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案例看动态生成式教学(浙江省宁波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透过案例看动态生成式教学(浙江省宁波市)

资源简介

透过案例看动态生成式教学
——新课改下科学课堂教学的探索
案例背景:
随着科学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科学课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用新的课堂,这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的培养。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早就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从而使科学课堂“活”起来。现在我根据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典型事例尝试对科学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案例一:
在新课程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中上《科学探究》一节时,通过探究“怎样根据人脚印的长度来判断人的身高”,进而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结果课堂中出现的情况出乎我的意料,如果我备课再充分一点,可能效果还要好一些。下面我把课堂实录展现一下:
我先出示二张图片,第一张:罪犯在作案时留下的脚印,第二张:古代人在30多万年前的人类脚印。文字注记:警察根据第一张图片推测案犯的身高,考古学家根据第二张图片推测原始人的身高。
师:你能从中想到什么?”
生:“这里仅仅从脚印推断出原始人的身高,那么很可能脚印和身高存在某种关系。”
生:“我觉得是不恰当的,比如我爸爸小时候穷,鞋子小,所以现在的脚就比我的脚还要小一点,还有夏天脚受热膨胀要大一些,冬天则要小一点,所以我觉得可能没有什么关系!”
生:“我也觉得不对,古代女子是缠脚的,脚印的长度和身高会有什么关系?”
生:“不对!他爸爸是鞋子太小,导致脚小,而且缠脚是很特殊的情况,何况原始人是不穿鞋子的,所以我认为脚印和身高应该是有关系的!” (多么丰富地联想!)
师:“那么夏天和冬天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夏天和冬天脚的大小相差是不会太多的,应该可以忽略不计的!”
同学们热闹的争论着,老师微笑着说:“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那么脚印的长度和身高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假设:一种认为有关系,一种认为没关系。
师:那么怎样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生:“我们先量脚印再量身高就可以了!”
师:“想法很好,可是我们考虑一下究竟应该如何做,只测一个人可以吗?”
生:“不行!要多测一些人才行!”
师:“那测裹过脚的人行不行?”
生:“也不行,要测正常人的脚印长度和身高!”
师:“那么大家又是如何设计实验的?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我们请小组代表把小组意见和大家交流一下。”
各组成员围绕自己的假设展开激烈的讨论,这时有学生问,“老师,脚印长到底指的是穿鞋子量还是不穿鞋子量?”
师“你提的问题很好,大家认为应该是穿鞋子还是不穿鞋子量呢?”
生:“我想应该是不穿鞋子,否则鞋子有大有小,肯定不准确!”
师:“不错,为了使数据能更准确,更能说明问题,我们应该减少人为的误差!”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既然量的是赤脚的脚长,那么到底量的是到大拇指的长度还是到中指的长度呢?” (多么善于发现问题!)
我一愣,这是我备课过程中所没想到过的,我想应该是最长的脚指吧。
师:“很好,考虑的非常仔细,我们来看这个脚印,整只脚是到大拇指最长,我们就量到大拇指的距离,如果到中指的距离最长,我们就量到中指的距离。”
生:“哦!我知道了是不是量最长的那段距离!”
有小组的同学举手,“老师,我们组有方案了,我们来讲一下!”
师:“很好!”
组一:“我们准备在班内找几个不同身高的同学,再找几个不同体重的同学,测一下他们的身高和脚印长,看一下它们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
组二:“我们组还有一个想法,班内的同学年龄都差不多,是不是再找几个不同年龄的人,比如小孩或大人,也量一下他们的身高和脚印长。
组三:我们组认为,应该在性别上作一平均分配,男女比例应一样。(问题的考虑是多么的仔细!)
