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优质课:我们永远解读不尽的一本书------07—08学年第二学期青年教师优质课公开教学活动述评3月12日至3月21日我校举办了新课程优质课公开教学活动。计有涉及8个学科的25位青年教师参加开课。本次活动的主旨是:努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及时发现总结一线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收集优秀教学案例,共享课堂教学的有益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推选市、校优质课教师人选。因此这是我校继去年“5.18”市级公开课活动之后的又一次大型的教学教研活动,具有学习交流,甄别选拔的功能。本次开课的课程类别有:必修课程(14人),选修课程(11人);教学课型有:同课异构,新教材整合和利用,“情、导、探、评”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学手段:100%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上三个特征,足以说明我们公开课活动主体上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运作的。那么,从课堂教学的“内质”看,我们的公开课到底“优不优”呢?25位老师的教学,到底有没有“优质”的闪光点呢?这唯有用新课程理念来衡量。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新课程理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都是从教育观念生发出来的。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其关键内容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用新课程理念来观照25位教师的课堂,我们发现许多“优质”的亮点反射了回来。现归纳总结如下:“主动”的课堂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门外”,或在“门内”默坐静听,无所事事;教师一味在唱“独角戏”,那么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都是一句空话。在课堂上学生有没有“动”起来,学习潜能有没有被“挖”出来,这是新课程重要的标志之一。吴秀琴老师《爱的心语》公开课,以“心语”为主线,把教学重点,演绎为“歌咏古韵,体悟心语”、“吟咏今律,探究心语”、“拓展视角、比照心语”三个环节,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究。其中每个环节,都指导学生进行全班朗读,学生朗读声情并茂,古韵新律交相涌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在探究“现代爱情诗的意象组合方式”一节时,师生互动,提问讨论交替进行,先后解读《你的名字》、《窗》、《致橡树》、《神女峰》四首现代诗,共同推出“复沓回环”、“对比”、“叠加”、“跳跃”四种切合四诗实际的意象组合方式。学生情绪、思维都被激活,呈现出极大的学习主动性。吴老师在公开课的最后,安排展示与陈述环节,让学生朗读自己创作的爱情诗或谈自己的爱情观。这就更进一步激活了学生的表达欲,六位学生朗读了《等待》、《无题》等自创诗歌,四位同学陈述了自己的爱情观。学生给每位发言者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堂高潮迭起。杨丽敏老师在《用真情温暖2008》公开课中用自己的激情煽动学生的潜能,以看视频、听音频、答问题、读佳作等方式,让学生自始至终,与“真情”共舞,“舞”出感动、“舞”出收获。唐秋梅老师则以沉静的理性引导,让学生走进古代音乐描写的殿堂,在被激活的脑海里留下那挥之不去的“跨越时空的音符”--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描写。游吉丽老师《非洲音乐》公开课,学生参与活动人数多,积极性高,场景热烈,给人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在教学中,游老师先后让学生手练三个曲段:①||:△△ △| △△ △|△△ △△|△△ △:||②||:△△ △△ △:||③||:△△ △△ △△:||,以分组练,全班合练,两大组对练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震耳欲聋的“掌声”(即“乐声”)中,自我陶醉,兴奋不已。接下来“创作与实践”环节是以《龟兔赛跑》为题开展活动,在全班同学动脑构思和动手试拍的基础上,6位同学即席表演,同样令人称绝。试想一下,如果这一节课没有全班同学的动手参与,只有老师的说教与示范,人家还会以为“非洲音乐”,是“无声”的音乐。一节课下来,学生也一定空手而返。廖红老师《Unit 4 Helping othets》公开课,以独特的设计,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投入这位借班上课的老师所创设的学习氛围中。她请一位基础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通过“生生”互动合作,让学生有所动、有所思、有所得。“生活”的课堂“回归生活世界,开发生活资源”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生活相关信息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一旦这样做,课堂互动气氛社会因之而浓厚,学生参与热情就会因之而高涨。在这次公开课,“生活资源”进课堂的实例比比皆是,这也是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教学行为的例证。张雪峰老师上课时就用安嶶阜阳2006年就有100名婴儿因吃假牛奶而得了怪病的“大头娃娃”事件,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心灵震撼。周兴华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城市化”的“推力”、“拉力”概念时,就用农民工进城和一些中学生入城就学的生活实例来说明。让学生感到一些抽象概念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而更理解了这些知识点。邹跃群老师化学课也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展示“爆炸”、“牛奶腐坏”、“溶洞形成”、“钢铁生锈”四幅图像后,提出一个思考题:这些化学变化在快慢程度上有何差异?又如,在探究“化学反应速率受哪些因素影响”问题前,邹老师先让学生做一道生活题:下列反应,需要加快反应速率的是:炼钢(√)、钢铁生锈(×)、橡胶轮胎老化(×)、牛奶变质(×)、合成氨生产氮肥(√)(“√”为正确答案)何蕾老师利用讲述自己在国外的亲身经历及展示相关图片作为导课材料,使学生感到亲切、新颖,很好地激发了阅读的兴趣。