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双双把家还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夫妻双双把家还 素材

资源简介

(共1张PPT)
黄梅戏的最早源头是来自湖北黄梅县与安徽交界的大别山山区(出自陆洪非之言)。传说清朝乾隆时期,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19世纪初至解放前)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的历史黄梅戏伴奏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伴奏锣鼓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鼓,被称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以后执堂鼓者又兼奏竹根节和钹,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场门内外侧和草台正中(奏鼓者)。30年代后,因受徽班和京剧影响,逐渐移至下场的台侧。传统的锣鼓点质朴、洗练,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九槌,和十三槌半、四不粘(又名“一字锣”)、蛤蟆跳缺、凤点头、三条箭、推公车等。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锣鼓、十三槌半、七字锣、叫锣等。建国后,又陆续吸收京剧技艺,编创了一些新锣点,以适应表演和声腔伴奏的需要。起初,黄梅戏无伴奏曲牌,抗日战争前后因与徽调、京戏同台演出,才吸收了京剧中的《三枪》、《大开门》、《小开门》、《枯皇天》等曲牌。建国初期,艺人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吹打及道教音乐中的《游春》、《琵琶词》等曲牌,使黄梅戏伴奏音乐逐步丰富起来。(共8张PPT)
黄梅戏,中国汉族地方戏曲,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严风英
王少舫
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男:绿水青山绽笑颜
女: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
男:夫妻双双把家还
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男:我挑水来你浇园
女:寒窑虽破能抵风雨
男:夫妻恩爱苦也甜
女(男):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
越剧
语言方面:
安庆语言
嵊州方言
扮相方面:
男女合演
女子越剧
表演方面:
真实活泼
抒情优美
旋律落音方面:第二声
第三声
黄梅戏《天仙》选段
妻双双心系还》
黄梅戲

主演
严凤英
女驸马
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
VCD20
ARS

优美地、愉快地、中速
53253321221183.2
(女)树上的鸟儿
你耕
田来
我织
从今
再不受那奴役
对布苦
寒窑
能避风雨
6242|761|6161231|2165
(男)绿水


我挑
水来

夫妻

笑浇家
颜园还甜
夫妻
恩爱
(如553235656532
05351·65653
你我好比鸳鸯

比翼
(男)0
01653.521|2
好比
鸳鸯鸟,
比翼
561.253|2.32165
3121.2312.32165-
双飞在人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