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奉献一片爱心,资助贫困学生》教学案例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今天的研讨交流活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奉献一片爱心,资助贫困学生》。我结合导入与结束技能的设计,注重对学生进行选题方法的指导,这节课在整个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下面我从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教学理念与方法、活动流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活动背景1、自习近平总书记就“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出批示以来,勤俭节约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2、“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襄州二中每年教职工爱心捐款都有3万余元,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部贫困生的生活费问题。“众人拾柴火焰高”, 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开始关注关心贫困学生。综上所述,为了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优良习惯,为了让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帮助他人。本学期我校高一年级开展以《奉献一片爱心,资助贫困学生》为课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目标1、加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教育,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2、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帮助他人的优良品质。活动准备课件 问题卡纸 研究方案表活动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理念与方法通过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勤俭节约的时代意义,以学生的生活领域为基础,自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明确分工,加强合作,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养成学会感恩,学会帮助他人的优秀品质,切实推行“奉献一片爱心,资助贫困学生”的慈善事业。活动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导入,引入主题。1、图片展示:第一组是在学校食堂拍到的学生乱倒的剩菜剩饭和校园内到处乱扔的零食袋,情景触目惊心。第二组是襄州二中每年都发动师生向贫困学生捐款。“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襄州二中每年教职工爱心捐款都有3万余元,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部贫困生的生活费问题。图片通过一种视角的强烈对比,激发大家的情绪共鸣。提问:这两组图片分别代表了学校的哪两类学生?他们各自都有哪些好的品质和不好的缺点?这两类学生分别需要哪些帮助?第一类:家境富裕、热情大方;浪费习惯帮助: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第二类:家境贫寒、勤俭好学;辍学危险帮助:解决生活费问题,避免辍学!2、通过自己创作的一首诗激发情感《点燃火种的人》中国乃“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有着“真、善、美”的优良传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其实我们这个社会从来都不缺少有善心的人,更不缺少想做善事的人,而恰恰缺少的,就是这个点燃火种的人!漆黑寒冷的夜,漫长而没有尽头,身旁有干薪而饥寒交迫的人群,沉寂地等待着死神的临近。人们似乎已全然忘记了干薪有何用,苦于没有点燃火种的人,人与人之间空剩下冷漠和无助。点燃火种的人,你是谁又身在何处?二000年秋黎明作于二中想一想老师当时处于哪一种思想状态?(孤独、傍徨、无助,心中充满了疑问,不知道怎样才能帮助这些贫困学生。)同学们能不能帮助解决老师心中的这个疑问?怎么解决?自然地引出主题,并板书:《奉献一片爱心,资助贫困学生》第二环节:自主提问,有效指导。综合实践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为了给学生创设条件,提供孕育问题意识的空间,激发学生对研究主题的兴趣。在板书主题后,我趁热打铁:围绕“厉行节约”和“帮助贫困学生”这两个关键词,你们想提出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把你感兴趣的问题说给小组内的伙伴听。学生畅所欲言的时候,我重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指导,强调如何规范提问,如何筛选感兴趣又值得研究的子课题。1、自主提问,填写问题卡。学生自主探究,把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写在问题卡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2、有效指导,规范提问。结合范例有效探究,学生再次填写问题卡。课件出示范例我们身边有哪些浪费的不良习惯?乱倒剩菜剩饭有什么危害? ——(浪费) 的危害贫困学生都有什么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研究我们身边的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怎么样?——(贫困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怎么帮助这些贫困学生?——(同学有困难)怎么办?学生观察比较后总结特点,教师相机介绍另外几种规范提问的不同形式。( )的调查 ( )的研究 ( )的危害 ( )怎么办 ( )思考 ( )的现状分析教师讲解指导:“我们只要选择恰当形式把提出的问题填充进去,选题就会变得更加规范。”学生照例模仿探究应用,填写问题卡小组内展示交流。这一环节学生结合范例从自主探究到合作探究,真正体验到模仿是探究式教学中有效的方法。3、选题原则,有效指导。围绕案例交流选题,填写问题卡。通过比较,重点探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和“奉献一片爱心,资助贫困学生”这些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帮助?经过分析自然领悟总结出选题应遵循原则。教师板书:贴近生活 容易操作 较有价值 小组讨论,根据选题原则在小组内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选题并与其他组同学交流汇报。这里突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与操作性的特点。4、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各小组通过研究探讨得出研究方案,明确分工,加强合作,切实改变个别学生的浪费现象,并用实际行动帮助身边的贫困学生。