“探究”的课堂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是指学生通过自己参与获得知识的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和一种学习方式,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我们欣喜发现到广大老师在开课中使用了多种的“探究”方式,进行有效教学。1、“问题”探究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课堂教学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从本质上讲,“问题”产生学习。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在多数情况下,“问题”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直接提出的,然后引导学生去获取能解释和评价问题的证据;根据证据对“问题”作出回答,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回答。在这次公开课中,使用最为普通的探究形式,就是“问题”探究,而且因人因课而异,落实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上,比如,魏长兴教师在《合欢树》一课“凿深作品”环节上,层层递进,连发“五问”,催人答疑。学生通过五个问题的探究,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也增强了对散文写作技法的认识。又如:杨丽敏老师复述08年抗雪灾场面时深情陈词:在饥寒时,有人给滞留旅客送上一碗面,沏上一杯茶;在停电夜晚,有人给大爷送上一支蜡烛;在火车受阻不进时,有人送上“留下过年吧”的安慰。然后追问:平凡中蕴含着一份份“真情”,那么我们平时要去哪里去寻找真情呢?“问题”设置在承上启下的环节,引起5名学生举手抢答。在播放李叔同《送别》一歌后,杨老师又抛出一个问题:这歌词中无一“送别”文字,但为何又令人感动呢?激起学生对“观察自然、融情于景”(寻找“真情”第二视角)的探究。再如,高三齐秀清老师《长短句互换》一课,以讲解例句为背景,引导学生掌握“长短句互换”的解答技巧。然后以“习题”代替“问题”,展开“练——评——练”探究活动,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了该知识点。还有林岳水老师指导学生做“学案”上的五道例题,以练习题中的“失误”作为“问题”,让学生有了切肤之痛后的警醒,然后引发学生深入研究失误原因,应对办法等,使学生获得新知。2、“合作”探究 “合作”是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之一。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关注合作学习,认为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形成更为丰富的理解,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合作学习的方式较为广泛。在“问题”探究中,老师与个别学生(或全体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探讨,是一种合作。同桌或邻桌的几个同学之间对难度不大的问题的讨论,也是一种合作。2人一组、4人一组的实验,也是一种合作。这里着重提到的是“邻居”合作,由邻座4-8人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通常在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可展开各组代表陈述发言与组织学习竟争。高二郑舒老师《Traveling abroad》公开课,以“国外留学好不好”为话题激活学生思维,把学生分为G1-G4展开讨论,然后让各组代表陈述观点进行辩论。教师则以首席身份进行评判、补充、纠正,同时又在黑板设立“龙虎榜”引入竞争机制,又给这种抢答发言推波助澜。林细娟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变化一定是发展吗”问题时,就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代表上台发言。邓金秀老师公开课所布置的“请结合你或家人感受,评议当地政府部门履行职能情况”讨论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四个小组的讨论非常激烈,随后各组代表争先恐后发言,列现象,谈褒贬。这种学生合作探究的收获比教师单纯地灌输、学生一味地静听,要强得多。郑丹丹老师《倡导绿色消费》公开课,在学生调查高三学生的绿色消费情况基础上,让学生小组讨论和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总结归纳,使学生树立绿色消费观。庄梅老师以观察、比较热化学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与联系的两个题组,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兴致很高,纷纷在组内阐述自己的观点,讨论结束转入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帮助学生弄清两种方程的异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3、“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实验”是课堂教学对这一理念的最有效的践行。在本次公开课中,许多理科老师都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合作探究,验证科学性的结论。高二赵文强老师上《化学平衡的移动》课时,提出猜想:当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时,因为正反应速率会增大,所以平衡会被破坏,并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亦然。然后学生通过P50课本实验和补充实验的探究,验证了开初猜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一个科学结论从亲身体验中得出,总比从教科书文字中得来,记忆得牢,理解得深。邹跃群老师《化学反应速率》课,通过2人一组动手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杨瑞老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盐酸和醋酸与镁反应的速率”的问题。黄洁老师在《食物的消化》课中让学生完成馒头加唾液、加清水并在是否搅拌的三种状态下发生变化的实验,理解口腔的消化功能。欧凌老师在《DNA分子结构》教学中,布置学生用胶泥等材料制作DNA螺旋结构模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加深对DNA结构的理解。