就是难事,成功与否,同行们久悬于心,然而她组织演出成功了,给大家一个惊喜。在“情”、“导”环节上首战告捷为全课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