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动物世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走近动物世界,体会“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的道理。2、提高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环境意识,增强对生命关爱的情感。3、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及运动方式,激发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4、通过收集有关动物的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教学重、难点:了解蚂蚁及其它动物的生活习性,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突破方法: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调查。教法、学法: 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调查相结合。活动课时安排:本活动建议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走近动物图片导入:出示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识别,有的动物学生认识,有的动物学生没见过,由此,引出新课:走近动物。(板书课题)探究新知:1、大眼睛:首先让学生观察书中展示的一些动物图片,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关于动物的知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动物和动物的趣闻。2、有问有答:这里是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把自己关心的问题整理出来,提示的几个问题只是作为引子,供小组讨论时参考。提的问题如果在组内解决不了的可以扩展到班级。3、查阅:小资料提供了一些动物的习性,非常有趣,小朋友一定很喜欢。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在小资料的基础上收集更多有关动物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等,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个人单独进行收集。为下一个活动做好准备。4、说一说: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动物的特性、趣闻、珍稀动物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尤其是“动物给人类的启示”所引出的“仿生学”问题更值得学生去探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使活动更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5、查询:这里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我国及新疆的濒危动物进行调查和统计,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濒临灭绝的动物,并填写在表格中。使学生在认识珍稀动物的同时,了解珍稀的含义,从而产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6、读万卷书:让学生讨论:你知道有哪些行为是危害珍稀动物的?这样做会出现什么后果?在引导学生讨论时,以学生了解的动物保护法为线索,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我们要关爱生命,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7、展开想像:让学生展开想像: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人类会怎么样?从而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去爱护动物。(这一部分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说得对,老师都要加以肯定)要让学生认识到,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动物,为保护动物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你有多少收获呢?谈谈吧!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自己身边的小动物有了全面的认识,并且知道了该如何饲养小动物,更重要的使学生知道了在保护动物方面自己都能做些什么。 第二课时:蚂蚁王国谈话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不少动物,今天我们来重点了解一下可爱的小蚂蚁好吗?生:好!二、探究新知: 1、认识一下:组织、安排学生分组在放学后到路边、草地、大树下等有蚂蚁的地方进行观察,使学生对蚂蚁有初步的了解。2、你知道吗:请学生收集有关蚂蚁的资料,如蚂蚁的种类、生活习性等,学生的收集可以是图片、文章等多种形式。3、领教一二:这项活动,也是让学生收集关于蚂蚁怎样搬动比它大很多的食物、怎样以小胜大的资料,让学生体会蚂蚁为什么叫做大力士。4、互相学习:这部分的活动是让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图片、视频等在组内或全班进行展示,对内容丰富、有特色的资料收集者予以褒奖。