庄梅老师在《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课中,让学生在“镁条加盐酸、氯化铵加氢氧化钡”实验中,观察、理解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的情况。这些老师在实验全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讨论、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认知欲,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得出正确结论,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4、“拓展”探究 唐秋梅老师在公开课中,引导学生探究“本诗哪三处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和“如何表现这种效果”两个问题后,得出结论是“描写听众的感受和反应”的侧面烘托手法,具体表现在“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三个诗句上。这时,老师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引导学生联想学过的诗文中有否相同的描写手法。三个学生举手发言,分别举出《口技》、《三月不知肉味》、《赤壁赋》中的例子,其他同学听后点头称是。最后一个环节,唐老师又以清代刘鄂《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一节的音乐描写与《琵琶行》比较异同点。同时还推荐摹声至文:韩愈《听颖师弹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作为本文的比较阅读材料。这种“拓展”探究不仅有巩固知识之效,还能扩大学生阅读和思考的空间。吴秀琴老师在“拓展视角,比照心语”环节中,外引了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一棵开花的树》供学生朗读,师生共同探究后得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情感”的结论。5、“图表”探究 地理图表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是地理学的突出特征之一。如何从地理图表中获取信息(读图能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技能。周兴华老师在《城市化(一)》公开课中,使用《长江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1985年、20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等图表,以指导读图能力为基础,分别探究了“什么是‘城市化’”及其主要表现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有什么不同”、“各国家的城市化接下来会怎样发展”等五个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图表”也可以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探究途径。赵文强老师在实验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后,又要求学生用图表表示该规律中四种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手绘制中发现了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与化学平衡移动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将学生所制图表投影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整合”的课堂以新课程“开放性”为指向,按照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把在教学目标上具有相同或相似教育功能,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学习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本学科学习,这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整合。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开放的理念、睿智目光和剪辑的技巧。在这方面,高三林细娟老师借班在高二(1)班所上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政治课,可谓别开生面。上课伊始,她就以化学教师的“形象”出现在教室,先后做了两个实验:①手持一个装着氧水的试管,巡行座间,以“大家闻到什么”“为何会闻到”两个问题要求学生从哲学角度回答。②把棉花团放入装有碘的试管内问:棉花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有了嗅觉感官、视觉感官的体验,异口同声作了回答,老师加以归纳后,用课件展示答案:①有刺激气味,说明了事物是运动的;②棉花的颜色由白变红,反映了事物相互联系作用,引起变化,促进发展。该班级学生事先得到通知是上政治课,却来个“化学”老师的实验演示,情绪亢奋、兴趣倍增,本环节的“温故”内容,很好地起到了“导课”的作用。这是政治与化学相关内容的整合。本次公开课中,还有魏长兴老师执教的《合欢树》,杨丽敏老师执教的《用你的真情温暖2008》,唐秋梅老师执教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都是令人称道的“语文与音乐”的学科整合。如果说上述老师的公开课是学科与学科整合的话,那么高三何蕾老师、高一陈菊艳老师公开课则是不同年级教材、同年段同单元教材的整合。高三何蕾老师公开课,则大胆地把高二新课程选修课的内容,引入高三(目前非新课程年段)教材,大胆地进行新旧教材的跨年段整合,这也显示了这位老师的气魄和心智。由于该老师的精心组织安排,这份特殊“面孔”的教材,也成了这节多姿多彩的课堂的“功臣”。高一(下)英语第三单元中“Warming up”与“Reading”内容相关连;而“Using Language”中的课文又与“Warming up”的内容联系比较密切。于是,陈菊艳老师对上述内容先后作了两次调整,同时删减了本课教材的部分内容。呈现在公开课中的《Unit3 under the sea》就是林老师精心设计的整合教材,其中富含着她的许多创创造性劳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进行各层面、各环节的整合,拒绝割裂,注重交融。