第一组:查阅资料,办一期宣传简报。第二组:到食堂调查学生就餐情况,制止乱倒现象。第三组:到学校超市调查学生购买物品情况,制止大量的乱吃零食现象。第四组:调查1-2名本班的贫困学生基本情况。贫困学生除了家境贫寒,还有哪些优良品质值得大家去向他们学习。(勤俭节约、学习刻苦等)第五组:号召全体同学用实际行动关心帮助贫困学生,并争取社会爱心人士支持。活动开展不久,倡导成立了襄州二中爱心助学社,加大了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都加入到这个行动中来,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各组展开竞赛,通过拾废品、团购学习和生活用品(低于市场价)等方式积累爱心基金用于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费问题。通过激励机制来激发各组的热情。即每组每期积累多少爱心基金,学校再奖励该班等额的爱心基金,年终再通过排名,重奖前三名。5、展示成果,交流感受。A、展示第一小组:通过上网等方式调查整理材料,办了一期展报和手抄简报,发动全体学生开展了一次“文明就餐”和“拒绝零食” 活动。调查发现:全中国每年仅剩饭剩菜浪费达2000亿元,足够2亿人吃一年!第二小组和第三小组分别展示活动开展前后学生的就餐情况校园环境前后的对比。活动开展后:学生逐渐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校园环境得到美化。第四组:调查本班1-2贫困学生情况。他们都有勤俭节约、勤奋好学的好习惯,但都因家庭贫困处于辍学的边缘。第五组:号召全体为贫困学生捐款,并倡导成立了“爱心助学社”。争取了社会爱心基金30多万元,资助高一贫困学生近200名。B、感受精彩的展示课后,每个学生都感慨万千,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浓缩为一句话谈一谈。C、评价学生通过评价与反思来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同时从中发现问题,改进指导。最后,我肯定了每一位学生的成绩,并为他们提出了建议。至此,整个活动圆满结束。6、回顾小结几个月以来,在大家的努力下,学生中乱倒剩菜剩饭和乱吃零食现象得到改善,校园环境得到美化。我们借机成立了襄州二中爱心助学社,高一年级共获得社会爱心资助40余万元,解决了近200名贫困学生的生活费问题。第三环节 拓展延伸,勇于探索。通过两个小故事,让大家明白帮忙别人其实也是帮助了自己。让大家的思想品质得到升华。最后老师讲两个听到的小故事,与同学们共勉:故事A:救人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哪儿。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故事B:出门 古时候,有两个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 把这两个故事联系在一起也许有些牵强,但他们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故事中的小战士和弟弟是幸运的,但更加幸运的是故事中的上尉和大哥,因为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发现问题,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学会了利用生活的点滴去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同学们,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勇于研究探索,长大后也一定会有所作为的。结束设计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大胆探索的科学意识。活动反思:1、在课堂上,我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质疑、操作、探索,以及相互讨论、小组协作研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用这种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课堂里只有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才能燃起求知的火花。在导入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围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奉献爱心,资助贫困生”提出了自己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更能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起了学生的心灵火花。教学设计不仅要备教学内容,更要备我们面对的孩子。我想,美好的课堂应该是这样:师生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共同奏响生命的乐章,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净化了各自的心灵;通过人生的体验产生共鸣,产生一种共同融为一体的快乐。报谦!今天,我还远远未能达到,但我会终身努力!后计:“凤雷开天!掀开了神秘北大。扬苍穹,鹏禹展翅,荣登清华。灿辉之光耀科大。爱心孕育桃李花。社会翘楚慈善行动,甘甜洒。待到金榜题名时,恩师父老传佳话!”各位老师,大家可以提出批评。我为什么“自作主张”增加了后计这个环节呢?而且用一首剽学来了《满江红》作为这节课的后计呢?请各位老师允许我在这里作一下解释:大家可能只看到这首诗中写到了中国的“三大名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但这首诗中还写了三个人的名字,三个在襄州二中教育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名字——梅凤雷、尤鹏禹和灿辉,他们分别是襄州二中第一个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校友。资助贫困学生,二中的优良传统,爱心浇灌了一朵朵祖国栋梁之花:余永庆、灿辉、刘佳佳、司红杰、周娟、郭定香等六位全区高考状元,向国家重点名校输送优秀学生1000余名。“三流的生源,一流的质量”是市教育局领导对二中最中肯的评价。二中人对莘莘学子奉献了一片爱心!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让我们用殷殷爱心和热情双手,去滋润贫困学生的心田,让我们共同架起爱的桥梁,携起手,肩并肩,用爱心点燃希望,用行动播种阳光。“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他们会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关心和帮助,发奋苦读,一定能够实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各位领导、老师:我的说课结束了,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多提宝贵意见。谢谢!附:作者简介姓名:郭黎明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6年2月职务:襄州二中教导处副主任 职称:中学一级邮政编码:441111电话:13797737352 电子邮箱:705317395@qq.com二〇一三年四月三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