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为什么消失了(浙江省宁波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红色为什么消失了(浙江省宁波市)

资源简介

红色为什么消失了
这节课上的是探索碱的性质,根据典型物质氢氧化钠来探究碱性质,学生在实验室里每四人一组器材。
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第一步:先复习酸有哪些性质,类比酸的性质教师提问:“你能通过实验探究出氢氧化钠有什么性质吗?”
第二步建立假设:可能会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第三步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第四步互相交流最后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生建立的假设,其中氢氧化钠能否与指示剂和盐反应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易于操作现象明显,让学生探究解决得出结论。另外氢氧化钠与酸反应已经在酸的性质中学过,也没必要探究了,重点放在演示滴定实验和中和反应上。
新课开始后,学生通过动手很快就解决了前两个问题。然后我开始在讲台上演示中和滴定实验,我首先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变红后,问学生:“无色酚酞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色,说明了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氢氧化钠呈碱性。”
再问:“老师手里水溶液呈碱性,这样的溶液能不能用来溉灌农田或者饮用?”
大部分学生都摇摇头认为不可以,我们需要的是中性的溶液。再继续追问:“如何使之变成中性的溶液?”因为已经明确酸能与碱反应,有学生回答加酸。
我拿出原先已经装有盐酸的滴定管,准备滴加盐酸。 “大家请看,老师手里的溶液是碱性的,滴加酚酞后呈现红色,下面我们开始滴加盐酸,为保证实验的精确性,我们用滴定管来滴加盐酸;同时为使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充分反应,我们必须不断地振荡里面的溶液。” 我拿着盛红色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一边振荡一边说,就在我准备往里滴加盐酸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还没等我把盐酸加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就自行消失了。当时我自己没反应过来,看着锥形瓶不自觉地咕噜了一句:“咦,怎么红色消失了?”下面的学生也傻愣着了,大多数还没反应过来,几个聪明的学生充满疑惑的声音在教室里此起彼伏:“老师对呀,怎么红色消失了,没加盐酸呀?”
“怎么回事呀?”
“老师,你手里的溶液是不是氢氧化钠呀?”
“老师,你再滴加酚酞试试看。”
我这会儿心里没准了,这事儿还没遇上过。我心里想:“要不,象学生说的再滴几滴酚酞再试试?”我拿起酚酞试液又滴了几滴,滴下后马上又变红色,我拿起锥形瓶振荡几下后立刻又变无色透明了。这下教室里热闹得象炸开了锅,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个别学生开始用自己桌上的氢氧化钠溶液重新试验起来。
这局面已经偏离了原来预先设计的轨道,我现在是骑虎难下,总不能用已经变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去做中和滴定实验吧.而且看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就索性让他们探究一下溶液中的红色为什么会消失吧.
这时大嗓门陈漪大喊了一声,“老师你手里的氢氧化钠有问题,我们这里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不消失的.”另外几个同学也随声附和起来,“对,我们这儿红色不会消失的.我们刚才都做过了,振荡后也不消失的。”我于是肯定这帮同学思维敏捷,运用对比实验来进行研究.“大家都仔细观察一下,在我们刚才做过的实验中,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是不是消失了?”
学生回答没消失,然后我鼓励大家都动手振荡一下,或者再取用一些氢氧化钠验证观察一下.在同学们都验证过以后,大家一致赞同是老师手里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有问题.
“既然这瓶氢氧化钠有问题,那么老师就改用大家使用的试剂来做这个中和实验.”我于是想就势下台,转到原来的教学轨道上.就在我想继续做滴定实验时,学生乐益在下面不依不饶地大叫:“老师,那你那瓶氢氧化钠为什么红色会消失呀?”
我心里正慌着呢,心里也在思忖着实验员提供的是不是氢氧化钠溶液,我抬头看着皱着眉头的乐益,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此时下面的同学开始对他嗤之以鼻,刘浩东说:“已经研究过了,老师手里的氢氧化钠有问题,说明不是氢氧化钠,你小子咋还搞不清楚呀?”一部分学生都赞同刘浩东的意见,一副怪他多事的样儿.可乐益在下面还是不甘休,他旁边的同桌刘宇航也开始为朋友两肋插刀,在下面红着脸与以刘浩东为首的另一帮争论.看来想绕这过问题那是不可能了,我打了一个手势请大家安静下了后,说:“这事儿是私了还是公了呀?如果私了呢大家就一直吵下去,如果想公了呢就都站起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嘿嘿地笑了,刘宇航也有点不好意思地脸红.我说刘宇航你就站出来先说说吧
“老师,如果你那瓶不是氢氧化钠溶液,酚酞刚刚滴进去时为什么会变红呀.”他说.
“那为什么后来红色没了呢?”刘浩东追问.
“老师,我认为那是瓶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其中有些残余的氢氧化钠,所以一开始变红,因为它的量很少,所以过会儿红色又消失了.”班里的范郁大胆提出自已的设想.
