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谈语文课堂学生朗读的指导永州市第十二中学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活动呈现多元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角色的转换,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激趣,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好地吸引学生,提高“含金量”,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焦点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紧锣密鼓地展开,语文朗读不但不能退出课堂而且要加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切实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将新课程改革引向深入。课堂内朗读指导无论从意义还是方法,都有很大的空间,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研究,以便让学生能从中受益。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指导语文课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一直是语文教学工作者探索的重要课题,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论在教师中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态势,每一个观点,每一种行为都有着其在特定对象下的可操作性,也确实对语文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很多“新手”可以驾轻就熟尽快适应新角色。笔者在十来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在与主流教学思想紧密配合,不断摸索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识水平,达到教与学的理想境界。但要达到这一目标的确存在诸多困难,对于学生和时时更新的教法,不同的环境里就得有不同的方式去磨合,而自己学识的局限性使得这一工作难度更大。在我不断地探索中,发现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对于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有时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还会收获意外的惊喜。现就我的理解来谈谈对于课堂如何指导朗读作一些简单的分析,以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供方家批评。一、指导学生重视朗读,认识朗读的意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是古已有之的结论,今天我们虽不能照搬古之方法,但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作用还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新的课程改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朗读中他们同样是主体,教师只要指导方法,而不是包办代替,有时发现学生的朗读处理甚至比老师还要成功得多。目前,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总认为是基础课,能考个优秀就很不错了,还得花大力气去学数理化,将自己的分数与别人拉得更远。因此很多人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去读的,其效果可想而知并不是很理想,这时就将责任推给朗读,认为朗读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习,最后变成应付老师,为了读而读。我们所讲的重视,就是要使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也可以从读中吸取更多的营养,以读来完成部分语文学习任务,从中积累知识和解决问题。二、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学生对于朗读的不重视,往往与学生对于朗读的技巧不熟练有很大关系,没有体验到“朗读”带给他的美感。很多学生只为读而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所以很难有兴趣去从中寻找知识的闪光点,变得麻木而冷漠,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全无。朗读技巧指导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也可以在技巧指导中达到再创造的目的,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更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也更具知识性和趣味性。1、朗读节奏的指导:朗读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件自主性的工作,在作者的行文中,是有节奏可言的,尤其是古诗文。朗读不注意节奏就像是车间里的机器,用一个速度运行,只能产生噪声,而不会产生音乐,语文朗读就是要使语言具有“音乐美”,而这种美是靠节奏来体现的。课文朗读中“轻、重、快、慢”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在指导学生们朗读时就得告诉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要做到“轻、重、快、慢”,让学生自己从中去体会和摸索,甚至可以进行讨论,让学生们的知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文深处。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天上的街市》时,先由学生自己来处理节奏、语气、语调,有些学生能比较正确地完成,而有的就不能够了,在比较的过程中我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能很快地掌握,并能很好地配合,从而在课堂内将这节课的内容背诵下来。2、朗读情感的指导。朗读是一件有创造意义的艺术性活动,不能简单地视为一项工作。语文朗读就是要从课文延伸到课外,到生活,到整个世界,从而使学生跟这个现实与虚拟的世界发生强烈的碰撞,产生美的火花。所以学生们的朗读必须要进行情感指导,让学生从读中体会感情,从读中积累感情,从读中培养感情,从而变成有丰富内涵的人,最终达到与作者、作品有机地结合。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且是具有个性化的主体,能够与作者发生强烈的共鸣,充分进入到作品中去。我听了一节优质评比课,执教老师上的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整个课程主要围绕朗读来展开,教师对朱自清先生的简历进行了必要的讲解,其它都是由学生自己处理,从摸索到实践,学生的兴趣浓厚。在汇报小结时,学生的理解真让听课的专家和老师们大吃一惊,他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创造性也大大加强,每个听课者都受到了启发,课堂教学相当成功。3、朗读方法的指导。朗读方法没有定规,但也有规律可循。只要学生愿意摸索还是可以进行有效地指导,方法是使学生朗读更具潜力的一种有机结构,让学生在处理不同的文章内容时忘记自己的身份,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我采取听名家朗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买回相关的磁带和光碟,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尤其是配乐朗诵,反复地去听,让学生从感性上体验朗诵的美。三、规范朗读行为。朗读活动是一种发现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艺术过程,是学生在对作品进行再加工,使之成为有效的精神食粮。学生起初对朗读可能不是很感兴趣,用这样那样的理由来搪塞,拒绝为朗读做出有用的尝试,因此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在方法和技巧上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就要对学生进行朗读行为的规范,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并从中受益,经过一个过程后,就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产生强烈的自觉性。四、朗读活动的经常化。朗读,既然是一种创造,学生对于这种创造又十分感兴趣,那么他们也就想知道自己到底在这个朗读过程当中得到多少,甚至认为自己的水平够高,这必须要教师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有所交流,得到教师的肯定。因此朗读活动就必不可少了。在具体操作中,我每期要举行一两次朗读比赛,从中评判优劣,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横向比较,提高自己。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让大家分享在朗读中获得的成功体验,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和校外的朗诵演讲活动,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更大程度上的检验朗读质量和效果,从而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去加强朗读训练,形成良性循环。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