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昼夜与四季》教材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昼夜与四季》教材分析

资源简介

《科学》(七年级(上))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
教材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 张沁源
1、 本章教材的编写思路
本章内容属于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中的主题1“地
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本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该主题中地球的自转与昼夜的关系、地球公转与四季的关系、地球、月球与太阳相对位置变化与月相及日、月食的关系等。由于昼夜、四季、月相及日食月食等都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与天文有关的现象,所以本章教材的编写,在保证科学性的同时,尽量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能通过生活中常见现象开展的科学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本章教材着重介绍地球、月球的运动与人们观察到的天文现象的关系。因为昼夜交替和一年四季是学生最熟悉和最常见的现象,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把地球自转与昼夜成因及地球公转与四季分别编排在第一、二节,这样有利于引发学生通过身边事物去思考与探究自然现象或科学问题。第三节讲述月球和月球的运动,使学生从科学上理解月圆月缺及日食月食的道理,让学生明白任何自然现象都不神秘,只要不懈探索总能获得科学合理的解释。
根据《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认为本章重点有五个,一是日月星辰的视运动与地球自转的关系;二是四季、节气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三是产生月相周期变化和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原因;四是月球的基本物理特征和运动规律;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和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的主要贡献。
本章教材结构
2、 本章教材特点简析
1、 本章较第一章更强调基础性,出现了一些较基本的科学术语。例如在第一节中关于自转概念的引入,通过对地球自转现象的描述,包括地球的自转轴是地轴、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是均匀的等,使学生知道,自转运动涉及方向、转速、转轴等要素。又如,在教材第二节,引入的地球公转及公转轨道平面等概念都属于基本的科学概念。再如,在教材第一节还通过说明地球上的人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动的事例,引入了运动相对性的思想。
2、 强调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统一,把历法、计时等应用性较强的知识与天体的周日视运动与地球运动等基础性知识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例如,在本章第一节中在讲述了昼夜成因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后立即介绍了时间间隔的规定(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规定为1日)。又如,在本章第二节中把地球公转的理论性知识与二十四节气等实用性知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知道科学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第二接中还通过阅读材料“节气歌”与“九九歌”,让学生能更方便地利用这些知识。
3、 利用天文学史上的实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天文学是在人类不断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等人的贡献或生平,以加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本章第二节介绍的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作用、本章第三节介绍的农历与朔望月的关系等都是这方面的很好的例子。本章第三节还在小资料“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视窗“飞向太空”介绍了人类了解月球的过程,以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追求。
4、 继续强调观察方法对于天文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通过“观竿测影”“观察月球”等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会从累积资料中寻找规律性的技能。
3、
4、 本章教材的难点
本章教材要通过日常所见的昼夜交替、四季轮回等天文现象来达到认识这些天象的视运动规律和产生这些天象的原因,这里存在着一个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确实存在着相当的难度。具体来说,本章的难点有以下四个。一是对昼夜交替、四季轮回、月圆月缺现象的科学解释;二是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月球的自转和公转等运动规律的认识;三是关于年、月、日,公历、节气和农历等时间计量单位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之间的关系。
5、 本章教学建议
1. 讲解“地球自转”时涉及运动的相对性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坐车、坐船等情况,当人们坐在接近匀速的、作平稳运动的船只或车辆中时,会感到是外面的树木、房屋等静止的物体在离开我们而运动而自己似乎不动。通常把在运动的车辆或船只上看到的房屋、树木等的反向运动称为视运动。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太阳的东升西落也是视运动。天体的视运动原理与地面上物体的视运动原理是相同的。
2. 在本章第一节中“计时”、“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和“科学家小注”三段可以结合起来讲述。教师通过对“日”的定义和长度的讲解让学生知道计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计时”上的贡献,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和古代天文学家的其他贡献。
3. 本章第二节开头的“观竿测影的启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节观测活动的总结,又是引入地球绕日公转的切入点。教师可以通过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夏天到冬天,竿影的长度如何变化?竿影最短的日子在哪个季节?竿影最长的日子在哪个季节?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由于观测的时间比较短,学生不可能看到竿影在一年内的变化,因此不一定要求学生的回答正确,只要学生敢于思考就可以。最终应由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原来是因为地球的公转运动使地球使地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每天都在变化,这才导致地球上同一根竿子,在不同的日子正午的竿影长度不同(在北半球,夏至日竿影最短,冬至日竿影最长)。
4. 在讲解四季的形成时,应与本册教材66页的图2.2.3结合起来讲,知道地球上之所以有四季之分是因为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平面之间存在夹角,这个角度是66.5°。这个角在天文学上称为黄赤夹角。这表明地球是侧着身子在轨道上运动的。这样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太阳光照射的程度不一样,从而造成了各地温度的不同。
5. 建议把“月相”和阅读材料“朔望月”的内容和教材70页图2.3.6图2.3.7结合起来讲述。让学生认识到“月相”也就是“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的相貌”,是由月球的运动造成的,或者说是因为月球的运动导致的月球、地球和太阳之间相对位置而造成的。“月食”、“日食”是因地球、月球与太阳之间在某个特定的相对位置而造成的现象。由于学生对日月食已经有一定了解,所以教材把日月食作为本章的探究课题,让学生自己探究日月食的成因以及日月食与朔望的关系。
所 产 生 的 天 文 现 象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昼夜的交替
月球总是只有一面对着地球。
月相周期变化;形成日食或月食。
地球和月球的运动
月球的公转
月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自转
四季循环变换;
二十四节气
活动:
用肉眼或望远镜观察月球
活动:连续一年测量竿影的长度和方向
活动:竿影长度和方向的测定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