同学们看着我,他们觉得范郁的想法大胆而新奇,而且好象也说得通.我可是哭笑不得,心里想还是先表扬他们几句吧,在肯定他们能大胆地猜想和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后,我说:"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停留在科学猜想上,必须设计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考虑到同学们学习酸碱盐的性质还刚刚开始,物质的鉴定方法没学全.我又说"在设计实验时,为避免走无谓的弯路浪费宝贵的光阴,我们还是查阅资料借鉴一下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更好地设计实验.我们一起上网查查"我自己心里也没底,思考着实验员拿错试剂的可能性不大,会不会与氢氧化钠其本身的强碱性腐蚀性有什么关系,好在实验室有网络,先在网络上查一下再说.
在网上很快就查到相关知识,原来酚酞是一种弱有机酸,在pH<8.2的溶液里为无色的内酯式结构,当pH>8.2时为红色的醌式结构。酚酞的醌式或醌式酸盐,在碱性介质中很不稳定,它会慢慢地转化成无色羧酸盐式;遇到较浓的碱液,会立即转变成无色的羧酸盐式。所以,酚酞试剂滴入浓碱液时,酚酞开始变红,很快红色退去变成无色。我向学生解释,如果氢氧化钠溶液过浓的话就会使变红的酚酞褪色,越浓越快.
“我们可以来验证一下,是不是因为这瓶氢氧化钠过浓引起酚酞褪色的.大家知道怎么验证吗?”对于这个很多学生都提出来把这瓶溶液稀释一下,再滴加酚酞看颜色变化.我于是就请两位同学上来,做这个实验,很快结果就出来了,稀释后的氢氧化钠不再使酚酞褪色.
到这里总算把这问题了结了,我舒了口气同学们也都觉得挺满意.在做完滴定实验后我连化学方程式也没写铃声就响了,我也没来得及总结几句走出了教室,一边心里还想着这上得是什么课呀,完全偏离了原先的教学设计,重点内容都没讲.
【反思】
在刚上完这节课时我是很懊恼的,而且后来还跑去质问实验员怎么给了我这么一瓶浓的氢氧化钠.现在想想,这节课有许多地方还是益于学生求知和发展的.
(1)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行为,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激发学生学习探求的兴趣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为使学生尽快进入积极的状态,教师往往需精心设计问题,有时精心设计的问题还不一定有效.这节课在不经意中通过教师的一个演示实验,师生共同发现了一个问题后,在这样自然宽松的状态下发现的问题能使学生更容易进入积极的状态,而且促使学生的思维往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
(2)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积极的探究,我们教师不应简单地扼杀,如果是有价值的问题可大加利用,如果是没有价值的可以鼓劲学生在课后自己去寻求答案.当然对于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各人看法可能不一.我认为,有些问题虽然在知识上大纲不作要求,但若有益于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也未尝不可.在这堂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滴加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红色消失了?"虽然从知识上说对初中学生不作要求,但是以该问题为载体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是有很大作用的.例如通过教师演示的实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问题发现后,学生能通过实验桌上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简单的实验来重新认识问题和确认问题,发展和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如何收集信息和理解信息对科学探究的指导意义,如在某些未和领域的探究上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中前人有研究成果来明确探究的方向;最后实验论证后获得成功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3)当然这节课就偶发事件来说,因为偶发性处理得可能不够完美,比如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探索这瓶溶液到底是不是氢氧化钠,有的学生说是变质的氢氧化钠,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合情合理的,我们是否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猜想变质的氢氧化钠会是什么如何验证等等,这样可能更有利用学生的能力培养。最后铃声响起后没有及时总结,比如表扬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强烈,不放过实验中的偶发事件,许多科学家实验失误中因为不放过失误的实验从而获得了别人意想不到的科学真理;最后再可以调侃一下未来的科学家可能就在这个教室里产生等,这样对鼓励和发扬学生的求知探索精神肯定是有益的。
(4)这堂课中,一开始在实验中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后,学生主动动手探究猜测原因;在教师准备把问题置之不理时,又是由于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促使探究进一步向前发展;然后再是师生一起上网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由此,我觉得在新课程实施中,不但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与合作者,有时我们不妨让学生成为教师学习的促进者与合作者,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真正做到了师生共同探究并肩作战,在控究中共同发展。
(5)由此,我想说说我们教师在碰到这种偶发事件时的应该持怎样心态,大家可以看到我在上这课时心态是极力想避免偶发事件,即使发生后也想找机会再引到原先的轨道上来,我想大多数教师都持这样的心态,但是现在我的观念已经发生改变了,不要怕节外生枝,而应该让节外的“枝”生长起来,而且要让这意外的“枝”开花又结果。想到科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让学生在科学测试与考试中取得高分,而是为了获得科学知识、方法以及明了科学的重要性。今天没根据教材组织正常地教学,学生从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未必比教材给得少,可谓殊途同归。以后在发生偶发事件时,需要的只是努力寻找出可以传授的科学知识、方法或技能,灵活地加以处理和运用,当然这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不懈地努力。
第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