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常回家看看 素材

资源简介

《常回家看看》歌曲赏析
这首歌音乐部分简练平实,4/4拍,采用的是我国运用较多的微调式。结构类似于三段式,A段“找点空闲……向爸爸谈谈”;B段“常回家看看.....平平安安”,再回到A段“向爸爸谈谈”,之后结束。A段中前两句是旋律相同的两个乐句,8小节。在“找点”、“带上”、“领着”、“陪着”这些词上,用了四度(51)或(61)三度的进行。在“空闲”、“时间”、“看看”这些词上,用的是(55、22)同度的进行,使得这些句子十分的口语化。后两个乐句,10小节。在“唠叨”、“好饭”、“说说”、“谈谈”这些词上,都用的是下行音阶(432、543)或波动音极(312、231、565)的进行。以下行节奏形态发展,音节段落大都在第二拍(弱拍)的弱拍上,休止符运用较有规律,大多都在第三拍的弱拍或第四拍上,这使得整个乐段节奏显得洒脱轻快。B段有较强的抒情性质。由于歌词的句子长度增加,乐句的节奏密集、紧凑起来,像是在“说”。但曲作者较多地使用了连音,而且旋律也开始起伏,朗朗上口,又像是在“唱”,这样“唱”、“说”结合,成为听众的记忆亮点。
歌名的立意十分明显,意在劝诫忙碌奔波的人们不要忘记操劳一生的父母,写出了对老人、对父母的关爱和对亲情的怀念。整首歌采用近似白描的语言,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细节自
然地融入歌曲中,给人以亲切、体贴的感觉。
该歌呼唤亲情回归,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中呈现的人性淡漠和漠视亲情等一些社会性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它能折射出人们对真情的期盼和渴望,呼唤人性在商业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回归;它冲破了当时充斥着小资情调和自我意识泛滥的情歌内容,突破了某些无病呻吟的情歌模式,因此受到社会不同年龄段尤其是中年听众的广泛喜爱。
歌词平白得如家常琐语,“洗洗筷子,刷刷碗”,“捶捶后背,揉揉肩”看似没什么文学价值,却能引起所有儿女、所有父母的共鸣,准确的说应是所有人的共鸣。《常回家看看》介绍
《常回家看看》是戚建波作曲,车行填词的一首歌曲,创作于1998年,在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蔡国庆、陈红、江涛、张迈首次公开演唱。
歌曲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家的那份亲情,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心声,提醒现在忙碌的年轻人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忘记亲情,愿多回家看看老人。2012年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举办的第三十年,在“致敬三十年”主题中,《常回家看看》由蔡国庆和王珞丹再次唱响。《常回家看看》创作背景
1995年,车行的父亲去世了,当时他非常痛苦,在夜晚他常常端详父亲的照片,泪水一次又一次模糊了视线。他想到孩提时骑在父亲背上的欢笑,想到风雨中父亲送他上学时的身影,想到从军时父亲在车站的深情叮嘱,想到父亲信中句句力透纸背的话语……他自责只顾忙工作,没在父亲健在之时多陪老人唠唠嗑、倒杯茶、洗洗脚……这些并不难做到,可多少人却不以为然啊,在这种情感状态下他决定写一首歌,写给天下父母,用自己的切身之痛以警世人。在父亲去世后好多天里边,歌词写了一首又一首,改了一遍又一遍,却始终不能直抒胸臆。一次乘列车时,他看到大包小裹回乡探亲的游子,听到一位白发老人诉说对儿子的思念,看着、听着,他渐入佳境,立刻在一个信封上写开了。车到站了,词也写好了,这就是《常回家看看》。
1998年1月,戚建波接到了词作者车行所写的歌词,看完歌词他就感动哭了,音乐也随即酝酿了出来,并且一气呵成,从他看到歌词到谱完歌曲总共才用了七八分钟的时间。戚建波认为,这首歌曲就是每个家庭的写照——父母在家张罗盼儿女归,家人围坐吃个团圆饭,这就是幸福温暖的家。戚建波是个感情丰富而激烈的人,歌曲谱完后,他常常唱给朋友听,每次都会把自己和朋友唱哭。关于回家的诗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