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实践课程《舌尖上的汉画像石》第二课时《汉画壮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了解徐州的汉文化的相关知识,能说出汉画像石的造型特点;通过徐州的食文化与汉文化的碰撞融合,学会简易的汉画壮馍制作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互动合作等方式,以学习、分析、操作、创新等方法,完成简易的动手操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汉画壮馍的制作乐趣,感受徐州厚重的汉文化与食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了解汉画壮馍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热爱与传承之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学过一些简单的手工操作,但对于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间美食了解不多。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徐州的高中学生,他们是第一次感受将美食与文化进行碰撞与融合的实践,他们对制作材料、雕刻方法很陌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本课内容新奇,成果造型精致美观。因此,学生会对学习内容感兴趣。重点难点:了解徐州汉文化与食文化的相关知识,学习简易的操作方法。汉画壮馍的制作方法和雕刻造型的创新表现。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导入】 师:今天我们上一节很有意思的课,先给大家看一件宝贝,猜猜是什么?(戴上手套,取出壮馍)生:壮馍。师:壮馍,不错。但是,哪位同学又知道壮馍是怎么做成的?生:好像是把面团擀成面饼,在火上炕熟后就成了壮馍。师:请坐,回答的意思到了,但不完整。没关系,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一段短片来仔细地了解它的制作过程。(投影)【讲授】 师:认识了壮馍,也认识了我,我们再认识一样。大家看,我们身边的教室环境,墙壁的四周张贴了一些精美的汉画像石拓片。说到汉画像石,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汉画像石?生:汉画像石是汉墓中的墙壁图案,是汉代人们的墓葬装饰,在我们徐州的汉墓中比较常见,与汉墓与汉兵马俑并称徐州的“汉代三绝”。师:回答的很形象,请坐。我来补充一下,两汉时期,封建贵族生前奢侈享乐,死后幻想来世仍然享受荣华富贵,因此便竭力装饰自己的墓室祠堂,并通过石刻的形式表现各种神话传说、典章制度和风土人情等,以图营造一种如同天上人间的生活环境,为我们今天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汉画像石。大家看,黑板上的这张拓片,它表现的是汉画像石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为流行的《车马出行图》,1999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汉画像石邮票,其中就有这样一枚《车马出行图》。汉画像石内容很多,为什么《车马出行图》会那么流行,我来解释一下。因为在两汉时期,统治者把车马作为国力的象征,车马的多少代表着国力的强弱,这就使车马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封建贵族更是把车马的等级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汉墓画像石中车马出行图的盛行。再看看你们身后的这张拓片,画面更为复杂,内容更为丰富,但是通过图案的巧妙组合,让画面更具装饰性,这也是汉画像石的一大特色,而且画面很大,足有六米多长,就是在全国的汉画像石当中,也是非常难得的一块精品。今天,我们的教室环境这样布置,肯定有它的用意,是不是汉画像石与徐州的壮馍它们之间隐藏着某种联系,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大家,讨论一下。师:经过讨论,哪位同学可以谈谈他的理解。生:壮馍与汉画像石在我们徐州都比较常见,一个好吃,一个好看。师:一个好吃,一个好看,说得好。说得再细一点,壮馍好吃,它是我们徐州饮食文化的一个代表,汉画像石好看,则是徐州两汉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们都是我们徐州的地域文化资源,尤其是壮馍,直到今天在我们徐州还保存着浓郁的汉风。除了这一点,还有没有,请坐,再找位同学。生:壮馍我吃过,很硬。师:这位同学谈到,汉画像石与徐州壮馍他们都很硬、很大、很厚,而且都表面粗糙、高低不平,这些共同点我们可以归纳起来换一个词,它们都很“壮”,一个看起来“壮”,一个吃起来“壮”。既然它们之间有这样多的特殊联系,那么今天,我们能不能尝试一下,通过徐州的壮馍来表现徐州的汉画像石。师:大家看,屏幕上有这样一道非常有意思的公式。汉画像石 + 徐州壮馍 = ? (投影)生:汉画壮馍。师:(板书:汉画壮馍)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它们之间进行组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戴上手套,取出壮馍)汉画像石的精美图案被复制到这块壮馍之上,壮馍还是那块壮馍,但汉画已经不是原来那块汉画。