“整合”作为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种教材的开发行为,可以尽量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扩大课堂教学容量,使课堂教学兼具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知识得到迁就,能力得到提高。它既是新课程的一种指向,又是一种教学艺术。“信技”的课堂本次公开课中, 25位老师无不娴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是实施教学、打造“优质”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功能多样,与学科教学相辅相成。1、进行直观教学,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信息技术可集合声音、图象、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增加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一些原本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给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例如:林细娟老师为配合学生探究“‘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故事说明什么哲学原理”问题时,播放动画视频《刮目相看》,既避免了教师讲述故事的口舌之劳,又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张雪峰老师在上《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用“一个健康婴儿与三个不健康婴儿”的画面,让学生在惊诧“假奶粉”的危害之余,导入新课题,就具有了很强的震撼力。“合欢树”是《合欢树》中的重要意象与情结,魏长兴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合欢树”设置三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并同步播放“合欢树”的三个镜头:全景图----单株图----花枝图,让学生触“景”生情,展开联想,投入探究。杨丽敏老师用春晚特别节目《温暖2008》视音频和自己煽情的导语,导人讲课内容;又用春晚节目《大雪无情人有情》视音频结束教学,无不深深拨动学生情感。江化雨执教《不同类型的晶体》时,在展示一组晶体图后,问这些晶体有何特点,有什么规则。学生有着直观的印象,答题就轻车熟路了。化学教师邹跃群、生物教师黄洁也都用相关图像、视频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2、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基础知识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把大量鲜活的发生不久或正在发生的现象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分析、讨论,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课内课外的统一。既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又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高三邓金秀老师借高一(7)班开《政府的职能》一课时,就用中国政府及各有关部委紧急应对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和2008年全国两会的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围绕热点问题展开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评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分层”的课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观念。学生是具有差异性,多样性的群体,教师要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乃至学生个体),不同需求的立场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发展。高一李艳君老师和王纯珍老师《Unit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及其实施,就很好地落实了“分层次”教学的理念。李老师所带的高一(7)班学生基础比较好,英语素质相对高,李老师采用问题讨论和学生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全过程,在热烈而欢快的氛围中学相关知识,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而王纯珍老师所带的高一(5)班是本学期刚组建的理科班,学生基础薄弱,程度参差,而且师生还处于磨合阶段。据此,王老师根据课本内容编辑了几个简易的问题,引发学习。组织同桌、上下桌同学就近合作讨论,老师巡视指导,最后以抢答形式,让学生展示结果。课堂出现了“互动、合作、激情、竞争”的可喜局面。“提问”是新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师生互动的形式,但也蕴含着教师“分层次”教学的理念。一般地说,概念和陈述性内容以及旧知识回顾、实验观察现象,课文诵读等内容的提问,可留给学科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从来不提问这类学生,不给予人文关怀,实际上是一种歧视。而上台板演、新知识的理解、比“是什么”高一级的“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较复杂的计算题、即席演讲、当场评价等内容的提问,可留给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这方面,林岳水老师对复习的内容、运算法则、计算题板演等内容,在提问的对象上就有区别。还有课堂练习,课外作业,都应当设计得有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兴趣投入,做到在原来的基础上各有发展。当然,从新课程理论高度来审视,我们的公开课也不能是尽善尽美的。诸如:有的老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有的老师教学情景创设不足;探究环节还欠精当;提问未注意低层次的学生;在老师面向全班发问“懂不懂”时,一部分学生“懂了”的响亮的回答,往往掩盖了相当多未作回答同学的“不懂”;还有老师评价的激励性还不够,语言还欠美雅等。总之,这次公开课成绩是主要的,不足是次要的。今后我们每个人仍需努力则是绝对的。因为“优质课”是我们永远解读不尽的一本书。2008年3月26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