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阶段五个阶段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五个阶段五个阶段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

资源简介

五个阶段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东阳市南溪初级中学 卢惠仙
[论文摘要] 从课堂教学“准备——启动——实施——评价——巩固”五个阶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合理调整,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减轻学生负担,充分发挥学生内在潜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 还原 设疑 评价 内化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减轻学生的负担,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十分重要,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常从各个阶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合理调整,力求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1、 准备阶段——还原过程,感受新知。
面对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知识爆炸的新形势,教学不再是单媒体的传输过程,而是应用多媒体的信息整合过程,面对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的青少年,更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深厚的专业造诣。
在踏进课堂之前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现成结论和科学史上发现此结论的过程,按科学研究的思路,将教材的内容加以改造和编制,使其成为学生逐步学习和探索的一种途径。具体方法是(1)还原:现行教材大都省略了科学发现的历史情景,教师应将知识重新纳入一定的历史情景中,将课本知识还原为发现这一知识的历史情景之中;(2)缩短:教师将知识发现的漫长过程加以浓缩剪辑,使其成为一条捷径,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走完科学家多年才走完的路程;(3)平坡:将坡度较陡的原发现过程通过设置台阶或索性予以平削使坡度减缓,让学生容易接受;(4)精简:教师应尽量对科学上发现的非主流因素予以精简,有是也可适量留一些思维岔道,借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心理品质。
2、 启动阶段——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是科学问题和科学假设的催化剂,是整个课堂教学联系的链条,有利于学生体会探究的意义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趣”中有“理”,“理”中有“趣”。那么课堂上如何设疑激趣呢?创设情景常用以下几种方法。(1)用故事法创设学习科学的情景。如在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这节课,课堂开始就给学生播放《丹顶鹤的故事》来引出问题,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演示实验是一种屡试不败的手段。如在上物质的酸碱性这一节时,先给他们做一个实验:在一个试管架上放着4只盛有少量无色溶液的小试管,然后分别在4只小试管内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发现了奇妙的现象:有两只试管变成了红色;另两只试管变成了蓝色。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兴高采烈,教师趁热打铁呈现:问题:为什么加入同一种物质会呈现不同的现象?通过激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非平衡态”,此时学生就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急于要知道为什么,抓住此时的心理状态,及时引导学生感知材料。(3)悬念法。如在上《惯性》一节课引出《机械运动》时先用多媒体放映投影课本第51页阅读材料:《手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组织同学阅读,设置悬念,并让学生思考回答,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 实施阶段——感知素材,讨论解疑
研究表明,学生获取知识,除上课认真听讲外,更重要的是观察和实验,因此教师要寻找或提供感知材料,设法扩大或增强信息对比度,优化感知效果。在实际操作中我经常使用这几种方法。(1)利用教科书,变抽象为主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教学中,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看不见,摸不着,其概念只能靠死记硬背,学习效果差。教材中虽然安排了实验,但除“鉴定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的实验过程现象明显,易操作外,其他几个实验都普遍难做。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四幅彩图,给学生讲解图片上每一实验的每一环节,同时把预先准备好的使用演示给他们看,做到实物直观与图象相统一。这样学生都能积极开动脑筋,了解实验的过程,更易理解实验的结论,把原先比较抽象的概念利用图片消化、理解、难点也容易突破了。(2)利用实验的直观性,变被动为主动,如在植物细胞吸失水原理的教学中,我安排了这样的实验:把等质量的白菜叶柄分别同时浸入清水中和盐水中,20分钟后同时取出,吸干称重,发现清水中的叶柄重了,从而推出细胞吸水了,但浸入盐水中的叶柄变轻了,从而推出细胞失水。这样引导学生得出“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反之细胞就失水。”的结论,就顺理成章了。通过实验,既发长了学生的观察力,有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评价阶段——适时评价,合理调节。
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课堂效果进行审视和评价;教师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及结果进行监控,另一方面是对课堂教学计划的实施进行评估,以便随时调节,达到课堂教学最佳效果。在评价过程中,要求把评价的视野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扩展到参与状态和情感等领域,做到知、情、意、行综合评价,实施“全人”评价。
五、巩固阶段——练习应用,内化新知。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手段,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及适当引申,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将知识内化,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常见的方法有:(1)归纳法。巧妙的采用归类、列表等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复述进行归纳总结等等。(2)练习法。即教师在授完新课后,为使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及时练习巩固,随后教师精析。要求教师精选习题,练习题要再现教材内容,变换角度、形式,让学生进行思考,解答,举一反三。(3)画图法。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可把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各个知识点都与生物图密切结合,从而使学生达到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4)悬念法。完成本知识块学习后,在最后的几分钟,从对本知识块的提问中引出有关下一知识块的问题,并留下悬念,使学生带着对下一知识块的求知欲望下课。(5)串点成线法。把所学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知识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6)空白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的留出几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
总之,初中自然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采用不同方法和手段来调节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主动获得知识,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严育洪,《新课程评价与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孙宏安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科学》。
3.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
4. 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现》,教育科学出版社。
5. 赖慧婕,《愉快教育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月刊2000年7、8月刊。
6.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