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翻转壮馍)师:为了制作这块奇异的壮馍,我们利用社会实践组织了一支特殊的“汉画壮馍”探究小组。他们作为实践的先行者,为我们这节课的开设提供了帮助,下面让我们随着一段优美的音乐来感谢他们艰辛的探究过程。(投影)【活动】 师:(教师在后排整理服装)接下来的瞬间,会更有意思,我也会让大家摇身一变成为大厨。请大家看看你们的课桌里面,有没有什么秘密。生:(学生整理服装)师:下面,就该我们露一手了。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今天的男主角“壮馍先生”。(取出笎子,展示壮馍)这叫什么,筐子?篮子?都不是,它叫笎子。壮馍是徐州特产,笎子也是徐州的民俗工艺,用它成壮馍,绝对原汁原味。介绍了男主角,还差一位?生:女主角。师:掌声欢迎 “酱油小姐”, (端出草盘,展示酱油)师:在分发壮馍和酱油之前,接下来的操作环节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表现的内容与方法。我事先为每组准备了不同的汉画像石图案,(投影、展示图案)有神话传说,也有风土人情,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画面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我举一个例子。大家看,我身边的的这块汉画壮馍,它的表现方法是,大家拿到壮馍后,首先用针锥将图案的外形扎于壮馍之上,然后戴上一次性手套蘸酱油将其涂抹于画面针眼位置,取下图案后,壮馍之上就会留下酱油涂抹于针眼的外形,随后用刻刀将画面表皮部分挖去,再用小排笔蘸酱油涂抹壮馍凹陷位置,形成最终的汉画壮馍。第二、作品的呈现方式。在讲台的一侧一直摆放着一个神秘的箱子,想不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宝贝,现在就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展示模板)它是一排类似中国古代书简的模板,外方内圆,其中的圆形正好可以镶嵌一块完整的壮馍,也就是说大家的汉画壮馍完成后,将有机会展示其中,相互PK。下面,请每组派一位代表戴上手套到前排领取壮馍、酱油和参考资料,制作环节正式开始。【练习】 师:大家陆续将自己的作品拼装于书简之中,从我这个位置看,就是一排能吃的壮馍版的汉画像石,它既是一种美食,我觉得它更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现在是商品社会,都讲究个包装,那么接下来就请大家讨论一下,每组同学能不能用最简短最出彩的广告语推销一下自己的汉画壮馍。下面按照模板的顺序,每组选出一位代表推销一下自己的汉画壮馍。第一组……最后一组。生:大风起兮云飞扬,汉画巍峨兮馍飘香。假如没有这块壮馍,汉画像石何等寂寞。用壮馍演绎生活,让生活改变壮馍。爱生活,爱壮馍,爱精彩生活,爱汉画壮馍。汉画像石是黑白的时光,徐州壮馍是汉风的蕴藏。旋转是星球不忘自我的坚守,汉画是壮馍不干平淡的追求。汉画是壮馍上的汉画,壮馍是汉画中的壮馍。举馍邀明月,汉画嚼更香。师:大家的汉画壮馍广告语都很出彩也很有深意,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用简短出彩的语言推出了徐州的壮馍、徐州的汉画像石,也推出了徐州的文化与资源,非常难得。因为今天,我们就是想通过代表徐州两汉文化的汉画像石与代表徐州饮食文化的壮馍,让它们之间进行的一种微妙的组合,创作出一种全新的汉画壮馍,让大家能够对我们徐州的文化与资源有一种全新的理解与认识,让两千年前的历史通过你的双手变成可以触摸的现实。最后,我还请一位同学谈一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她有何收获。生:“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传唱了两千年,也着实传诵出古国中华雄浑博大的情怀和百折不饶的意志。也体现着徐州文化的大浪滔滔,熠熠光辉。优秀文化与传统美食的精美结合,成就了新的艺术。历史的洪流荡涤着千古人物,也陶冶出不朽文化。古人云“齐鲁文化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乡人者,大国之风也”;“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生活在这样的故乡,让我热爱与自豪;拥有这样的文化与传统更值得我们的传承与发展!最后用一句话表达我的思想,那就是“壮馍恒久远,汉画永流传”。【作业】 师:权宇洁同学的发言很精彩。她的发言从自己的角度既提到了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谈到徐州地域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很有见解,也很有深意,最后的一句话,我印象最深“壮馍恒久远,汉画永流传”。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一张难得的合影让这块壮馍、这份资源、这种文化真正得以发扬与传承。现在就请各组同学拿起自己的汉画壮馍,回到座位,共同拍张难得的合影。师:课后,同学们按照屏幕上的提示,清理桌面、整理服装、携之壮馍、与师分享。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