此时,离下课只剩几分钟了,师:由于时间和空间有限,我们只能把方案放到下一节课继续讨论和交流。
分析: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条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不断创新要求学生学会创新、学会思维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远比单纯地填灌知识更为重要。事实也表明,学生知识的广博性和思维的发散性超出了老师的想象,比如在争论到底身高和脚印长到底有没有关系中,或是在方法的设计中,学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并能从熟悉的事物出发,触类旁通。可是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游戏式探究,课堂呈开放状态,问题完全由学生提出、由学生回答,难以预料课堂会出现什么问题,老师何时引导和怎样引导都要随机应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较高的驾驭课堂能力。学生的想法有时是奇特地,本人认为这张文字、图片资料很清楚的暗示了脚印的长度和身高必然存在某种联系,谁知道学生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古时裹脚的女人和因贫穷穿小鞋的人,争论了起来,由于当时争论得非常激烈,教师就没有按照事前准备好的探究题目“怎样根据人脚印的长度来判断人的身高”而临时改成了“脚印的长度和身高到底有没有关系”,再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意识到测量时测量的应当是正常人的脚印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放开了,后面就考虑了很多问题,比如不同年龄、不同体重、不同性别之间的脚印长和身高之间的关系,因此本人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顺藤摸瓜的下去,不死搬教材或自己已备好的课,是有效实施新课程十分重要的一点。但是较难把握课堂时间。时间的调控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最感头痛的事情,科学探究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常常让教师很难控制时间,最终导致这节课还没结束就已接近发声。只好把教学任务放到下一节课,使得课的内容缺乏连贯性。
案例二:
在《磁场》课上,为研究磁铁的性质,学生们尝试用磁铁去吸不同的材料(很多材料都是课前准备的,也有一部分来自学生)。汇报交流了,我说:“来,说说你们的结果好吗?”
生:磁铁能吸铁钉、大头针、回形针,小刀,缝衣针。
师:其他组是否也都能吸呢?
生齐说:都能。
师:还能吸什么呢?
生:还能吸钢笔、圆珠笔铁的部分和桌子、椅子铁的部分
生:还能吸一元的硬币和五毛的硬币
生:有些一元的硬币也不能吸
我一愣,五毛的硬币有些行,有些不行,一元的都是镍做的应该都能吸,课前自己也试过了,都可以。于是我不假思索就否定了他:“不会吧,你自己搞错了吧?”话刚说出我就后悔了,应该让他验证一下。其他的同学也都喊起来:不会的,不会的,一元钱的硬币能吸的,我们早就试过了!因此在我的教案中早就确定把一元的硬币当作我要讲属于能被磁铁吸引的一类物质——镍的典型。。
没想到他居然也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大声说:“一元的硬币的确不能吸,你们瞧!”
他举起用磁铁吸一枚一元硬币,几次都无法成功,一霎那,尴尬使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怎么办?教师的威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沉默几秒之后,我才回过神来,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科学就是需要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谢谢这位同学!”
我走到这位同学的身边,拿起他的一元硬币一看,原来是铝做的假硬币。由此引发了我在课堂大谈假钞带来的危害,从而及时给学生进行了一场思想教育。
分析: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有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这是我最感到欣慰的,因为科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从教师的设计意图看,只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知道铁、镍一类的物质能被磁铁吸引就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探究出现了矛盾,根据教师的准备,一元硬币是肯定能被磁铁吸引的,此时如何处理?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让这位学生在大家面前验证。虽然最后的结果出乎意料之外,但是我从学生那里懂得了:我们备的不仅仅是教案,更应该备好学生;路培琦老师说过:不要把我们的科学课上成假装学生什么都不知道!有时侯学生比我们知道得更多!我们钻研的不仅仅是教材,更应该好好钻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因为自己原来的知识和经验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过时了。在充分的备课和备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游刃有余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预设和生成并不矛盾,充分的预设准备正是很好地处理生成性问题的前提。
案例反思: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觉得在新课程课堂上,尤其是科学探究课上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步伐,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随时调整自己的节奏,跟着学生走。”不要被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环节束缚,实时调整,学生在不断生成,我们的教学活动也要不断生成新的方案。在科学课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通过教学后学生呈现的变化状态,则是评价性资源和下一个教学流程的基础性资源。有了这种“活资源”的意识,教师才会在课前、课堂和课后,把自己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才会不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教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的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新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我觉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应该是教学过程中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作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记得中国古代诗人陆游有这么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的意思我们都清楚,书本上的知识和学问是抽象的理论,要去亲身参加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变成自己的实际才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是如此,教案只是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一厢情愿的想法,只有付诸实践,才会发现学生其实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