在了解、收集、欣赏之后,让学生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5、找找资料:主要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蚂蚁为什么喜欢集体生活?在集体中它们是怎样分工的?并把查到的资料填在设计的表格中。6、大家议议:在掌握了蚂蚁的一些资料,对蚂蚁有了初步的了解后,组织学生就“蚂蚁是益虫还是害虫”进行辨论,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料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谈谈怎样利用蚂蚁的益处、减少它的害处。7、给我的启发:这是一个拓展的活动内容,是一个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很好的机会。“蚂蚁虽小却从不离开集体”是一个现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探究那些本质的深层次的东西。班级也是一个集体,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我们自己和集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生活在集体中的“我”应该怎样去做等等。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掌握知识,明白道理,增强服务意识,树立集体主义思想,为集体多做贡献。课堂小结一节课又结束了,你一定有不少感想吧,现在来一起谈谈吧!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全面的了解,并且通过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也教育了学生们要增强集体意识。参考资料仿生学(1)许多昆虫,如蚊、蝇的后翅,从外观上看像一对小棒槌,它是蚊蝇身体的平衡器官。根据它的原理,人们研制出飞机、火箭上的导航仪器,当航向偏离时,这种仪器能给予纠正,还能自动停止危险的“翻滚”飞行,维持飞行的平衡。(2)在世界的一些地方,即使你有强壮的腿,也无法行走,如南北极的茫茫雪原,杂草丛生的沼泽地区等。而漫步在南极的绅士——企鹅给人类极大的启示。它们在紧急情况时,可以以30千米的时速飞跑,这是因为企鹅的运动器官已经变得非常适宜在雪地运动,它只要扑倒在地,把肚子贴在雪的表面,蹬动双腿滑雪,便可以飞速前进。受到它的启发,人们已经研制出一种越野汽车,可以雪地与泥泞地带飞速前进,时速可达50千米。(3)动物界的跳跃能手要数羚羊和袋鼠,汽车在沙漠上行走非常困难,但羚羊和袋鼠却依靠它们强有力的后肢在沙漠中跳跃前进。受到它们的启发,现在已经研制出一种“跳跃机”,可在坎坷不平的田野或沙漠地区通行无阻,它没有轮子,是靠四条腿有节奏地上下起落、相互协调来前进的。(4)鲸要浮出水面呼吸时,可以毫不费劲地用脊背撞开30厘米厚的冰层。人类用它脊背的造型设计现代潜艇顶部的样板。这样潜艇在冰封的海域也能迅速浮出水面。小壁虎依靠吸盘能在墙上又快又稳地爬动,人们受到吸盘的启发,发明了许多东西,如吸在墙上的吸盘挂钩、射中目标就吸住的吸盘玩具等等。甜蜜的友谊 非洲蜜獾喜欢在白天活动,以昆虫、小型啮齿类及幼羚羊等为食,尤其喜食蜂蜜。蜜獾本是一种孤独的动物,但它却和一种褐色的小鸟响蜜?结下了“甜蜜的友谊”。一个打蜜,另一个挖蜜,然后共同享受。非洲有很多蜜蜂在地上营巢。响蜜?发现蜂巢以后,就会向蜜獾的洞飞去,发出一系列特殊的叫声。蜜獾一听到这种呼叫信号,就立即钻出洞来。于是响蜜?就带领它向蜂巢跑去。蜜獾的毛又密又厚,所以不怕蜂螫,可以放心大胆地把蜂巢挖开,将蜜和蜜蜂的幼虫吃掉,然后只把空蜂房留给响蜜?,而响蜜?想要的正是空蜂房──蜂蜡。原来,这种奇特的小鸟能吃蜂蜡。这种习性使动物学家们非常感兴趣,经过研究发现,原来在响蜜?的嗉囊里有许多共生菌和酵母菌,这些菌类能分解蜂蜡,把它变成脂肪,从而使响蜜?的机体能够吸收。友好的共栖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互相之间看不出有什么利害关系,但能生活在一起。自然界中的这种友谊关系叫“共栖”。在新西兰峭壁重叠的荒岛上,栖息着一种很有名的3只眼蜥蜴──楔齿蜥。这是一种很古老的动物,起源于原始的爬行动物,这是楔齿蜥有3只眼的原因。一些科学家认为,所有的脊椎动物──鱼类、鸟类、兽类以及我们人类的祖先,从前都是3只眼的动物。第3只眼较小,长在颅顶上,后来渐渐地退化了。人的头部,在大脑半球之下,还保留有第3只眼的残迹──松果腺。楔齿蜥颅顶上的第3只眼发育较好,有水晶体,也有视网膜,但视力不佳,仅仅能分辨黑白。在新西兰的岛屿上,栖息着成千上万的海鸥。楔齿蜥能与海鸥友好相处,共同生活在用树叶铺成垫子的洞中。楔齿蜥在洞中产卵;而在另一个角落里,母海鸥正在孵育自己的小鸟。楔齿蜥蜷曲着身子,睡在海鸥的身旁,但它从不伤害大小海鸥。绝妙的共生寄居蟹和海葵的友谊称得上是典型的共生样板。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斯多得就注意到了这些奇怪的寄居蟹。从昏黑的深海,到激流的岸边,到处都有寄居蟹。也有陆生寄居蟹,它们栖息在南美距大海很远的潮湿的密林中。到了繁殖季节,这些寄居蟹便成群结队地向海岸爬去,它们在海里产子。等小寄居蟹长大后,就又迁徙到密林中去。寄居蟹可以栖息在任何腹足类的贝壳里。如果没有空贝壳,寄居蟹就会发起进攻,把主人一块块地从房子里撕扯出来,自己搬进去,然后它就用一只鳌堵住贝壳的入口。可是海洋中有些凶猛的动物并不害怕寄居蟹的大螯。比如章鱼就不怕,章鱼用有力的手腕很容易破门而入,把寄居蟹从贝壳中拉将出来。为了防范强盗的进攻,寄居蟹备有一种特殊的武器,那就是寻找海底的“毒花”──海葵,并和海葵在一起生活。海葵的毒性接近箭毒,一点儿海葵毒汁就可以毒死一只美洲虎。海洋里的动物对海葵都尽量远远地避开,它们都害怕这些“毒花”。这对寄居蟹可大有益处,因为海葵可以成为它们的义务卫士。寄居蟹和海葵在一起生活,真是绝妙的共生。动物之间友谊与合作的故事几乎是讲不完的,科学家们已经揭开了其中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奥秘正等待着科学工作者去探索、去揭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